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访收费该不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费采访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媒体,这种做法在欧美被形象地称为“支票簿新闻”。在我国.媒体为了获得采访权或独家新闻,向被采访付费已非新鲜之事。但是,近来不断有名人,教授主动向记提出接受采访要收费,一时又成了近期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付费采访必然性和规范性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2月下旬,《羊城晚报》为采写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文章,向老电影人孙道临提出采访请求时.却遭遇了支付费用才接受采访的要求,这一事件随后被媒体曝光.使得在业界存在的付费采访问题再一次成为议论的焦点。其实,对付费采访现象我们并不陌生。2001年就传出了姜文以1万港元酬劳接受Tom-com网站的专访;2002年,F4到广州拍广告,公开标价“采访半小时付费5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3.
付费采访的是与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明献 《新闻界》2005,(2):84-85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新闻传媒界,付费采访并不是一种陌生现象。新春伊始的2月下旬,南方的《羊城晚报》为采写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文章,向老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提出采访请求时,遭遇了给付费用才接受采访的要求,付费采访问题又一次成为议论的焦点。①其实,每次类似事件的曝光,差不多都引发了舆论关于付费采访的争议。看来,在当今媒介环境下,对传媒业界不同程度存在的付费采访争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探讨,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付费采访情形种种从所涉及的社会领域来看,付费采访现象集中于体育、娱乐界的媒体采访中,并向其他领域蔓延。近年…  相似文献   

4.
2005年2月23日《羊城晚报》刊发了《孙道临接受采访要收费》一文,称该报记者就“电影百年”多次致电孙道临要求采访他,遭遇孙道临提出“接受采访要收费”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付费采访”之弊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新闻记凭借“无冕之王”的头衔,大搞“有偿新闻”,结果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抨击。时至今日,另一种形式的“有偿新闻”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只不过这次付费的主体变成了媒体和记:记要想采访,必须先付费,采访金鸡百花电影节交费、采访金鹰电视节交费、采访皇马交费,甚至连采访古墓发掘也得交上钱才成。毫无例外,向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6.
从孙道临采访收费说起 2005年春节过后,中国各大媒体相继拉开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的序幕,但活动刚开始就发生了一桩让不少国人颇感新奇的事情:2月23日《羊城晚报》的一篇文章称,在制作“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的过程中,他们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请求采访,却被告知必须付费才能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7.
从孙道临采访收费说起 2005年春节过后,中国各大媒体相继拉开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的序幕,但活动刚开始就发生了一桩让不少国人颇感新奇的事情:2月23日广州《羊城晚报》的一篇文章称,在制作“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过程中,他们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请求采访,却被告知必须付费才能接受采访。该记者前后三次接通孙的电话,  相似文献   

8.
商西 《新闻天地》2011,(2):60-61
2010年岁末,诸多热词叠加,一个化名苏紫紫的人大女学生一夜蹿红。媒体蜂拥而至后,这个在百度百科中记载曾参与过2007年模特大赛的美少女,转身为自己贴上了一个“叛逆的艺术少女”的新标签。19岁的日记中,她在扉页写下“我要呈现一种生活,它叫苏紫紫”。日记之外,采访她的记者成了她的创作元素,“为了体现裸体艺术也能被大家正视”,她全身赤裸接受男记者采访的照片再度在网上疯传。与她的想象不同,记者采访中,没有人对裸模心怀偏见,大家宽容地期待这个少女尽快长大。  相似文献   

9.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3,(44):12-12
“如果我是一个男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愿意娶那个叫莱温斯基的姑娘,因为1998年那些事情确实是挺让人难以接受的。” “拉链门事件”的女主角莫妮卡·莱温斯基11月19日在接受《GQ》杂志采访时诉苦说,5年前那桩桃色新闻一直像阴影一样困扰着她,现在她已经  相似文献   

10.
事件回放: 据2月25日《羊城晚报》报道, 为了做"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需要,该报记者孙毅蕾曾三次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表明采访意图,但孙道临先生一直坚持接受采访就要收费。孙道临先生认为,由于《羊城晚报》要采访的内容是关于"电影百年"的,其中涉及到很多他以前拍戏的情况、他的想法及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他的谈话内容就应该属于知识产权,是应该收费的。他说:"我也不是什么采访都要酬劳,我是要看采访的内容是什么,要采访多少时间而定。以前接受采访我也是不收费的,现在主要是因为自己太疲劳,老这样接受采访吃不消,也应该拿点酬劳,还有  相似文献   

