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议报道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一个难题,尤其对地方报来说,似乎都没解决好。读者反映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办报人感叹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甚至有的领导也认为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既然太多,那就少登。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不知为此呼吁了多少次!可呼吁归呼吁,会议报道仍不见减少。问题出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2.
现在有许多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充斥报纸的版面,许多读者不感兴趣。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程序化的会议报道太多,“某月某日,某会在某地召开”之类的标题、导语,几十年一贯制,面目可僧;二是工作会议报道纯业务性,缺乏吸引力;三是一些部门有见报得彩的思想,只要开会总想在报上露  相似文献   

3.
可读性——这是摆在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也是至今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一个老题目。 没有可读性,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读者不爱看的报道乃至一张报纸,是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种“语言垃圾”。 从报上完全消灭这些“语言垃圾”现在还做不到。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减少这种“语言垃圾”,尽可能使新闻报道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以增强可读性。 增强可读性是个大题目,本文只从两个具体问题入手,试谈一谈。 在报上的各类新闻中,可读性最差的是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硬新闻”)。作为党报,这几类新闻不可不要,而且往往还要登在重要位置。如果把这几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加以改进,增强其可读性,那么将带动整张报纸的面孔为之一变,为之一活,为之一新。 怎样改革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增强其可读性呢?我以为可用两句话概括:会议新闻信息化,经济新闻生活化。 一、会议新闻信息化 长期以来,报界反复呼吁要“减少会议报道”,然而收效甚微。因为作为党报,限于种种条件,会议报道是很难“减少”的。换个思路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是否对“减少”会议报道空喊太多,而对改革会议报道实做太少呢?  相似文献   

4.
由于以往报纸、电台、电视台上大大小小、流于形式的会议报道太多,使得人们对会议报道不感兴趣,因而不少新闻同行对参加会议报道也持消极和应付态度。其实,会议需要报道,新闻也需要会议。关键是我们要善于从会议中发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写出新意。如何从会议中发掘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读去年第十二期《新闻战线》《读者论坛》专栏《“发表奖”不该发》一文之后,颇有感慨。就我所知,实行稿件见报(广播)发给奖金,已经是很普遍了。有些单位领导急于“扬名声”,在公开的会议上发“号召”、许重愿,什么中央级报纸发表以稿酬三倍、省级报纸发表以两倍、地市级报纸发表以一倍计奖,并给写稿人提供方便,等等。我曾多次看到那些没有报道价值的稿件,都是一份,或五、六份,或八、九份地往外发,  相似文献   

6.
韩导勤 《新闻界》2001,(4):59-59
时下有不少地方的新闻媒体,无论你是翻阅报纸,还是打开电视地方新闻频道,都不乏这些方面的感觉:一是会议报道太多、太滥。说“多”,是说在一个版面或一个节目的地方新闻中,常常有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是有关各种会议的报道。说“滥”,是说有许多本来可不报或可报可不报的会议都作了报道。对此,群众揶揄说:“这个会,那个会,让读者观众也泡会海”!二是官员活动太多、太滥。说“多”,是说地方领导大凡开会、下基层等,一有活动就要报道。说“滥”,是说除了地方领导,大大小小的官儿、随员都争相见报、上镜头。对此,群众戏言称:…  相似文献   

7.
会议要精简,会议的报道也要精简。可是,我们的报纸上,难得有几天是没有会议报道的。一些重要的会议,作为人民生活中的大事,是应该报道的,但是现在的会议报道实在太多了,报道的形式太死板了,八股味太浓了。再不注意改进,真是不得了。  相似文献   

8.
现在有许多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充斥报纸的版面,许多读者不感兴趣。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程序化的会议报道太多,“某月某日,某会在某地召开”之类的标题、导语,几十年一贯制,面目可憎;二是工作会议报道纯业务性,缺乏吸引力;三是一些部门有见报得彩的思想,只要开会总想在报上露露脸儿;四是记者、通讯员不善于从会议中捕捉读者关心的新闻,写出的消息平淡无味。目前,要解决会议报道多的问题,需要各级党委的支持,需要报社按新闻规律办事,切实把好版面关。但要解决会议消息枯燥无味的质的问题,这就需要记  相似文献   

9.
记得我初学写稿时,心想:自己写的稿件,只要能被本地的县广播站,地区报刊用就不错了。后来,看到全国性报纸刊登的报道也有不少平凡的小事,便陆续写了十几篇投去,可是篇篇石沉大海。为什么自己写的稿不能见报呢?我把自己写的稿件,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闭幕前夕,一位领导干部的秘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天津代表团一位年过花甲的代表,在看到报上登载他对首都商业工作提意见的报道后坐卧不安,找这位秘书诉说自己的苦衷。是他的意见引起了其他代表的异议吗?不。是见报后觉得意见过于尖锐而不该发表吗?也不是。原来这条意见根本不是他提的。  相似文献   

11.
消息是报纸最广泛使用的体裁,采写消息是记者的主要职责。从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情况看,虽然1990年报纸上出现了一些很精采的消息,但人们感到,报纸的消息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看还是比较薄弱的。由此,评委们认为:有必要呼吁报纸的记者下大力气采写消息,采写有分量的消息。为什么说报纸的消息比较薄弱呢?  相似文献   

