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纪念苍霞精舍(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创校名人林纾先生(1852-1924)诞辰160周年,推动21世纪林纤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福建工程学院拟于2012年秋与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省文史研究馆等单位一起举办  相似文献   

2.
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文化大家,其一生著作等身,横跨文学、艺术等领域,成就涵盖翻译、古文、诗词、书画等诸多门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林纾与福建工程学院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为进一步挖掘、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更好地把握林纾文化研究方向,推动林纾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福建高教研究》2006,(1):I0001-I0004
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前身为解放前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  相似文献   

4.
福建工程学院是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两校前身为解放前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  相似文献   

5.
《世界教育信息》2006,(8):F0002-F0002
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原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两校前身为解放前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办学历史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  相似文献   

6.
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前身为解放前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学院共有48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29个,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六大学科门类。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1730余人;同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77人,其中专任教师571人,正、副教授178人;聘请美国工程院林幼堃院士、中国工程院陈一坚、陈火旺、刘宝琛、孙钧、陈清泉6位院士及16位专家教授为客座教授。学院…  相似文献   

7.
福建工程学院是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源于1 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 ,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 ,培养出卓越的文化战士邹韬奋以及卢衍豪、刘思职、林幼、陈一坚等中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学院以工为主 ,经、管、文、法综合发展 ,具有较宽的学科覆盖面 ,面向全省 ,辐射全国 ,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位于福州市 ,现有仓山、鳝溪、浦东三校区 :仓山校区花木繁茂 ,环境幽雅 ;鳝溪及浦东校区依山傍水 ,风景秀丽 ,均为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院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  相似文献   

8.
"走进林纾"是福建工程学院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公选课。该课程着眼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客观认识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展开,通过编写《林纾读本》及系列教材、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强化课堂内外互动等,开展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几年的实践证明,"乡贤文化""大学校史""文化创新"是开展富有区域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元素,也是培植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林纾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林纾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品格包括心系民族和警醒社会的心灵世界、“畏天循分”和忠义侠胆的人格正气与魅力、博爱深广的情感世界、“木强多怒”心系国家和民族的爱国情怀等几个方面。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挖掘和总结自身固有的文化传统,并对之发扬光大。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挖掘和认识林纾的文化遗产与人格魅力、文化品格;二是如何弘扬林纾的文化品格与文化遗产,为建设当代大学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0.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11.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地方新建本科大学文化建设只有形成特色才能可持续发展。真正能成为大学特色文化的应该是,与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主流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与大学发展历史和文化积淀有着天然联系,与大学适应时代要求和强化育人功能有着重要联系。林纾文化正是符合这种特质,成为了福建工程学院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的重要特色之一。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在建设特色的林纾文化方面形成明晰的思路,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地方新建本科大学特色文化建设创造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1995年6月14日,福建省教育委员会批准福建机电学校更名为“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简称“福建高工”。学校决定于今年10月2日99周年校庆时对外正式启用新校名。福建机电学校创办于1896年,始称“苍霞精舍”。解放前,学校曾先后用过福建公立专门学校(工专)、福建省立理工学校(理工)、福建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高工)等校名;解放后,1958年定名为福建机电学校。  相似文献   

14.
阐述林纾翻译救国的动机及其译介西洋文学所体现的思想,对比论述了林纾翻译思想与福建精神的相似性和融合性:林纾的翻译报国思想体现了他爱国爱乡的赤子丹心;为开启民智和博取群长而翻译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通过翻译捍卫中国文化,体现他敢拼会赢的大无畏精神;用翻译稿酬从事慈善,体现他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最后,揭示林纾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纾是福建工程学院前身校的创办人之一,以林纾的文化遗产设置校本课程“走进林纾”,是利用校史文化进行大学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是福建省首门以校史资源为基础开设的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的设置,立足于林纾的文化研究,在课程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师资培养、教材建设以及以教学促进科研方面做了诸多探索与实践,这对了解、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的开设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中化",是林纾小说翻译方法的实质与特点。从语言层面来看,林纾的"中化"翻译可以用省文、增文与变文三种方式来概括。从文化层面看,林纾的"中化"翻译遵循着叙事为主、重视叙述的逻辑与严密性、强调意思的清晰和显豁,以及考虑中国文化与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等准则。"中化"的翻译方法既是林纾的翻译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其翻译的不足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忠实性"始终是跨文化翻译活动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和特质性以及译者的独立主体意识等因素,翻译活动中的误读和误译不可避免。文章以林纾和庞德的误读和误译个案为蓝本,根据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林纾和庞德误读和误译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并指出林纾和庞德误读和误译的积极意义,以期客观、理性地看待违背"忠实性"翻译标准的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18.
林纾在晚清学界以“狂”名著称,与林述庵及另一林某并称福建“三狂生”。林纾性格狂荡不羁,表现出不与世俗合作的态度,因此屡遭世俗的诽谤。林纾对此虽有所觉察,但狂傲之气至老仍未收敛。林纾青年时期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科举之路,有着很强的功名观念。但由于性格的孤傲、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清朝官场的黑暗,林纾追求功名之心逐渐淡薄,最终从“仕进”走向“隐退”。  相似文献   

19.
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林纾翻译的书名。文章论述了林纾翻译的目的论及其翻译的书名所具有的中国文化艺术特征,分析了林纾翻译的社会价值和现代意义,肯定了林纾另拟新名的翻译策略,认为林纾翻译的书名是满足目的论的国语化需求,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去年的林纾研究,有旧的热点(翻译),有新的景观。令人欣喜的是,林纾研究的阵地得到了拓展,福建俨然成为林纾研究的"大本营"。解决研究比例上的失衡,林纾研究的未来将会更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