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少子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儿童结识同伴的机会大为减少。1999年,山梨大学发展心理学中村和彦副教授对山梨县5000名小学生及其父母、祖父母作了一项调查,发现现在的男孩子有一起玩耍的伙伴4.09人,女孩子有3.11人,都比父母辈、祖父母辈当年的伙伴少了一半。川崎市公立小田小学教师青木利光发现,学校里不懂得如何结交同伴的孩子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2.
章月娥 《教育导刊》2005,(10):62-62
最近,一项在南京市1000多名小学生中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有46.7%的孩子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近50%的孩子找不到玩伴,这种“伙伴危机”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哲人说:“小孩子不玩是长不大的,只有让他去玩,他才能健康地成长。”但是,南京的一项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孩子没有伙伴一起玩,伙伴危机正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孩子都说,同伴的参与会使他们的玩耍更加精彩,会使他们玩得更加快乐。对于他们而言,最佳的玩伴无疑是同龄人。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43.7%的学生放学后经常和同学或邻居家的小朋友玩;节假日里,37.9%的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和小伙伴玩。但是,也有46.7%的孩子经常是一个人玩,他们缺乏玩伴。这往往是由于家长一厢情愿地出于卫生、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担心…  相似文献   

4.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哲人说:“小孩子不玩是长不大的,只有让他去玩,才能健康地成长。”但是,据南京市的一项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孩子没有伙伴一起玩,伙伴危机正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孩子都说,同伴的参与会使他们的玩耍更加精彩,会使他们玩得更加快乐。对于他们  相似文献   

5.
《家教指南》2005,(2):32-33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的哲人说:“小孩子不玩是长不大的,只有让他去玩,才能健康地成长。”但是,据南京市的一项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孩子没有伙伴一起玩,伙伴危机正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孩子都说,同伴的参与会使他们的玩耍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6.
据报道,南京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近日对该市1000多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43.7%的孩子放学后常和同学、邻居玩耍;有46.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在家里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其实,孩子没有机会与同龄的伙伴在一起玩,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南京市一个地方。上海、重庆等地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有近一半的孩子没有“玩伴”。这表明,在我国少年儿童中已普遍存在“伙伴危机”,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同龄的小伙伴们在一起游戏、玩耍,不但能让孩子自小培养交流…  相似文献   

7.
玩具是小朋友的好伙伴,它伴随着孩子们快乐成长。每个小朋友都有数不清的玩具,木制的,布做的,塑胶的,数不清的种类,数不清的件数。有个妈妈说她孩子的玩具多得要“淌”到屋门口了。那么多的玩具只是一个小朋友在家里玩,玩具的利用率太低了。有的玩具经常在家里睡大觉,这样还会让孩子不知道珍惜和爱惜玩具。我们大一班的老师发现了这一现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们把每个星期的周五订为“玩具日”。在这一天,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里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玩耍,等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再把玩具带回家。这个活动刚开始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温暖润心田     
中班的莉莉小朋友,因先天不足,后天教养不当,是位典型的中度弱智儿。六岁了,只会讲几个简单的单词。据父母说,她原先还和同龄伙伴一起玩耍,并有学说话的欲望,但由于常受到同伴的欺负,就变得更加胆小孤独。我是一名保健老师,常在莉莉所在的班代班上课。我发现她每天坐在桌子边就像一根木头,对身边小朋友的活动毫无感觉,就连老师递在她手上的新奇玩具、食物被人拿走,她也没有反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项在南京市1000多名小学生中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有46.7%的孩子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近50%的孩子找不到玩伴,这种"伙伴危机"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泡泡游戏”的发展历程看.只有发现孩子的玩、在玩中发现孩子、支持孩子的玩、在玩中支持孩子.采用适宜的介入幼儿游戏的方法才能与幼儿心心相印.才能在帮助幼儿玩出品质的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游戏素养。一、发现孩子的玩以一颗“幼儿的心”,发现孩子在玩耍中的无穷乐趣,才能心心相印,满足幼儿共同游戏的需求。科学区里的泡泡水玩具一直深受小一班孩子的欢迎。一直独自玩耍的孩子最近开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泡泡,我意识到孩子们渴望拥有一个与同伴交往的泡泡游戏环境,于是在科学区里悄悄地放了一盆可供数个孩子共同游戏的“泡泡水”。  相似文献   

11.
《家教指南》2005,(2):38-39
《中国教育报》报道,在南京市1000多名小学生中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起玩耍;有46.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  相似文献   

