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天人之間     
正天與人在中國的思想文化傳統中,"天與人"係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國文化傳統中一個恆久的話題。與此相關的天人觀念是中國思想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關於天與人的天人觀,辨識天與人之間關係的天人之辯,以及由此產生的天人之學,從遠古時期萌發起,一直延續、貫穿於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傳統的始終,成爲數千年的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中的最重要的觀念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天人之学”□孟昭燕由于与人类的切身生活息息相关,“天人之际”——天与人的关系问题,很早就受到思想家们的关注。他们探讨这个问题,往往从论天开始。从先秦到东汉,在我国思想史上就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峙的天道观。前者以战国时期的自然天论为代...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钱逊"无以人灭天"、"赞天地之化育"和"征服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种态度。"无以人灭天"是中国道家的主张。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相似文献   

4.
明代文人传奇世界构筑于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天、地、人感应互动,共同维护人间伦理秩序,塑造良善人格,实现善的价值构设目的。人神互感的传奇世界在构设其价值体系时形成其三重生活世界图景,报应思想理论主要展示为二维生存形态:一则人间生存行为的善、恶为其生发之源,强调人间的往返报应关系;二则神灵报应,强调“天”报思想。两种报应方式交织共构,构成一个主体报应系统。  相似文献   

5.
资讯     
《中外文化交流》2011,(6):90-96
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4月28日至10月22日于西安浐灞生态区举办,会期178天。本次世园会主题系"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天",指自然;"人",指城市;"长安"是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名称,也是国家繁荣安泰的象征。"天人长安",意味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意自然",指在尊重自然和不破坏自然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为天地之心"或"人为天地立心"的观念,尽管肯定了人和人心与天地自然之间的生成性联系,却将其内涵认定为仅仅是基于"生物之心"和"万物一体"的 "仁心".从恩格斯关于在人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为天地立心",就不能用只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所认可的 "仁心"去为天地立心,而应该立足于人类已经取得的自然科学特别是人类生态学和人本生态观的成果去揭示作为"自然界的自我意识"的"天地之心"的丰富内涵,并且特别要深入认识人类生态系统的对象性、主体性和生成性.  相似文献   

7.
正"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题。学界研究,主要着力点有五:一是探索"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基本认为该思想萌芽于殷周时期的宗教神学;二是对天人合一命题的真伪性研究,但对该命题提出质疑的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天与人存在着联系;三是对天人合一理论内容和发展特点的研究,一部分以先秦各学派为主线探讨其天人关系思想,一部分以历史发展阶段为划分依据选取代表性人物对其天人关系思想进行研究;四是讨论天人合一问题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吕洞宾信仰是道教生命观的终端体现,其思想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他的成仙不死本身就代表了道教对死亡的独特解释,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具体表现;二,他选择由儒入道,成为自我生命的主人,这是道教对个体自我自由选择的重视,是道教生命观主体性的表现;三,他劝人向善,劝人忠孝、教人修心之法,把生命终极问题的解决与道德的善恶联系在一起,是道教生命伦理观的体现;四,他以济世度人来自度,是道教生命观利他又利己、度人终度己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杜武 《大理文化》2010,(7):45-46
古人云:天地人,谓之三才。人立于天地之间,上得天启,下依地悟,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大可凝目静思,亦可游目骋怀。是啊,自然给了我们生存的环境,更给了我们抒写怀抱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0.
在中華儒敎文化傅統中,以"天人感應"爲核心的天道觀占有重要地位。天是封建帝王君權神授的神學依據,它要求統治者要尊天爱民,要相信上天之仁爱人君、天道之赏善罰惡,相信上天以災异譴告君主,及時修省彌災以順應天命,由此而形成歷代封建帝王在自然災害面前惴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