11.
“一滴水考验一座城市”——在2005年11月下旬发生的“哈尔滨停水”事件中,很多媒体都用了这样的标题来描述突发水荒对城市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在我看来,这滴水不仅是对老工业城市哈尔滨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国内各家媒体如何进行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一次考验。“哈尔滨停水”事件发生后, 今日早报编委会在第一时间派我赶赴哈市采访,这也早报推出“第一重点”栏目以后,首次直接派记者采访国内重大突发性事件。如何在这场“媒体战”中取胜, 一时间,成了全报社齐心协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让2015年的元旦变得特别沉重,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我以为最有价值的是新华社提出的我们的城市管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惨剧发生后,有复旦大学学生指责媒体“为何独独具体报道复旦女孩这一名学生?”“不仅仅碾压了作为逝者的尊严和隐私权,更是将她亲人的伤疤血淋淋地揭露在了众人的面前,供大家评论、指点”,甚至要求遇难者家属不要接受采访。而一些媒体立即开始了反击,“你们可真是太矫情了”--这是媒体一方据理力争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白话式的“金句”。元旦过后,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期节目中参与了“是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还是消费灾难”的讨论。我们没有人为地设置正反方,于是,一边倒出现了--没有人支持媒体“二次伤害”的指责。  相似文献   

13.
平衡报道     
1999年3月,ABC的主持人芭芭拉在《20/20》的节目里专访了莱温斯基.创下了美国电视界的最高收视率,而此前.莱温斯基拒绝了另一媒体数百万美圆酬金的采访,为什么?莱温斯基接受芭芭拉采访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她能让我自由地表达我自己”。  相似文献   

14.
老艺术家孙道临曾在一次会上提出采访需要付费,这则新闻一时成为争议的热点。去年两会期间,社会学博士李银河的接受采访要付费的说法再一次引发人们的争议。笔也凑点热闹,就采访付费谈几点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晴和 《传媒》2001,(7):43-45
采访小丫真的不容易,因为她并不想接受很正经的“采访”。她说:“我很普通,上学——工作——进修——再工作,就这样简单。我只想把我的节目做好,我没有什么值得采访的。”但是,一个多月的等待与不懈努力终于印证了“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终于,  相似文献   

16.
3月24日,某体育报发表题为《千元采访费 美女搞定加扎 付费采访惊现甲B首轮)的报道—— 为了能采访到中国足球联赛中最大牌的球员加斯科因,一家媒体穷追不舍。晚上8点半,赶到了天马队下榻的酒店。由于深知国外付费采访的惯例,在与天马队主教练一番商谈这后,双方以1000元成交,加扎(编者注:加斯科因的昵称)随后下楼接受了该媒体专访。  相似文献   

17.
近来,记者集体退场以示抗议的事件不断发生,先是陶虹在长春记者见面会上,因“违诺”单独接受了某家媒体的采访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抗议;后是周迅在南京因采访“三不准”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我以为,记者的行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首先是维护了记者采访报道的独立性。媒体记者具有独立采访权,如何采访、采访什么、何时采访都要由新闻报道的需要来决定。但由于娱乐圈内明星的特殊身份,我们的媒体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某些不合理的限制,如什么能采访、什么不能报道、怎么采访、报道多少等等,否则,不是“封杀”采访,就是以报道“失实”为由对簿公…  相似文献   

18.
汪晓霞 《视听界》2009,(2):99-100
去年12月10日,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在接受10余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开发商低于成本价卖房将被查”。该消息次日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网络“人肉搜索”事件。这起事件最终以免去周久耕职务落幕。作为当时采访周久耕的记者之一.笔者认为,这一事件给当今新闻传播传递出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9.
近来被广泛转载的报道《武钢减员5万人背后:一个普通钢铁家庭的命运沉浮》,是自媒体的原创作品,来自“光谷客”.“减员5万人”这个大背景和一个家庭的“小命运”,牵动人心.报道被广泛转载传播,一些全国知名的新闻平台和媒体网站也是直接抄袭式转载,甚至不屑于注明出处和作者来源. 稍微好一点的,是事先联系申请转载,当听到“转载需要付费”时,就“呵呵”了.有一家自媒体平台大号大概对“转载需付费”很生气,给了0.01元的打赏.“内容原创者提出收费要求会被鄙视”,在此刻活生生“变现”.一家自媒体机构支付了一笔转载费用:66元;另有600多元的收益,来自80多位读者粉丝的个人打赏.  相似文献   

20.
"还贷"借口之下的中国公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遍布全国设卡收费的“高价公路”,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拦路虎”。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张孝德博士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法律系王幽深教授等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从降低我国宏观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出发,我国应尽快恢复公路作为公共产品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