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含蓄是指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通过描绘形象加以暗示,使人涵泳想象得之。正如司空图《诗品》中阐述的那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欧阳修《六一诗话》中引梅圣俞语云: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必能  相似文献   

2.
写诗重意象,而意象重新奇。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记载了宋诗人梅尧臣的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在这里,梅尧臣对诗歌的  相似文献   

3.
理趣篇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尝举梅尧臣之言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梅尧臣这段议论是颇有见地的,故欧阳修首肯曰:“语之工者固如是。”但何以以第三首为工呢?诗话中未作详细解释。愚意以为,第三首之所以工于前两首,原因有二。其一是立意高,格调高。第一首仅止于山果石泉,饮食而已,虽不无野趣,但毕竟境界甚狭;第二首亦不过饲鸡牧马的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作为中国古代诗话体文论的开山作这一点,已为大家所熟知。然而,关于《六一诗话》的理论意义,却鲜有提及者。郭绍虞先生曾指出:“欧氏学有根柢,故是书虽取随笔体裁,不成系统,然细加抽绎,不难窥其全貌。正不能以此为不甚经意之作而轻率视之。”鉴于欧阳修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我以为,对《六一诗话》进行一番研究,对于全面了解欧阳修的文学观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即试图作一引玉之砖,谈谈个人对《六一诗话》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5.
宋诗话(上)     
顾炎武《日知录》云:“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势也。”唐诗之不能不降而为宋,亦势也。《沧浪诗话》谓唐诗“透彻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宋诗则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病,刘克庄《竹溪诗序》谓宋诗多“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杨慎《升庵诗话》谓“唐人诗主言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言理,去三百篇远”,是轻宋  相似文献   

6.
关于杜诗用字的妥贴、确切,过去在许多文评、诗话中曾流传有不少佳话。欧阳修《六一诗话》云:“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莫能到也。”又刘凤诰《杜工部诗话》引王彦辅云:  相似文献   

7.
谈词话     
一、词话的兴起及其大盛词话之起晚于诗话,因为诗的历史比词长得多。诗话,据说始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前此非无论诗之著!如潘若同《郡阁雅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多及野逸贤哲异事佳言,知非纯粹论诗之作,是则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氏(参考郭绍虞《宋诗话考》)。《四库总目提要》亦称北宋诗话惟欧阳、司马光及(刘)放三家为最古,并指出“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为诗文评五例之一而次于《文心雕龙》、《诗品》等之后。对于词则《词曲部》立《词话之属》一目,首列王灼《碧鸡漫志》。  相似文献   

8.
写诗重意象,而意象重新奇。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记载了宋诗人梅尧臣的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在这里,梅尧臣对诗歌的写景,抒情提出了一个标准,也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  相似文献   

9.
《六一诗话》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颍州是欧阳修热爱的地方 ,欧阳修曾在颍州组织和参与了一些文学活动 ,其自号“六一居士”也是从颍州开始的 ,这也促进了《六一诗话》的产生。西昆诗人创作的众多杂史 ,给《六一诗话》的产生提供了文体条件 ;而西昆诗人和西昆诗歌本身也成了《六一诗话》的重要内容。从欧阳修本人的创作经历看 ,他先后著有《杂书》和《归田录》两部杂史 ,《六一诗话》正是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宋代早起的诗话作品,司马光《续诗话》相对于欧阳修的《诗话》在内容、理论、体制等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所发展,其诗话中虽未形成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但结合其诗文创作,可以相对完整的复原出他的诗歌理论的大概。  相似文献   

11.
徐度《却扫编》卷中有云:“陈参政去非少学诗于崔德符,尝请问作诗之要。崔曰:‘凡作诗工拙所不论,大要忌俗而已。天下书虽不可不读,然慎不可有意于用事’。”方勺《泊宅编》卷九、《名贤诗旨》亦有类似记载。简斋在诗歌上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除其他因素外,能牢记遵守师训,并且贯彻体现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崔其人却鲜为人知,涉及者亦多云不详(如《中国历代诗话选》二P972云“崔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诗人和诗评家都很重视诗情的含蓄.宋代欧阳修认为:诗最好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清代吴乔也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围炉诗话》).含蓄,就是不直不露,能将诗情表现得更深更浓,刘勰把它比作“河流中蕴藏着的珠玉”(“川读之韫珠玉”);含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诗说》),给读者留有余地,由读者去咀嚼,去领悟.  相似文献   

13.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后山诗话》: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氏这一见解,盖源于当时文坛流传的一种说法。《后山诗话》引“世语”云: 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 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王直方诗话》记有苏轼与晁补之、张文潜的类似谈话: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人皆对曰:‘少游诗似 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相似文献   

14.
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上卷《六一诗话》条,谓赵翼称欧阳修《六一诗话》为《归田诗话》,“则不免巧立名目,易滋淆误。岂以修有《归田录》,遂误合为一耶?”语城是。然郭先生没有指出,即在宋时,就有不少人将《六一诗话》和《归田录》合而为一。与欧同时的吴处厚所作《青箱杂记》卷九,谓欧《归田录》记楚僧惠崇佳句不甚多,查今《归田录》无此内容,《六一诗话》中则有之:  相似文献   

15.
诗词的开头与结尾,常常影响甚至决定全篇的成败与妍媸,所以诗词作者都非常重视。宋人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诗法》中就说过:“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明人胡震亨也在《唐音癸签》中指出:“七言律不难中二联,难在发端及结句耳。发端,盛唐人无不佳者,结句颇有之,然亦有转入他调及收顿不注之病。”这里所讲的发端和结句就是指开头和结尾,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也是宋代从诗人的角度讨论诗歌创作而提出了系统理论的第一人。欧阳修对诗歌创作的见解,主要体现在他晚年退居颍州时所编的《六一诗话》中,其他的多散见于一些诗文及宋人的笔记、诗话。  相似文献   

17.
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言及同光体诗人陈三立时云:"其诗不用新异之语",然而在散原诗中出现的"异常新警"之语,来自他对于世界十分敏锐的感受,亦可看出其对传统意象及其文学趣味的有限度的反叛。对于以泰西新名词、新材料入诗的问题,散原亦多有关注,在诗歌创作中更不是一味排斥之。所谓新旧之辨,在他看来都是寻求革新的手段,从深厚的文化传统根基中寻找出路以出新,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刘岩波何谓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古代文论家们对此多有论述。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云:“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冒寒山在《葚原说诗》中也强调“诗肠须曲。”而魏晋南北朝的刘勰则认为“隐也者,文外之...  相似文献   

20.
刘攽《中山诗话》与欧阳修《六一诗话》、司马光《续诗话》有宋代诗话三古之称。而最早有较全面评价,实乃四库馆臣。馆臣之提要,言简意赅。但亦有不确当之言。其中《文选类林》著者或不为刘攽作,言刘攽郡望为中山,有不确当之嫌。花蕊夫人《宫词》百首之说存疑,《锦瑟》"青衣"说存疑,杜诗功曹为晁氏所纠亦属未当详考。而剩余之论,确为精当。故本文试对其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