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统宇 《视听界》2009,(3):114-114
经济危机来了,有人挖掘出了“口红效应”。 简单地说,“口红效应”就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购车、买房成为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这种效应被称为“口红效应”。不相信吗?有人说:今年全国贺岁片票房超过5亿元,  相似文献   

2.
在训诂学圈内流传着一个故事。1982年,训诂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某招待所举行。前来用餐的其他客人看到会议代表用餐桌标牌上写着“训诂学会”字样,大惑不解:“这是什么字呀?训话的‘话’少写了一撇吧?训话还有学会吗?”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训诂”两字是多么陌生。  相似文献   

3.
寓言小故事     
一只乌鸦坐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一只小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干吗?”乌鸦答道:“当然啦,为什么不呢?”于是,兔子便坐在树下,开始休息。突然,一只狐狸出现了。狐狸跳向兔子……并把它给吃了。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当作家的母亲问孩子:“你将来长大了干什么?”孩子答道:“我要当杀手!”这位作家惊骇之余,不由得感慨当今电视节目中凶杀镜头之多。在电视节目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杀手竟成了孩子们崇拜的对象。一位家长深怕电视中过多的拥抱、接吻镜头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于是每逢出现这类画面,就叫孩子蒙上眼睛,以致无法完整地看完一部片子。孩子不乐意了,说:“电视中尽是这类镜头,叫我怎么蒙啊?再说,你不在的时候,我还不是照样看?”闹得家长竟无言以对。以上是笔者从报纸杂志上随手摘下的几则,类似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在现实…  相似文献   

5.
国学大师章太炎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其学问博大精深,对文字、音韵、训诂、经学、诸子、史学、哲学、佛学等均有很深的造诣。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竟然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  相似文献   

6.
说“转产”     
说“转产”阎玉才“转产”这个词,木是企业方面常用的名词,现在有人把它转用到社会日常生活中去了。一次开会,碰见一位原来的同行。我说好久没有在报纸上见到你的大作了,干什么去了?他答道:“现在‘转产’了,正忙于搞开发(经商)。”在闲聊中,我才知道,我们同时...  相似文献   

7.
当思想不能自由思考时,人们是痛苦的;但当思想自由驰骋时,你也会遇到没有方向的苦恼。当经济迅猛发展时,我们可能更需要路标;当商业利益和资本正在成为左右某种东西的力量的时候,精神对于无论是传媒还是个人将显得多么的可贵。  相似文献   

8.
喻乐 《青年记者》2006,(9):9-17
当吴海民于去年6月抛出“冬天论”的时候,曾引起传媒舆论一片哗然。事隔近一年,分歧仍然继续,有人说他是杞人忧天,有人则把他的论断当成真理。不管如何,“冬天论”确实引发了传媒人特别是报人们的集体思考——坚持?突围?退却?转型?2006年的春天并不让人兴奋。广告市场的持续低靡与网络新贵的高歌猛进,让更多的人开始怀疑报纸的未来。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的探讨不绝于耳,言必称百度、博客,显然是看到了南墙,正在寻找突围之路。这段时间,从报纸跳转到网络的年轻俊才不在少数,隐约形成一股暗流。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的“打压”也进入白热化,由解放日报发起的“内容联盟”被认为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第一次短兵相接。思变与求变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媒体环境在变,报业格局在变,但办报人的激情和创新却不能改变。幸好我们的传统媒体已经觉醒,我们也还有机会。吴海民今天接受采访并对一些问题作出的回答,也将让我们更加清醒而坚定。[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表述要准确     
无畏 《新闻三昧》2005,(10):22-22
前不久看到新民晚报总鳊室寄来的内刊“新民之友”(6月50日)上有一,题为“陈逸飞是中国画家吗?”显然中通过辨谈,指出陈逸飞早已加入美国籍,他是“美籍华人”,不应成为“中国画家。”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1月23日至27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编导会同地、县电视台记者来乡里拍摄“20年风雨20年人”的专题片,当摄像机拍摄到我有大小5台收音机时,这位来自京城的记者激动了,她问我:“你怎样看待收音机?”我应声答道:“收音机是我随身携带的宝贝,广播,是我心中永不落的太阳!我祈求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命运却有意捉弄我,把我推向黑暗的边缘,10月21日至11月5日住进上饶铁路医院接受双眼手术治疗,在我最痛苦的时候,小小收音机伴随左右,引导我战胜着心灵的创伤,重新走向光明。那是8月初,我失明坏死的左眼…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报纸上关于暴力的消息越来越多。一名清华大学的骄子竟然为了一时的快乐,残忍地伤害国家保护动物———黑熊。这一事件已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当所有的口伐停下来的时候,人们思考更多的是这件偶然事件背后的故事。在人文精神成为世界共同价值标准的今天,不良心理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在各种诱惑的不断冲击下,人们的道德观也越来越淡漠。尤其是处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在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作压力成倍增长的时候。一个人每天不是为这事烦心,就是为那事痛苦。面对方方面面的苦恼和困惑,没有人能够泰然处之。俗话说:“人生…  相似文献   

