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高校的扩招,内江师范学院毕业大学生人致也逐年增加,其就业现状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形势感到不乐观、"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预期薪酬明显下降以及定位大中城市不愿去小县城、下基层等方面,他们认为"提高自己的技能"是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途径,毕业大学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是"专业水平"、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大多数毕业生对企事业单位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并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很低.为此,大学生自己应内强素质,增加就业砝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树立经营意识,建立学生就业营销机制;在即将毕业前,学校方面要加强就业法律、政策指导以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的辅导.  相似文献   

2.
武汉理工大学由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一个学生规模和行业特色非常突出的全国"211"重点高校。每年在校学生规模近5万人,毕业人数12000多人,学校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2009年,学校就业工作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对全国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从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简历录用率及就业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考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然后进一步从毕业生个人、家庭及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对毕业去向、简历录用率及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应关注学生的群体差异,通过政府的政策引领、学校的就业帮扶、家庭的资源支持促进毕业生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多方联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4.
上岗就业,是职业学校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校教学的最终归宿,是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与学校发展生命力的一个反映。职业学校只有培养出品德兼优,符合社会需求,能及时就业的学生,才能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充分保障职业学校学生的及时就业,是职校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本人就2000年本校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了调查,现浅谈一些观点。一、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本校2000年中等职业专业学生毕业共计448人,为8个专业,11个教学班。1. 在教学期末(2000年7月)各专业现实就业的情况如下(见表)从全校…  相似文献   

5.
面对近年来中专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严峻,我校在学生毕业实践与就业教育相结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一、多方关心毕业实践为适应新的形势,从97年开始,学校在学生毕业实践方面,推广了“学校统一安排与学生自主安排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联系就业相结合”的新方法。除继续由专业科统一安排部分毕业生完成毕业实践之外,还充分调动学生、家长、亲友、老师及招生分配部门的积极性,多渠道联系实践单位。鼓励学生在联系单位时,与今后的就业结合起来。使毕业实践成为学校多个部门共同关心的工作。学生也变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  相似文献   

6.
动态     
2007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26.96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06.35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10%。其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427.41万人,就业学生数为411.72万人,就业率为96.33%;技工学校毕业学生数为99.5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94.63万人,就业率为95.05%。  相似文献   

7.
《广西教育》2008,(15):56-56
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26.96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06.35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10%。具体数据是,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427.41万人,就业学生数为411.72万人,就业率为96.33%;技工学校毕业学生数为99.55万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基于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综合培养的毕业实习模式;方法:以培养方案为导向设定明确的毕业实习目标,围绕实习目标展开实习各环节,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结果: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就业率有一定的提升,学校、学生和实习基地间的关系更为融洽;结论:基于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综合培养的毕业实习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福建建材工业学校创新就业模式,就业指导工作实行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星级"就业服务,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稳步上升,特别是学校的龙头专业--建筑建材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对口就业率达100%,毕业人才大力服务海西建设,真正做到了"出口畅,进口旺,学得好,用得上".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继续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建筑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质量,学校和各级相关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尽量创造更好地适合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的政策环境,以使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不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企业.二是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从而保证学生不仅"好就业",还能做到"就好业".三是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该在就业观念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从而使学生端正就业取向,形成一种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浙江省象山县职业高级中学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毕业当年找到工作,且很受用人单位欢迎,有些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供不应求.这与学校专业设置的"适销对路",以及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独立学院的学生和家长对就业的认识和期望、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引导、学生毕业时社会的认可度和学院设置专业的特色等几个方面来剖析就业形势和所遇到的困难,并根据目前的各种形势和遇到的困难,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调查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和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毕业实习、设计和毕业生就业培训内容的互融性,合理提出了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设计和就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实施毕业实习、设计和就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工作中去,这不仅提高了学生毕业实习和设计的质量,而且缩短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距离,也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除新疆外)的就业情况显示: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不含技工学校毕业生)为364.2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348.25万人,就业率为95.60%。[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对广东省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压力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体育专业学生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待遇、地点均有较高的期待;在职业选择上,主要是体育教师、公务员、跟着父母或亲戚自主创业.近九成的学生存在就业压力,其中逾四成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学生期望学校给予以下帮助: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多进行就业策略、形势分析;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依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具体分类、定向辅导;设置2个专项,并针对专选学生给予更多的实践机会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日益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用2~-实行双向选择,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由于起点低、学历低,毕业后就业面临严峻考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我校从护生以及学校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提高就业的砝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上已经形成共识——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比教会他们掌握技能更重要。因此,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应该把德育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要"以学生为本"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评价自我,顺利就业,愉快的稳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之上。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一)学生定位不准确,对就业待遇期望值偏高。对所学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及性质了解不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的同学认为外面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改革力度,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各级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教育部于近日发出了《关于停止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启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的通知》,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学生毕业前复杂的内心模式和不简约的价值观外在表现,提出构建就业底层代码的观点,并从就业底层代码的含义、构建"明德"的就业底层代码的方法、学校对学生就业底层代码构建的影响举措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内容对学生简化内心欲求、明晰思维和确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外部因素,根据在全国8所高校的调查获得的12290个毕业学生数据,用MS SQL SERVER 2005商务智能模块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其次是专业因素、性别因素等。可以认为,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供求结构矛盾导致的相对过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