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娅雯 《文教资料》2009,(16):75-76
战争电影中,人性层面的深度思考与揭露是创作者不懈的艺术追求。同样也是观众关注的重点。中韩两国的战争,电影在人性纬度的思考与创作上各有特点,力度与角度各不相同。本文从生死态度与情感角度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分析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和由其改编而来的著名导演科波拉执导的电影《现代启示录》,在改编过程中,科波拉巧妙的将古老的情节与现实主义的主题融合在一起,通过影像化的手段表现了对人性,对战争,对现代文明的深邃思考。本文将依托情节,环境和人物刻画,通过电影艺术的音效,色彩等手段来分析电影对小说的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3.
探讨战争与人性的关系是二战题材电影的一大主题。这些影片通过独特的人文视角,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和意识行为,展示了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种种不同形态,并对人性结构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进行了真实的艺术再现。无论是对战争苦难的深深悲悯还是对完美人性的呼唤和期待,都透视着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哲学观照。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韩国电影深入切近的剖析,从传统文化和本土经验的角度,对商业机制下的电影文本作回归影音本质的诠释。在比较历史传统的背景下以人性、爱情、细节为触点探求民族精神气质所蕴涵的丰厚艺术包容量。  相似文献   

5.
从冷漠旁观到苦难希望——余华和张艺谋共有的“活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文学面对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和大众知识消费观念的挑战,在自我完善和创新的文学革新探索过程中,实现了与电影的强强联合,将文字以现代化的手法表现出来。但文学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使用语言文字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的;而电影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影视观念。因此,在对同一主题的阐释上也会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从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和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的同名电影的相互借鉴融合中,对小说文本和电影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揭示等特点作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对作品的定义和重释,以及作品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小说《芳华》被冯小刚改编成了电影《芳华》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电影的变异表现为三个"淡化"和一个团圆结局的设定。其一,淡化了极致政治环境下的人性书写,转化为浓浓的怀旧情绪;其二,淡化了极致战争环境下的人性书写,转化为对战争场面的猎奇观赏;其三,淡化了极致庸俗生活中的人性书写,转化为简短的画外音和画面提示。将千疮百孔的人生设定为一个团圆结局。从小说到电影,由人性的探索变成了滤镜下的青春。变异的原因当从意识形态的文化过滤、小说作者与电影导演文化认知和艺术追求的不同、媒介属性的差异等角度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7.
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商标、灵魂,它既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凝练性,又要体现出一定的艺术魅力。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发展,影片的命名也显示出不同的时代特色。片名结构由单一走向多元,片名语言由最初地追求艺术审美性走向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但是目前由于某些片商过份地追求商业利润而致使片名一味媚俗,这将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制服》、《夜车》,到如今融合侦探片、黑色电影与导演个人风格于一体,兼具文艺片的艺术内涵与商业片的类型元素的《白日焰火》,刁亦男导演实现了在艺术与商业之间的二美兼并。无论是前两部极端个人化、风格化的小成本作者电影,还是《白日焰火》,各种故事外衣包裹下的内在人性冒险与救赎内涵是贯穿三部电影始终的主题元素。  相似文献   

9.
国产电影从疏离到重新寻求人性符号、艺术符号的表达进行着艰难的探索;当化与现实使我们的电视剧更多地在解注历史中借古讽今时,好莱坞电影凭借艺术符号人类共享的气质征服着世界征服着中国:比较旨在识优解忧,我们只有从现实性诱惑逼迫中突围,才能创造出我们民族自己的属于世界艺术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影视符号与表达。  相似文献   