12.
且将平淡孵辉煌高伟杰【吉林】5岁的时候,妈妈曾问我:“长大后你要做什么?”我答:“当大王。…9岁的时候,妈妈又问我:“长大你想干什么?”我答:“当老师。”18岁的时候,没有人再问我该做什么要做什么。时代安排我们统统去当农民。从此再不敢想当什么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13.
类别:写作态度编号──坚持“两确”陕西《当代青年》杂志社的编辑曾问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有人讲,传记文学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您是怎样认为的?”叶永烈回答说:《三国演义》也许是七真三假,但我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是100%的真实。我写文章坚持“两确”:史实准确,立论准确。事实是最高的法庭。历史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比如我写《江音传》时,遇到她的生辰问题。她讲1914年出生,但许多人认为是1912年。我查阅许多报纸,发现1935年上海一家报纸刊登一篇《蓝革访问记入其中采访者问“篮小姐,你芳龄几何?”蓝苹答道:“本来…  相似文献   

14.
老百姓的代言人左安龙□王恬在上海,我问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你最喜欢的主持人是谁?”她毫不犹豫地答道:“左安龙。”“为什么?”“他替老百姓说话呀!”左安龙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的主持人,也是第二届全国广播“十佳”主持人。左安龙的长相极具...  相似文献   

15.
"哎呀,你是个坚强的男子汉,怎么哭了呀?"当我们在大街上走的时候,看到男孩子哭,我们就会很快地跑过去对他们这么说. "别哭了,有本事你就战胜它……"当我们看到有人因为痛苦而哭泣的时候,我们也会这样安慰他.  相似文献   

16.
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天黑了,想宿店却不知旅店在哪里。正在此时,他看见一个老汉迎面走来,便在马上高喊:“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答道:“五里。”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加拿大人可知可察的矛盾性格使得他们总是保持低调.同时这也为各个民族的人们实现梦想提供了土壤。”作为美国的近邻,加拿大人自己总是戏称自己是美国的表兄,但是对于和这位“表兄”的关系,前总理特鲁多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加拿大就像睡在一只大象旁边的一只老鼠,每次当这只大象翻身的时候,小老鼠都必须拼命寻找藏身之处,以免被压碎的厄运。”  相似文献   

18.
古籍还有人读吗?陈思丰(南京图书馆)《人民日报》华东社会文化版登了一篇文章,其中谈到“古籍还有人读吗?”我是一位古籍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我也思索了很久。当人们从阶级斗争的漩涡中脱出身来,纷纷脐身于商品经济大潮中,图书馆这个领域,在人们眼里都快成了象牙塔...  相似文献   

19.
边编边悟     
别人当编辑是什么滋味,咱不知道。但我觉得26年的编辑生涯很充实、很快乐、很幸福,自己越干越有味道。有人不解:“净弄些小豆腐块,有什么意思?”“整天在本报讯上抠来抠去,活得有多累?”我们这帮编辑听了付之一笑,依然干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20.
将心比心     
《档案与社会》2004,(3):1-1
母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妇女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松手。当她道谢的时候。那位妇女说:“我妈妈也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希望她遇到这种情况。也有人为她开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