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近代以来,由于国家战略态势的变动,直隶成为战略敏感地带,亦是朝廷重兵集结之区。甲午战后,清政府锐意裁兵,直隶绿营的裁撤程序也随之启动,历经王文韶、裕禄、袁世凯、陈夔龙等人的裁撤,迄至清亡,尚未完成裁撤任务。直隶绿营的裁撤在不同的时段,裁兵诉求也迥然相异,映射出多重的政治信息,是观察晚清绿营裁军的窗口。通过对直隶绿营裁军的研究,为我们考察晚清绿营裁军提供了极好的面相。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裁汰绿营一直是清政府军政当局颇为措意的整军行为。在不同历史时段,绿营裁军的动机、手段、措施大不相同,由此而引起的裁军数量、裁军效果大相径庭,呈现出一种多质并存的状态。晚清裁军作为战略调整行为,总体而言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上年五月·本会年会·即提出“以军队职业教育为裁兵善后方法”一案·比者鉴於临城之变·益觉此事进行之不容或缓·除将此电照发外·并通告全国国民·请一致主张·同人深知国家惟一之急务·为裁兵·以全国现有之兵额·非倾国库三分二以上之(?)人·无以为养·故不裁兵·则财不可得而理·国命将与  相似文献   

4.
“废督裁兵”的基本含意是废除督军,裁减兵额。这一口号是一九一八年底,在北京军阀政府进行“和议”的准备阶段,作为和平运动的口号提出的。此后,“废督裁兵”的政治思潮发展成为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政治运动,颇有社会影响。但至今很少有人研究这一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问题。有的论著中认为这一运动的作用是“抵制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笔者认为,“废督裁兵”运动是新兴的经济力量反对军阀政治的产物,它揭露了军阀独裁、混战的罪行,客观上有助于人民大众政治觉悟的提高;对人民大众接受中国共产党“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政治主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绿营”一词中的“绿”,有两个读音,一般字词典中规定读“lǜ”时指颜色,而读“lǜ”音时义同“lǜ”,主要用于“绿林、绿营、鸭绿江”等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6.
19世纪60至90年代的裁撤绿营是清朝开国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裁军,多重因素的纠结缠绕所产生的政治合力,主导着裁军的路径及其进程。从主观上说,清政府试图通过裁军而达到复活旧制的目的,对已经老态龙钟的绿营进行自我完善与调节,而不想从根本上否定绿营兵制。客观上裁军仅仅是局部的改良,是在原有体制内的修补、回旋和苟延残喘,未能挣脱原有体制的束缚。裁军目的的单一性和有限性,留下了种种后遗症,预示着更深刻的混乱和制度断裂,并在不久的将来引发更大的裁军风暴。  相似文献   

7.
(一)绪论裁兵这件事,由中国现在各种情形看来,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在从前军阀时代,他们也曾高唱着废督裁兵的口号,他们并且以为藉此可以使人民,能够修养生息了;但是他们的结果怎样?事实昭彰,督何曾废?兵何曾裁?并且还是在那里招募新兵,扩充兵额哩!他们不去实行裁兵的原因,到底何在?不消说预备去展张他们的势力,扩充他们的地盘罢了!因为各人抱着各人的私心,还能谈到裁兵,澈底的裁兵吗?所以当时人民的痛苦和担负,非常重大!加以军阀们拼命的刮地皮,兵士们任意的抬架勒赎,把人民的  相似文献   

8.
西征协饷与晚清财政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饷制度是清代财政运行的中心环节,由中央政府饬令各省在省际之间协拔,分为定时定额的经常性拨款和紧急的临时性拨款。本所称西征协饷即是在历年各省应协甘饷的基础上的战时及善后拨款,但由于晚清财政连年亏空,中央政府调度失灵,协饷制度无法得以正常运行。随着西征战略的确定以及新疆战事的展开,清政府在催饷无着的情况下,不得不变通协饷制度的运行方式,并在举借内债成效不大时,转而据左宗棠所请,以应协甘饷为担保,通过海关举借外债作为协饷饷源,从而保证了西征协饷如期如数地解往西北大营。  相似文献   

9.
19世纪60年代中期后,随着太平天国大规模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清朝军队存在着两个重大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如何处置湘淮兵勇,改变“勇涨兵消”的局面,设法振兴清朝经制部队;二是如何变革清朝军事制度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担当起抵制侵略、巩固国防、维护统治的任务。为此,清政府  相似文献   

