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中,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为中国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雍正朝审时度势,开始了在昭通地区的改流行动.改流初期,雍正朝持谨慎态度,拟对昭通和平改流.随着对昭通土司认识的深入,武力征剿在所难免.乌蒙土司被改流之后,因雍正朝任用流官不当,致使乌蒙复叛,但旋即平定.为保证昭通社会迅速恢复稳定,雍正朝实施了一系列的善后措施,使昭通地区的政治格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改流过程中,昭通的归属问题亦提上日程,从便于对昭通地区的改流与善后治理的角度考虑,最终将昭通划归滇省.  相似文献   

2.
明至清初,朝廷以“土司无用流官之例”,不许土司参加科举考试。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大量土司被废除,土司制度日趋衰落。保留下来的土司,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在此背景下,土司请求参加科举考试。雍正十三年,土司获准参加科举考试。作为少数民族首领的土司参加科举考试,推动了科举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在西南民族地区的推行,是中央王朝在文化领域推行一体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清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参加科举考试,扩大了科举制度推行的区域,丰富和发展了科举制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让科举制度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清代雍正时期在今昭通地区厉行改土归流,将四川所属之乌蒙、镇雄划归云南管辖。这不但是西南地区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而且对昭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乌蒙、镇雄由四川划归云南管辖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有利于理解今天云、贵、川三省行政区划界限划分的缘由及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
夏吟是昭通作家群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巾帼乌蒙》以昭通地区历史中的杰出女性人物为核心,在朴实平易的语言中,对她们的生命追求进行了真切的反映。通过这一作品,夏吟不仅为昭通地区的杰出女性建立了一座精神丰碑,更在对历史文化的发掘中彰显了自己的女性意识,对于整体的女性写作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西土司制度最终确立于元代。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广西土司制度产生的源头大体可以追溯到秦汉王朝的"羁縻之治"时代,唐宋羁縻州县制度是广西土司制度的前身,元明广西土司制度由唐宋羁縻州县制度发展与演变而来,两者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广西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是在明朝统一广西之初,具体表现为明初在统一广西的过程中实施对钦州七峒长官司的改流,由此揭开了王朝中央在广西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的序幕。历史渊源与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问题由此成为土司制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明嘉靖初年,芒部土府因嫡庶争袭仇杀而被改土归流,但不久便革流返土。万历年间,镇雄土府因水西安尧臣冒袭土知府引发黔蜀纷争,在安尧臣归水西后,明廷亦有针对镇雄府的改流之议,但终未施行。通过明廷对芒部(镇雄)两次土知府承袭纷争的处置措施,我们可以看出,改土归流并非明廷一厢情愿之事,而是受到周边土司态度、土司重视血脉传承、土司地区险恶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风俗民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也正因此,明廷在土司改流问题上的态度愈加慎重和务实。  相似文献   

7.
清雍正以来西南土司区域大规模的改流活动,对中国西南疆域的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改流,独立的土司辖区不复存在,被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版图内,行政区划与内地划一.随着行政区划的统一,中原王朝"夷夏大防"的文化隔离政策随之取消,转而在原土司区域大力推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汉文化.在此过程中,西南土著居民自愿不自愿地完成中原文化认同.行政区划的统一,中原文化认同的加强,西南土司区域自此被完全整合进中国国家疆域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元明时期,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恃其险远,结连交趾,叛服无常,严重危及王朝中央在地方上的封建统治.元明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封建国家的统一和保障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及时干预与回应,采取剿抚兼施,进而废土设流的处置策略.上思州从“设土”到“改流”的历史转变进程充分表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王朝中央对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控制趋于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向心力与国家认同意识也不断增强,彼此在互为认同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18世纪,土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向基层延伸,特别是土司管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土司经常出境劫掠也不同程度地危及到周边地区的社会安定。因此,中央王朝废除土司制度,委派流官治理原土司管辖地区,使原土司地区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制度变革成为容美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0.
和考察任何一种文化与文学一样,考察昭通文化与昭通文学除了必须观照它的众多基本性质如超自然性、符号性、整合性、可变性之外,同样必须考察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昭通女作家、女诗人夏吟创作的《巾帼乌蒙:昭通历史上的杰出女性》正好为我们研究昭通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且独到脱俗的观照载体和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1.
以梁堆、孟碑、晋墓、唐摩崖研究为例证,对昭通传统文化研究中几种不同观点作述评和思考;对乌蒙时期非主流文化研究,提出了几个应予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土司制度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范本,具体表现在:区域社会管理的新模式、文化包容和管控的新实践、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土司治理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土司制度对人类文明承续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龙场九驿是连接黔中与黔西北的交通要道。清康熙改流前,由于驿路沿线为水西土司控制,耕牧混成经营模式与当地生态系统相兼容,驿路沿线深林密箐,生态环境良好。康熙改流后,在此鼓励移民垦殖和矿业开发,驿道沿线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诱发诸类生态灾变。  相似文献   

14.
傣族在云南分布广泛,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南等沿边各地,元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多为土司之地。元代,傣族地区的儒学教育,实际处于空白状态。明清两代,傣族地区虽然办学的规模及效果各不相同,但在大一统的格局下,该地区的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政策,以国家政治的需要而变化,在儒学、书院不断增加的同时,增置了数量众多的义学;在改流较早的地方,施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文教政策,以儒学教育为主;改流稍晚之地,儒学教育、寺庙教育相伴而行,两者互为补充;未改流地方,则以寺庙教育为主,形成二元化的教育体系。明清傣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改变落后习俗以及维护边疆安全,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土司对统治阶层内部、土民、外来人口、相邻土司及非土司地区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这些措施对维护土司的社会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改土归流持续数百年之久,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但改交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格局,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迁,且使得土司辖地的社会结构发生重组,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交流,最终在西南地区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政治一体的地理分布格局。改土归流虽然为中国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但其中之局限与缺憾亦应引起注意并予以严格批判。  相似文献   

17.
明代西南地区土司朝贡既是中央王朝与西南地区交往的主要途径,也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向土司地区传播的重要媒介。明代西南地区各地土司对中央王朝朝贡不断,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司朝贡制度。明代西南地区土司朝贡不仅加强了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明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控,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雍正七年,清政府对湘西土司进行改土归流,包括永顺土司、龙山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建立永顺府,对该地区进行管辖。此后,清政府开始在永顺府全面建立王朝体系,通过改赋税、除陋习、施文教等方式对永顺地区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央政府对土司的儒化与利用——以土家族土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央政府通过承袭、号召土司设立学校、参用流官等手段对土家族土司进行儒化,并在军事征调和贡赋上利用与控制土司。儒化和利用构成了明代中央政府控制土司的核心内容,也导致了土司制度在明代的兴盛。  相似文献   

20.
老司城土司时期的法律制度具有政治性、等级性、宗亲性和本源性,其许多内在的精神理念与现代法治理念殊途同归。公法领域,国家采取"土流参治",中央制定法直接对流官、武官和较高官职的土官进行规制,老司城土司地方政府对土司社会内部的公法治理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私法领域,采取"因俗而治",中央政府不参与老司城土司私法领域的治理。法律具有很强的地理属性和民族属性,国家对老司城土司时期社会独特的法治原则,既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也促进了土司社会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