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非宾格性假说”,不及物动词可以再细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许多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角度的理论探讨。本文介绍了不同学者提出的句法和语义诊断式问题。  相似文献   

2.
深层语义关系与表层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焦点,本文以汉语的非宾格动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对立现象及其深层成因,并结合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就非宾格动词的界定问题讨论了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式,最后本文尝试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带地点的存现句不能作为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概述了语言学家对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的探讨,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语言学家提出处所倒置结构的存现句是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句式的观点,相反地,很多反对者找出反例认为存现结构中的谓语动词中有大量的非作格动词。本文认同唐玉柱的观点,认为所有存现动词都是非宾格动词,具有非宾格性的这一观点,并提出了新的证据,从而维护了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假设,统一了存现结构中的谓语动词的类型,也为存现结构的统一解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超 《考试周刊》2013,(32):76-77
不及物动词具有不同的句法特点,英语的某些特殊构式具有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结合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现象,研究发现there构式的动词具有非宾格性,同源宾语构式的动词具有非作格性,这两个构式特有的句法语义特点,是对不及物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非宾格动词是一种特殊的不及物动词类别,是英语语法模型描写的一个范畴。首先就非宾格动词的语言特征作了简单的描述和刻画;接着以作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为参照对象,对非宾格动词具有不同于一般的不及物动词的各种语言表现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典型语例的分析,揭示了非宾格动词自身的非宾格属性和在语义表征与句法形态两个方面存在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6.
汉英非宾格动词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艳玲 《文教资料》2006,(32):172-173
非宾格理论把不及物动词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这已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的共识。现代汉语中非宾格现象主要表现在:显性非宾格动词(surfaceunaccusativity),带地点存现句,不及物和使役交替句。英语中也存在对应的非宾格现象。本文简要地比较了两种语言中的非宾格现象。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宾格动词;另一类是非作格动词。本文集中分析非宾格动词的鉴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与其相关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属性。  相似文献   

8.
自从"非宾格假说"提出以来,非宾格动词就成为了理论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而非宾格动词被动化现象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对非宾格动词的被动化现象提出了各种理论解释和假说,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母语迁移假说、及物化假说、名词短语移位标记假说、非宾格陷阱假说等.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使用实验环境下收集的诱导性数据,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语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对英语非宾格动词泛被动化的状况,结果表明泛被动化失误在非宾格动词的习得过程中相当普遍,但对非作格动词的习得并不存在类似的泛被动化;可转换类非宾格动词较之不可转换类非宾格动词可能要给学习者带来更大的习得难度。  相似文献   

10.
非宾格动词认知原为二元动词,但在非宾格构式形成过程中其原有的域外论元受到转喻迁移而消失,只剩下惟一论元作深层宾语。最终非宾格动词表现为不及物性。非宾格动词的“不及物性”与其“惟一论元是深层宾语”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英语中也存在着与古汉语的使动用法类似的词的使动用法,并分析了这些使动词的词根,得出了英语中的使动词的词根多数是由动词、形容词及名词构成,而这与古汉语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和相似性的重要结论。还对英语中的这些使动词在英语词汇中所占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使结论更加可靠。另外也比较了英汉使动用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探讨的是动词复合体(verbcomplex)中附加语在英语和汉语中语义成分——路径和体的表达。英语中附加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副词和动词词缀,汉语中附加语是动词的补语,具体表现形式为动词和形容词。英语和汉语使用附加语表示路径,有较多的对应成分。英语和汉语都可以用附加语来表示“体”,但是两种语言的对应成分较少。  相似文献   

13.
动词屈折变化是中国学生从学英语伊始就需要接触和掌握的语言现象,但在学习多年并已经熟悉这种变化规则之后,中国学生仍然无法避免使用上的失误。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对失误的描述为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习得的深层心理和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结果则对中国学生在动词屈折变化的使用和意识之间存在差距的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英语介词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介词属于虚词,也是重要的一类功能词,它是组成句子和文章的重要韧带之一.英语句子的扩展,准确意义的表达往往通过介词来实现.考虑到英语介词的特点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英语介词的翻译大有讲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母语分别为汉语和英语的学者在同一领域的学术写作中引用的使用的异同,笔者选取了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中英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性。其中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英语文章较汉语文章更多使用直接引用而较少使用间接引用中的完整引用;英语文章中转述动词的丰富性要远远高于汉语;英语中参考文献较汉语更新更全面。  相似文献   

16.
情态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有表现,并且由于各种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各自情态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有可能不一样。英汉情态动词分别是这两种语言的语篇中情态意义的主要表现手段,由于所含的情态意义和情态量值不同,不同类型的语篇对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轻动词理论的研究发现,动词的词汇化过程中,轻动词和主要动词的组并等一系列语法过程可能在词汇层面隐性地进行,也可能在句法层面显性地进行。不同层面的词汇化过程造成了英语动词put和汉语“放”对主语等成分的要求宽松不同。汉英之间的这种差异,是由于英语中的轻动词是形态性成分,而汉语的轻动词则是属于语义性成分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以往研究中双宾语动词的分类是按照不同标准进行的,其稳定性或简洁性还有值得商榷之处。该研究结合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把汉语双宾语动词分成两个层次的类别:根据类典型理论,双宾语动词可以分为真双宾语动词和准双宾语动词;根据动作导致客体移动的方向,真双宾语动词可以分为左向和右向两类,并依此对英、汉双宾语动词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与汉语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名源动词。名源动词的大量存在与使用体现了人类思维过程趋向简洁化。纵观英汉两种语言中名源动词的诸多相似及体现在名-动转化过程中的相同的隐喻思维,可以清晰看到人类认知基础的同一性。这一同一性为英汉两种语言的理解与沟通奠定了基础,为现实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