10.
冷溢萍 《江西教育》2005,(11):33-33
电影是一种深受孩子喜爱的综合艺术形式,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多看优秀电影,寓教于乐,能使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受到情感教育。优秀的影片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它以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生动具体的真实情境,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充分激发学生的首先情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日本独特的岛国环境造就了日本独特的民族特质,而这种独特的民族特质的根底就是日本人的“孤岛情结”。这种“孤岛情结”在日本的电影艺术中打下了明显的烙印,使得日本的电影表现出了明显的民族特色。而日本电影艺术中所反映出的类似于歇斯底里的人性扭曲值得世人的警惕,对于具有多次侵略历史的日本我们应给予密切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李安导演以"他者"视角探寻人性的电影主题,聚焦于隐秘与禁忌、压抑与释放。由此突破政治、文化传统的束缚,在人类的精神空间进行多层次地发掘。并以厚实而内敛的镜像语言表达,建构了艺术价值与商业智慧并具的艺术话语。  相似文献   

13.
电影情节的发展离不开矛盾冲突;微冲突是电影文本创作与影像设计中调和社会矛盾、和谐人际关系的艺术功能显现。电影《茜茜公主》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微冲突,体现出神奇想象世界中的美好人性与圆满恋情,展示了以自由和真理高于一切为基调的丰满而立体的生命画卷。当微冲突借助电影人物形象、历史人物原型与明星演员身世三者之间互动而得以延展,新电影类型的序幕便会顺利开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领域的扩大,数字技术被迅速吸纳到电影的制作中,使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同时,也给电影艺术的长足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电影要在数字技术语境下寻求健康发展之路,必须处理好科技与艺术、学习他人长处与保持自身特色、电影艺术的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电影艺术的色彩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通过不懈地努力与探索,赋予了电影艺术历经从黑白到彩色的伟大变革,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电影艺术发展至今,色彩已成为电影艺术的基本建构元素和造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影艺术产生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前提;此外,色彩使电影艺术克服单调呆板的局限,更具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电影艺术表情达意、传递象征意蕴、创化内涵的基本元素,表露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理趣。使得电影以一种再现艺术的美学品貌区别于其它姊妹艺术而具有独特魅力。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已把色彩美的创造推到了更加醒目的位置,色彩美更是现代电影艺术展现电影奇观基本而必须的手段,推动着电影艺术向着富于文化哲理意蕴的立体纵深方面发展。色彩美定会给未来电影艺术注入更加多姿多彩的新元素。  相似文献   

16.
在电影观念上,新生代导演视拍电影为一种个人化的艺术创造,将电影定位于由真实影像完成的对于时代的记忆,强调电影的现实性与普泛性意义。在审美追求上,新生代电影着力描写社会底层处于文化边缘的小人物的生存世相,展现当下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努力在平凡生活中挖掘人生的意义,提炼人性的深度。新生代电影还对文化给予了持续的关注与思考。在艺术创造上,新生代电影形态以日常性、开放性叙事为主要特征;电影风格则从表现风格到纪实风格;体现了本色现实主义与诗意并存的电影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与原著相比,一些电影叙述内容单薄无力,表达暧昧,视听觉影像媚俗化,虽然暂时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对电影的长期发展毫无好处。电影制作方与观众方不是对立关系,电影的艺术审美与娱乐性也不是对立关系,它们二者相辅相成,具有双向建构的特性。电影应当将特色鲜明的影像运用、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个性塑造、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挖掘展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健全的充满生命的影像语汇。  相似文献   

18.
席勒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艺术的结构指出:艺术的结构与人性的结构同样是在静态和动态上都是对应的,同构的,也就是异型同构的,亦即在静态上说艺术的结构与人性的结构是对应的,而在动态上说艺术的结构与人性的生成发展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9,(1):38-41
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密切,但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独立存在的艺术类型,自然有其独有的美学形态与魅力。随着小说《芳华》被搬上大荧幕,研究这两个文本之间的差异性是个有趣的话题。对于伤痛的处理,小说"芳华"与电影"芳华"有着相似却不同的注解,特别体现在对青春、人性和时代的不同阐释上,值得关注与深思。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中,艺术文化的多样化对策观念尤其重要,应梳理现状和观念认识的误区,正确把握民族风格和特色,发挥艺术创造性与想象力,在人性情感的影像世界中确立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与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