12.
曹广玲 《山东教育》2003,(15):61-61
(一)接纳孩子的同伴,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1.接纳孩子的同伴是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进行友爱的同伴教育的第一步。拒绝和敷衍都会使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产生退缩行为。欢迎孩子的伙伴到家中做客,不必太在意孩子们在一起时对家中清洁与秩序的“破坏”。鼓励、允许孩子拿自己的食物、玩具和用具招待他的伙伴。给孩子充分活动的空间,允许孩子们单独在一起说“悄悄话”、进行“秘密”的小活动。平时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游玩、一起活动。2.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允许孩子自己选择朋友,并尊重孩子的选择。积极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与同伴交往时出现的矛…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没有交过朋友,那么长大后就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而且这种缺陷在以后很难弥补。可以说,正是和小伙伴一起嬉闹玩耍、一起游戏探险,使他们的童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充满乐趣。由此可见,孩子虽小,但朋友对他们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友情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然而,却有资料显示,现在不少小朋友缺少伙伴。应如何改善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云南省青少年维权工作室余允珠主任。请看她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儿童年满三岁,一般可以进入幼儿园小班接受有目的、有计划的学前教育。入园是儿童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对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影响。对孩子来说,进入幼儿园去过一个时期的集体生活,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性格,而且有利于智力发展,增长见识,为将来上小学做好准备。一般地讲,孩子自两岁起已经具备了接触外界、结识同龄伙伴的愿望,他们想与同伴们一起玩耍,以适应小朋友之间的社交活动。  相似文献   

15.
怪兽!有怪兽出没!近日来,一张让人毛骨悚然的“怪兽”图片使许多科学家受到了惊吓。一群孩子在巴拿马南部的巴拿马市海边玩耍时发现一个岩洞.刚进洞口,这只‘橡胶怪物”就直冲过来。为了自卫,孩子们不得不拿框子将怪物打死.不过,它留下一张珍贵的‘嘿片”。  相似文献   

16.
“您好!”每天早晨,在我们南京化学工业公司九村幼儿园的大门口总有6个仪表整洁的“礼仪小朋友”在迎侯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他们微笑着向每一个伙伴、每一位老师问早。我园的“礼仪小朋友”由大班的160名幼儿轮流担任。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实践活动,使幼儿从小养成讲礼貌、讲文明的良好习惯。轮到当“礼仪小朋友”的那一天,不管是胆小怕事的孩子,还是全园有名的“淘气包”,都充满自信地、格外认真地投人了这一活动。被问侯的孩子或老师则同样报  相似文献   

17.
“圈养”导致同伴环境缺失小刚说:“我妈妈在放寒假之前,已经为我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还买了我喜欢看的动画片,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蹲在家里,她是担心我外出遇到麻烦。”家长的做法,从安全考虑,似乎也有道理。然而,不少孩子对这种“圈养”表示了不满。一些教育专家指出,现在孩子“同伴”环境的缺失和合作意识的弱化,与家长一味采用“禁”的办法阻断孩子之间的交往有关。如今城市孩子的同伴交往几率越来越低。平时上课还有机会,一旦到了寒暑假,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就被父母亲以安全为由,“锁”在家里。孩子竟然为找不到同伴玩耍而忧心忡忡。“约…  相似文献   

18.
孩子的交往能力很重要,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条件。接纳孩子的伙伴是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第一步。拒绝和敷衍都会使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产生退缩的行为。欢迎孩子的伙伴到家中做客。不必太在意孩子们在一起时对家中的清洁与秩序的“破坏”。父母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孩子们自理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允许孩子拿自己的食物、玩具和用具招待他的伙伴。给孩子空间,允许孩子们在一起说“悄悄话”、进行“秘密”的小活动。平时鼓励孩子和小伙伴组成小组共同学习、共同游戏;节假日主动为孩子们创设机会,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一起游…  相似文献   

19.
同院有个四年级的小同学,在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时,张口就是“他妈的!”“你给老子”如何如何。久而久之,骂人的脏话象瘟疫,很快传染给了伙伴,有时孩子一多,互相骂来骂去,听了令人心里十分不安。一天,这个孩子学校的老师进行家访,无意中扯起这件事,她面有愧色地说:“我们做老师的应该负责!”从话里得知这个孩  相似文献   

20.
在开展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处于这样一些状态:他们中有的经常不能如愿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只能在“娃娃家”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做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做“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在“建筑工地”里做看门人;有的被同伴任意支配,在游戏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也有的则时常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个人玩或“坐冷板凳”……我们把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愿意参与活动。但却常常受冷落、被支配、遭排斥,不能获得充分游戏权的幼儿,称为“被动型”幼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