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焕蕊 《成才之路》2009,(14):96-96
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历史重任,对于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使思想政治课充满魅力,一方面寓教于需,在学生的内化上下工夫,使学生从“为用而学”到“越学越有用”再到“越学越想学”,形成“学—用—学”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趣。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总是把“教什么”和“怎么教”作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对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没有足够的深人研究。由此常出现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盲目被动地学习、练习的现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感受到“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数学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应当是“先学后教”的课堂,学生要在课堂中自主先学、主动探究、自我建构。文章阐述了新课标背景下的“先学后教”数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转换展开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深入探讨让学生“学”变为让学生“教”的一种语文教学方式,从认知领域、人际领域和自我领域三个方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解题教学中,往往采用先教后学的方法,课堂上教师满堂灌,追求讲解例题的数量——课堂容量大,课后作业题铺天盖地,惟恐题型不全,数量不足,难度不够,忽视了学生真正的有效思维量.学生的能力素质必须是经过自己理解、吸收、内化、积淀的结果,是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判断、自我检查监控、自我反思矫治等自主学习建构的结果.因此,要变过去“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教师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精选问题,先由学生尝试解决,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大师吕淑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原来沉闷的、呆板的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充满生气的课堂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还应把“教学生学”作为己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显然,这话的含义与我们常说的“不仅要教书,还要教人”的话不尽相同。针对当前教学中时常显露的一些弊端,重温先生的教诲,意味深长,倍感亲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相矛盾、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谁也不会否认“教学生学”的道理。但如何“教学生学”却是一门学问,也是一句常讲常新的“老话题”。最简单最直接最有短期效应的办法,莫过于:强迫学生学;批评训斥逼迫学生学。还有一个教学生学的办法,就是思想教育或学习目的教…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求层次文化”告诉我们: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是指个人自我发挥、自我完善、发挥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作家必须写书,画家必须画画,诗人必须写诗,那么,语文教师就必须探索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教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靠的是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真正理解和整体把握,靠的是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学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的辐射和渗透。所以,语文教师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教学生学会求知、教学生学会生存、教学生学会健体,就必须做到能“闻道”、“精业”、“解惑”,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0.
加涅认为:“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虽然多种多样,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陶行之先生也曾指出:“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其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按照学的规律教”,能否通过一定的教的方法,教会学生必要的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学习,提高教学的效…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背景 教是为了“学”,那学生究竟该学什么?怎么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一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参的指导建议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过程。我们知道学生是充满个性的,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但是我们却很少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12.
林晓 《广西教育》2012,(33):62-63
生本理念下的“先学后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所谓“先学”,就是在教师未开讲、未引导、未明确相关内容之前,学生就主动、自觉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学习,力争通过个人的力量独立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很多人对“教”、“学”只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我则认为“教”、“学”不仅如此,它还应包括教师的“学”与学生的“教”,这样才算是完整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学科课堂教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是关键。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要反映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设计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效率。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在设计上下功夫。传统教学设计所形成的教案,主要是从方便教师“如何教”的角度入手,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安排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陶行知先生说:“学生学的法子,就是教的法子。”当代教学倡导以学为本,要求教要为学服务,树立知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学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好”是为了促进“学好”。在相当程度上,教师“教”得怎样是以学生“学”得怎样为检验的。  相似文献   

16.
重要的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蒂,“教”是为了“学”。说到底,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但在现实中,...  相似文献   

17.
马琳 《四川教育》2002,(11):22-23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这就是说,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进而“乐学”、“爱学”,这需要我们自觉地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行为。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怎么“教”呢?一、树立课程意识,在材料和设计上求“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师生应该成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和实现高效课堂,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4+1”教学模式。所谓“4+1”教学模式,是指“预学、交流、导学、达成”加“再导”。“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如何学。”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在“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中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自学与互学。  相似文献   

19.
这里的“学”是与“教”对举的,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从理论上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是可以分离的,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着眼于教师的“教”,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评价课堂教学。而在实践中,在新课程的理论视野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紧密联系的。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真正走进新课程,必须实现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根本转移,从关注教、关注一般转移到关注学、关注学生的差异上来。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这种教学关系甚至曾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移易的教育教学规律。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考虑到农村封闭住读学校的情况和学生情况,开展“少教多学”的研究实践,探索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