12.
会议是记者的重要活动空间,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眼下,新闻界上上下下包括很多读者都在呼吁改革会议报道。其中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会议太多,改革会议报道首先要减少会议;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改革会议报道的关键在于领导要转变观念。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成分,但都忽略了参加会议的记者的主观能动性,都只是把记者作为传媒这架机器上一个按程序运作的部件了。  相似文献   

13.
我们经常碰到一些重大会议的报道,什么党代会、人民代表会、政协会议、群英会,等等.每逢这些会议,报纸都要集中版面,作为一个宣传战役连续报道.但是,怎样才算报道好这些会议呢?是不是新华社、中新社、本报记者发来什么稿件,我们如实照登,就算完成任务呢?是不是版面多、发稿多,就算尽到了职责?对此,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特别是编辑对新闻作品的再加工问题.对新闻作品的再加工,这是报纸的任务所确定的,也是按客观规律办报的一个编辑工作准则.  相似文献   

14.
我们经常碰到一些重大会议的报道,什么党代会、人民代表会、政协会议、群英会,等等.每逢这些会议,报纸都要集中版面,作为一个宣传战役连续报道.但是,怎样才算报道好这些会议呢?是不是新华社、中新社、本报记者发来什么稿件,我们如实照登,就算完成任务呢?是不是版面多、发稿多,就算尽到了职责?对此,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特别是编辑对新闻作品的再加工问题. 对新闻作品的再加工,这是报纸的任务所确定的,也是按客观规律办报的一个编辑工作准则. 编辑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稿件,有本报记者的稿  相似文献   

15.
经过选编,刊登在报纸上的读者来信,能起到表扬先进,鞭挞歪风,推动工作,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作用。有一些来信,虽然不见报,但只要处理得好,也能起很好的作用。襄樊日报除了用适当的版面(每月八个半版)刊登来信,并不定期地编发内参(约一月两期)以外;还舍得花力气处理那些不宜见报、不必见报的来信。当前读者来信有什么特点呢?和前几年相比,现在有三个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目前,省以上大报都在改进会议报道,而地市以下的小报行动较迟缓。不少小报反映:领导对会议报道干预太多,不论什么会议,只要领导参加就让发消息,甚至要求将领导人讲话全文照发。致使会议报道太多、太滥,会议报道程式化,影响了会议报道的宣传效果,也削弱了报纸的指导性和可读性,读者意见甚多。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是有些领导认为,小报是党委手中的“宣传工具”,我就说了算。二是报社某些人员讨好领导,不坚持按新闻规律办事,因此,凡领导有活动必发消息。地市以下小报如何把会议报道写出新特色、新水平?很值得研究和探讨。最近,平顶山市新上任的市委书记杨光喜同志专门召开了市内三家新闻单位会议,约法三章,提  相似文献   

17.
记得我初学写稿时,看到全国性报刊上登的报道中也有不少平凡的小事,便陆续采写了十几篇投去,可是篇篇石沉大海。为什么自己写的稿件没有见报呢?我把自己写的稿件,与报纸上相似的稿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看似乎常!实际上有较强的指导性,写作手法也比较新。另外,还发现每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所报道的内容也不同。于是,我把各家报纸各版所开设的栏目抄下来,记在笔记本上,有针对性地采写了一批稿件,试着给大报寄去。没料到,三个月就在全国性和省级报纸、电台见稿十*篇。一九八四年十二…  相似文献   

18.
提起会议报道,记者感到难写,编辑感到难办。难写者,还得写;难办者,还得办,以致带来会议报道成灾。报纸、广播、电视上是大会小会会连会,领导文章篇连篇,编辑记者满腹牢骚,读者听众议论纷纷。特别是地方报纸,会议报道更为突出。近来,笔者浏览了80多种地市县报,几乎是期期报纸有会议报道,家家报纸有会议报道,而且大部分会议报道发在一版显著的位置。有些报纸的第一版上,一期就有二三篇会议报道。有家报纸一期一版上,发了8篇稿子,其中4篇会议报道占去版面的五分之四。这些会议报道,多属一般工作会议和业务会议,如春耕、夏查、秋收、冬管等“四季歌”类的会议。  相似文献   

19.
会海学游     
报纸上会议报道过多太滥,读者对枯燥的会议报道有逆反心理,也是新闻界呼吁了多年而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提高宣传艺术,深化新闻改革,尤应把会议报道放在突出位置来研究探讨,以此满足读者需求。会海有多大,会议报道知多少?秦皇岛日报去年是近一个月的会进行了一下统计,24天在本地竟开了67个会。1986年,一家省委机关报不到4个月,编发会议消息300多条,还有一家省报,一个月登了69个会议头条或二条。诚然,会议有规模、内容、时间之分,会议报道有长短、大小、位置之别。对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会是否都需要召开,我们且不去横竖评论。但问题是,有些领导对会议也认为该减该压,而一轮到自己头上便强调如  相似文献   

20.
会议新闻是党报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一版的`重头戏'.然而,也是读者意见最多的,不少会议报道概念化、程式化,缺少可读性,因此,许多读者呼吁减少会议报道,增加社会新闻. 读者的要求不无道理.但另一方面,恐怕世界上任何一家报纸都不可能忽视会议报道,因为除了一些毫无意义、可开可不开的会外,大多数会议总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开的,总有一些读者欲知而未知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说,会议甚至是信息比较集中的地方,新鲜的东西不少.在当前信息需求日益强烈的情况下,会议消息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作用.问题在于现在充满报纸版面的会议报道,该写的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