10.
新疆“协饷”是清政府对新疆地区实施的财政政策。在清政府治理新疆的过程中。这种财政政策的实施,整合了国家有限的财税资源,增强了国家援助新疆的财政力度,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这一财政政策在清政府治理新疆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客观地讲,没有这种财政政策,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是难以维系的。这种财政政策体现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合力援疆的实质,对治理当代新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义和团运动蓬勃兴起后,清政府起初对之大肆“剿灭”、疯狂镇压,而后来则实行“招抚”政策,承认义和团合法。导致清政府前后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教材和教参谈了两点:一是义和团声势浩大,直接危及清朝统治,清政府不敢镇压。二是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对付列强。第一个原因学生容易理解,对第二个原因,学生必然会问:清政府为什么要对付列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矛盾?要解开这些疑团,就必须知道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派与列强在“废帝立储”问题上的尖锐矛盾。笔者试就这一问题作几点分析说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票号,亦称“票庄”、“汇兑庄”,是中国封建社会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一度执中国金融业之牛耳,为世界所瞩目。在其存在的近百年历史中,与清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票号史料散佚很多,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残存的、片断的材料中来一窥其一斑。票号产生的年代,历史上众说纷坛,远自唐朝、明末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甚至具体到嘉庆二年(1797年)和道光十七年(1837年)。据现有资料考察,比较可信的说法是票号创立约在道光三年(1823年)①,是由平遥城内的“西裕成”颜料庄改名为“日 昌”而问世的。后各…  相似文献   

13.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在“自强”、“求富”口号下推行的以举办近代军用及民用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涉及外交、军事、经济、文教等领域。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上册讲述洋务运动一节时,指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笔者认为以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作为判定洋务运动失败的惟一标准,未免过于主观臆断和简单化,是难以折服人的。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基本上是史学界和教学界的共识。那么,此定论的依据何在呢?…  相似文献   

14.
1909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同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以奕匡力、李鸿章(李死后,由袁世凯补任)、荣禄为大臣,刘坤一、张之洞为参赞,主持“新政”机关的事务。“新政”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为适应“新政”的需要,清政府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这一时期派遣国主要是日本,同时也向欧洲派遣一定数量的留学生。 1902年,清政府正式饬令各省选  相似文献   

15.
清代金川改土为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隆十四年(1749)、四十一年(1776),清朝政府两次平定了四川大小金川土司的叛乱,并在原大小金川土司辖地分置美诺、阿尔古二厅(后改懋功厅),下隶美诺、抚边、章谷、崇化、绥靖五屯,命当地藏民、驻防绿营以及召募来的内地汉民进行大规模屯田,史称“金川改土为屯”。改土为屯是清王朝在整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汉、藏两族人民的相互交往,同时也大大加强了清朝政府对该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清政府的移民政策、民族政策、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对台湾的土地开发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土地开发中,解决劳动力问题是其首要前提。清政府对台湾劳动力的配置,大致以同光时期的“开山抚番”运动为界线,在两个地区、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清前、中期以大陆移民填充台湾西部平原,一是清后期将台湾西部海岸的多余人口分配到以台东地区为代表的广大米开发地带。然而清政府在各种固素的干扰下,对这项_T-作时而表现出积极主动,时而表现出消极保守;而且由于当时清政府对台湾土地政策与人口政策的调节并不平衡,导致乾隆以后台湾人口与土地的矛盾问题逐渐尖锐化。根据清代台湾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配置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康(熙)雍(正)时期、乾隆至同治时期、同(治)光(绪)时期。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三个时期台湾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法战争结局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点认为:在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中国取得镇南关大捷,却未能乘胜攻击,反而签订了屈辱的《中法天津条约》,是谓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本文认为镇南关大捷尽管政治影响很大.但在军事上,它只是中法战争陆路战场上的一次局部胜利。从更重要的海路战场或者是从战争全局来看,清政府始终处于劣势。况且当时清政府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允许它继续再战,它的中央和地方财政也无力支持再战。另一方面.法国虽因镇南关之战而倒阁.但其元气未伤,正增兵增饷准备再战。因此,趁镇南关获胜的良机,“乘胜即收”,利用列强间的利益冲突,尽可能体面地签订中法和约,确是清政府从大局着想的明智之举、也是处于列强瓜分下的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存“以夷制夷”政策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一八七四年底至一八七五年初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左宗棠等人力主收复新疆论虽然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但对于收复新疆战役究竟进行到何处终止,即要不要继续收复新疆南路,依旧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向持放弃新疆论的李鸿章自不待说,就连支持过左宗棠的文祥,在北疆收复之后,也认为战争应以收复乌鲁木齐为终结,“乌垣既克之后,宜赶紧收束,乘得胜之威,将南八城及北路之地应酌量分封……慎勿因好大喜功,铺张过甚,致堕全功。”同时,国际因素亦很复杂,英国出面干涉中国继续收复南疆,致使清政府一些中央和地方大员也对收复新疆南路提出质疑。尽管清军在新疆北线收复十分顺利,但要挥戈南下,部队的饷源是面临着困境的。一八七七年六月二十日,清政府密谕左宗棠,要其“统筹全局,直抒己见”。七月二十六日,左宗棠复奏清廷,对舍弃南疆的主张坚决回击,“收复旧疆,兵以义动”,不怕英俄干涉;认为天山南路富绕过于北路,解决新疆饷源的关键是收  相似文献   

19.
清末,八旗、绿营相继腐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应运而生。湘军用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器,以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军队的纽带。湘军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警察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呢?1900年庚子之乱,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安抚社会不满,以消弭革命,宣布实行“新政”。“谕令各省裁兵勇,改练常备、续备、警察等军”便是新政的内容之一。在编练新军时,还创办了巡警。《辛丑条约》签定以后,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天津,清廷谕令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接收天津的管理权。这给袁出了难题,因为按照《辛丑条约》的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