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苦瓜与黄连     
小时候,每到夏天,苦瓜是我家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贤淑的母亲会把苦瓜做成各式花样端上来,可无论母亲变多少花样,父亲费多少口舌,我断断是不肯尝那道叫苦瓜的君子菜,父母也奈何我不得。十二岁,一场大病,让从不尝苦味的我吃尽了苦头。记得父亲开的处方中,有一味药叫黄连,黄连  相似文献   

2.
懂你     
杨旭敏 《新读写》2012,(12):63-63
午饭时,饭桌上摆了一道素菜:苦瓜炒蛋。母亲一直往我的碗里搛鸡蛋,自己却只吃苦瓜,我好奇地问:“苦瓜很好吃吗,妈?”母亲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我便自己尝了一块。好苦呀!随口吐了出来。对母亲说:“妈,苦瓜好苦,好难吃,你为什么还尽挑这个吃?”母亲语重心长地说:“等你做了母亲,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3.
苦瓜研究     
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苦瓜,单听到它的名字就能感觉到它的苦,更别说看到苦瓜那一身如“静脉曲张”的表皮。可是父亲却很喜欢吃苦瓜,于是母亲便在院里种下了苦瓜。  相似文献   

4.
苦禅     
从小到大,对于饭桌上带有苦味的菜,我从来都不曾怀有亲切的感觉。对于我来说,吃苦瓜无疑是世界上最难受的事。每回看见饭桌上有苦瓜,不啻于看到了一碟毒药。这么苦的菜,真不明白大人是怎么咽下去的。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自己一时心血来潮,泡了一杯普洱茶。第一口热茶咂尝在舌尖的  相似文献   

5.
真情呼唤     
父亲——我心中的痛 我母亲叫王云翠,在吉林市政府工作。父亲叫夏延吉,在沈阳铁路局桥隧队工作。工作地点在吉林市,后来被调到湖南。关于他的情况,我是从亲戚们口中点点滴滴地了解到的。亲戚们说,母亲是为了她的家庭才舍弃了父亲。  相似文献   

6.
苦后余香     
正小时候的记忆中,我品尝过酸甜苦辣,可唯独那苦味让我永生难忘。不仅仅是因为那苦味不太美好,更是那对苦的领悟,苦后存香。说到苦瓜,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从记事起,妈妈就极喜欢吃苦瓜,而我一开始是从来不吃的。毕竟隔着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苦味,谁愿意自讨苦吃呢?第一次开吃苦瓜、品那苦味时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那天,我在学校考得极差,一时  相似文献   

7.
药叫黄连     
黄连是一种药,味苦,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我出生之后,母亲看我可以长成属于世间的人了,便将黄连熬成汤水,灌进我的嘴里。那时候,我履历的长度是三天,母亲的用意无疑是为了我好,但她却一直没有向我详细地解释这件事情,直到现在。知道自己刚刚出生就服下了黄连,我已经三十岁。三十岁之后,黄连的苦味才泛上我的心,我一半惊异,一半安然。我曾经要询问母亲,可见她出出进进地忙着,沉默而忧虑,便打消了这个想法,母亲老了,翻捡这件陈旧的给她的婴儿喂饮黄连的事情,很可能伤感。也许她忘却了,也许这根本就没什么别的意思,这只是一个民俗,一个习惯,但…  相似文献   

8.
苦瓜研究     
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苦瓜,单听到它的名字就能感觉到它的苦,更别说看到苦瓜那一身如“静脉曲张”的表皮。可是父亲却很喜欢吃苦瓜,于是母亲便在院里种下了苦瓜。  相似文献   

9.
都说父亲是儿女心中的一座山,静默而威严。我的父亲不是,在我面前,父亲总是一副小心翼翼的神色。从小到大,一直如此。小的时候,我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整日不停地呕吐。家里没有钱送我去更好的医院,除了每天哄着我吞下大量毫不见效的药片,父亲能做的,只是陪着我日渐消瘦。终于,我开始慢慢好起来,父亲放心了,一大早就推着一车白菜到县城去卖。可没多久,我就又吐起来,慌乱的母亲只能叫人去找父亲。等父亲跑了10公里路赶回家时,我已平静下来,沉沉睡去。父亲小心翼翼地抱着我,泪流满面。很久以后,母亲告诉我,那天早晨,刚到菜…  相似文献   

10.
我叫渴望,从小住在叫幼稚的森林里。父亲是个高大英俊的男人,他叫坚强;母亲是个温柔而美丽的女人。在我11岁那年,父亲去世了。我和母亲决定搬去另一个地方住。这一天,一个面如桃花、心如毒蛇的女孩骗走了我所有的钱。母亲劝导我说:"钱是身外之物,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11.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羹,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一个新锅,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车子颠踬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  相似文献   

