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痕德育"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的境界,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2.
品德课回归孩子生活,如何真正做到没有布道式的口若悬河,没有训导式的正襟危坐,让孩子在无痕的影响中,妥贴、自然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无痕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无痕课堂,创设自悟氛围;无痕课堂,体悟孩子心灵。教师应感悟童心、教育无痕、解放孩子、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激励学生要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并且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中实现体验学习的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循环中的不同体验。教师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全省小学品德课教学竞赛观摩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一些优秀青年教师的优质课。在喝彩于每一个活动的别样预设,每一个目标的无痕达成,每一次生成的精彩演绎,每一次情感的有效调动之时,我也深深地陷入了对有些课堂情境的创设与体验的反思之中。  相似文献   

5.
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联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新时期学生发展和思想品德课发展的需要。打通课堂与现实生活界限,带上学生熟知的社会生活现象,促进学生感悟、体验、思考和成长,就是"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理论只有实践,才可能产生行为,才可能知行统一。将思品课堂与变化、动态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是高效思品课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激励学生要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并且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中实现体验学习的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循环中的不同体验.教师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对于小学品德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回归生活是极富力量的抉择,它真实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对教育的理解。然而新课程改革十余年来,回归生活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没有激发小学品德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从小学品德课教师的三种职业状态出发,厘清"生活"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小学品德课教师获得更多的专业自信。小学品德课教师应认识到,课堂所使用的生活经验应当是经过反思和价值澄清的;强调感性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整体上降低了对教学的专业性要求;教师应设法在生活中增强专业执行力。  相似文献   

8.
新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下面我就谈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如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一、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以往的政治课教学,教师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传授,忽视与现实的联系。《纲要》和《思想品德课标准》使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新的变化,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发展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对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与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加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  相似文献   

10.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理念和新思维像一股春风为思想品德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活"了起来,学生也"动"了起来。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导致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也因此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效...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并特别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带有生活的气息,要把政治理论的教学融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根植于现实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新课标强调教材的内容编排上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活韵味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初中《思想晶德》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扫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茁勰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汉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芒打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验教育法,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体察道德问题,激发其高尚的道德情感,而且能有效地缩短文本与学生、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切实提高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使学生在体验中形成社会规范和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使人格健康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体验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品德课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课“融入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  相似文献   

16.
薛小平 《广西教育》2013,(46):28-29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只有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实施生活化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与生活相脱节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丧失兴趣。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改变以“课本为本”的教学观念,实施生活化教学,以优化思想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7.
"无痕教育"的境界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如果品德课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能做到不显山露水,而又能引导学生跋山涉水,战胜自我,那是绝妙的教学艺术。偶然的一次"遭遇",使我初尝了"无痕教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张丽花 《西藏教育》2011,(10):32-32
新教材的全新理念是:“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人手,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相似文献   

19.
王宗江 《考试周刊》2014,(22):121-121
<正>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宗旨是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多上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时多是教师向学生讲授"道理",以期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这种教学方式忽视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和学生的发展规律,将思想品德课堂当做教师说教的场所,而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故教学效率不高。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和当时社会、经济、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的社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如果我们把课堂当做一个"小社会",那么,课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很多教师将地理书本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理论知识点作为教学重难点系统讲解,而忽视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忽略了地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应用性学科本质,因此,初中地理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构建"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初中地理教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效、更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