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华林 《新闻窗》2010,(6):25-26
后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及对大众传播事业的影响 数字化是后互联网时代最明显的特征,电子邮件,网上银行,博客,微博……让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后互联网时代影响下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媒介形式、报道方式、传播方式、受众行为等诸多方面都对传统媒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勇 《传媒观察》2015,(4):51-53
大众传播时代,资讯发达、媒介普及,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表现出典型的媒介化存在的特征。如何使用媒介,如何使用信息,成为影响人们实际生活的技能与手段。对于伴随着电视、互联网长大的90后在校大学生来说,媒介化生存更是他们必须适应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各项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显示,90后大学生热情拥抱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如何设置、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3.
姚靖 《传媒》2017,(18)
传播活动从产生之初,就具有社会性和人际性的双重特性.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人类传播活动的社会性不断增强,而人际性却不断弱化,甚至被社会性所遮蔽.直到互联网时代及其以后的媒介产生,为恢复传播的人际性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力图阐释以社交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是如何恢复被大众传播所遮蔽的人际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这种人际性的恢复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在媒介演进理论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和互联网这一新的媒介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认识互联网,并试图寻找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5.
姚靖 《传媒》2017,(17)
传播活动从产生之初,就具有社会性和人际性的双重特性.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人类传播活动的社会性不断增强,而人际性却不断弱化,甚至被社会性所遮蔽.直到互联网时代及其以后的媒介产生,为恢复传播的人际性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力图阐释以社交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是如何恢复被大众传播所遮蔽的人际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这种人际性的恢复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晶金 《视听》2021,(1):4-5
信息技术和交互技术促进了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改写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体生态.从媒介的生存环境视域来看,社交媒体造成了生态位的全面泛化,构建了融合食物链体系,挖掘了全新的生物钟规律,带来了独特的社交媒体生态.但新的生态系统中仍存在各方面的不适度,带来了"瓦釜效应"等负面影响,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修正和"进化".  相似文献   

7.
石焱 《青年记者》2020,(5):82-83
媒介与技术的融合一直是媒介史上最本质的发展规律。在技术发展相对迟缓的第一媒介时代,少数精英和意见领袖操纵传播链条,普通大众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而存在,形成自上而下、人在“媒介外”的一对多传播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系统呈现出崭新面貌:不存在权威性的传播中心,普通大众成为掌握主流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自媒体”“大众媒体”等新词汇迭代更新,人由“媒介外”侵入“媒介内”。美国学者马克•斯波特将这种媒介系统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在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第二媒介时代之时,以浸媒体作为主流媒介的第三媒介时代已经悄然来临①。  相似文献   

8.
黄诗涵 《今传媒》2023,(3):18-20
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迅速发展,成为了舆论引导、信息传播和公众快速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媒介伦理失范问题,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为减少自媒体的伦理失范现象,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新媒体发展环境,本文以自媒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并结合案例,探究了自媒体媒介伦理失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表现,从媒体、受众、技术监管和法律法规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鹏 《声屏世界》2014,(1):61-62
正媒体碎片化时代的特征"大众传媒已不复存在"。这是美国广告协会首席执行官鲍勃.利奥狄斯(Bob liodice)的一句预言。今天,这句话正在逐渐变成现实。随着移动互联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急速普及",媒体碎片化"的特征已显得愈加明显。一般而言,报纸、杂志、电台、电视都是传统媒介,其后是互联网,然后是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是以门户网站为中心的时代,这个时代基本上沿袭着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随着App、微博、微信等技术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程晨 《新闻爱好者》2017,(12):87-89
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成为影响社会大众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体对受众的环境认知、社会行为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深刻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受利益的驱使,很容易在媒介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缺失,更甚者,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媒介的社会效益弃之不顾。基于此,从媒介伦理的角度,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伦理缺失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以及实现路径,旨在为大众传播媒介重拾社会责任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杨鹏 《当代传播》2001,(2):18-20
针对目前“媒介”概念使用混乱的情况,本从词源角度对其加以概念辨析,[运用传播学理论阐明媒介在传播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目前一般意义上的“媒介”即为大众传播媒介,媒介的多义性,是造成概念使用混乱的根源,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应自觉加以必要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当今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正日益趋强,通过多种渠道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势在必行。电视媒体是青少年最熟悉、最易接近的大众传播媒介,将电视媒体作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和样本,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增进青少年的学习成长,而且能有效搭建起宽阔快捷的交互平台,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媒体迎来了与互联网融合的时代。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电视媒体的受众数量不断减少、盈利模式受到影响,同时监管部门对其内容进行限制,对受众的吸引力逐渐变弱,并且缺少法律法规对其版权的保护,导致电视媒体在发展中遇到了多重困境。在新媒体的推动下,电视媒体要探求新的发展方向,在变革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无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是在受众生活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中将透过媒介的"高频化"使用、"器官化"发展、"奴隶性"依赖这三个方面的表征,深入探析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讨媒介依赖之于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凌 《报刊之友》2014,(3):29-30
互联网时代,媒介的发展给电视传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媒介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而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以其无可比拟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在舆论监督中依然占据主流地位。本文重点阐释了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及电视进行舆论监督的优势,剖析了当下电视媒介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可谓独领风骚数百年。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相继问世以后,报纸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犹如三足鼎立。在我国,新闻媒体在近三十年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三大媒介在各自获得大发展的同时,竞争的烽烟不息,媒介大战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  相似文献   

17.
庞宇 《今传媒》2016,(10):38-41
媒体融合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对领导者形象塑造的垄断局面和正面宣传,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媒体所营造的即时互动、自由宽松的公共舆论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领导媒介形象塑造的过程。领导者媒介形象是公共产品的媒介输出形式,是公共性和符号化的象征。新兴媒体在公众对领导者形象刻板成见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对领导形象的认知和期待影响着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建构。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塑造需要在社会公众认同的基础上,把握受众心理,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建构基于真实事实的领导者形象。  相似文献   

18.
刘早 《新闻爱好者》2012,(16):13-14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着时代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媒介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展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当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变化、特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促进大众传播的完善和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记忆,对人类意义非凡。媒介记忆作为媒介研究与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不同于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凭借对公共话语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成为媒介记忆的核心书写者,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公众提供了新的集体记忆空间,多元主体主动参与书写、存储与读取社会记忆,形塑着新的记忆景观。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芷 《新闻爱好者》2008,(10):77-78
目前,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四媒体”。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针对实际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