12.
苦瓜     
桌子上摆着一盘苦瓜。那苦瓜好像是特意为我做的,一直放在我面前,使我不得不正视它。"快吃吧,是特意为你做的!"果然不出我所料,母亲凝视着我,将一片苦瓜搛入我的碗中:"吃掉!"这好像是命令。我面露难色,这种味苦的东西,叫我如何咽得下?然而,面对母亲严厉的神色,我到底还是勉强地吃起来,入口奇苦,使我不  相似文献   

13.
我尝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甜头我叫包春香,是磨盘四组的农民。小时候由于家里人口多,母亲患子宫癌,长期躺在床上,父亲年迈,丧失劳动能力,家里生活十分困难.我只念了二年书就辍学回家,照顾父亲,看护母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遍了祖国农村大地,我家虽然也和...  相似文献   

14.
她的刘海     
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我也是父亲的第二个孩子,我是父亲和母亲的孩子,而那个女孩,她不是,我管她叫姐姐。后来我和母亲搬出了那个家,那个时候我还只和母亲的梳妆台一样高。离开父亲的时候我抱着自己的玩具被母亲抱出了家门,头靠在母亲的肩窝里,没有哭。从此,我们走出了那座房子。父亲说:“我送你。”母亲微笑着点头:“我该走了。”父亲为母亲打着伞,雨水滴湿了母亲的左肩,我看见了。自我满月就一直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母亲不在,她为了那个姐姐把我放在这儿,她说太忙。打小我的印象中只有两位老人的存在,而忽略了母亲,那个太忙的母亲。…  相似文献   

15.
我叫刘翔,1983年7月13日9点28分以9斤重的体格呱呱坠地。当时普遍流行的一种取名方法是取单名、姓随父亲,再在名字里添上一个母亲的姓。我父亲叫刘学根,母亲叫吉粉花。按照这样的道理,我原本应该叫"刘吉"。显然,这个看似吉利的名字,因为与"留级"发音完全一样,被父亲极力否决掉。  相似文献   

16.
卢科 《成长》2005,(10):16-17
我是7岁那年才见到父亲的。恢复高考后父亲上了大学,那时候他还不知道母亲已经怀上了我,等母亲知道后写信告诉他,他一个字没有回,也再也没有回过乡下的家。见了面才知道,父亲在省城早已经又结了婚,并且有了一个小妹妹。他将我们安排在招待所里,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给我。可是母亲的神惰很寂寥,我几次看到她背着我哭。在父亲的努力下,我们搬迂到省城,母亲被安排到了一个街道企业,而父亲,只能偷偷地偶尔来看看我们。  相似文献   

17.
青春的悔悟     
高二那年,我喜欢上了班上一个叫张婷的女孩。那时候,早恋在我们那所普通高中已蔚然成风。我成绩不好,自知考大学无望,如果能把握住一份“爱情”,也算是有所收获了。母亲并不知道这些,每天依然不知疲倦地在工厂上班,父亲过世得早,是她含辛茹苦地把我拉扯大。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仍然时常问问我的学习情况。我每次都说,我会努力的,母亲便欣慰地笑了。母亲哪里想到,我对学习已提不起兴趣,只想混到毕业再去找点事做,以减轻她的负担。那个星期天,一部叫《薰衣草》的电影要在镇里的电影院上映,海报早几天就贴得大街小巷都是。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  相似文献   

18.
人世间最伟大、最圣洁的爱莫过于母爱。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颂扬母亲,更不知有多少舞台歌手在吟唱妈妈。然而,我要颂扬和歌唱的是我父亲的母亲——奶奶。  相似文献   

19.
苦瓜的滋味     
一提及苦瓜,我的印象——苦,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 记得自己第一次将苦瓜吃进口中时,吐都吐不赢,连喝了好几口水,整个食欲也全在那0.1秒间消失。“吃一堑,长一智”,打这以后,我对苦瓜敬而远之,甚至发誓,打死也绝不挨上一口。 事与愿违,恰巧父亲、母亲就爱吃苦瓜。因而,每逢瓜熟时节,菜桌上总少不了有那么一碟苦瓜。为了逼我就范,那苦  相似文献   

20.
爹地妈咪小时候在村里,她管父亲叫“爹”,管母亲叫“娘”; 进城上高中后,她管父亲叫“爸”,管母亲叫“妈”; 到上海上大学了,她管父亲叫“爹地”,管母亲叫“妈咪”。不过,她的“爹地”和“妈咪”至今还管她叫“娃”,而不是“B 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