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在21岁时,不幸下肢瘫痪,青春韶华,丧失了行走的能力,其痛苦自不待言。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精神几乎崩溃,是谁抚平了他心理上的创伤,是谁给了他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是地坛,是母亲?是如母亲的地坛,是如地坛的母亲?读《我与地坛》,我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憾;析《我与地坛》第二节,让我深深感受到:深沉的母爱在默默无言中。青春致残是不幸的、痛苦的,而双倍的痛苦却加在了体弱的母亲的肩上。作者依凭自己的感受,带着强烈的感情,用从容的笔触,借满含深情的文字述说了“我”那“活得最苦的母亲”对残废儿子那种不仅疼爱…  相似文献   

3.
察地坛本相 史铁生到过地坛的每一棵树下,走过每一块草地,见过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的地坛.与那些上下班抄近路的人们不同,他全方位无死角、全身心无杂念地观察过地坛,他熟知地坛最本真的样子,就如同丈夫了解妻子的素颜.史铁生眼中的地坛,是不带任何修饰的.  相似文献   

4.
相信每个人读了史铁生的《豫与地坛》之后,都会感到一种全身的震颤,为他的人生坎坷,为他在苦难中的不屈抗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史铁生之所以选择了坐在轮椅上顽强活下去.在某种程度上讲得益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更确切地说是园子里的那些卑微的生命体给予了作有关生命价值的启迪。肉体与精神“伤残”的史铁生冥冥之中走进了地坛.地坛里触目所及的景物又走进了作的心中,给了他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解读这些景物实际上就是在解读作生命的心路历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1997年,读《我与地坛》。2002年来清华附小工作,知道史铁生是清华附属学校毕业的学生——亲近之感,油然而生。《病隙碎笔》,新集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都收藏并且一一拜读。  相似文献   

6.
去过北京,并且痛痛快快地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该玩的地方都玩过了,却不曾想到还会有一个地坛。若不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我恐怕真的要将地坛错过了。 很喜欢《我与地坛》,也爱屋及乌地想亲临  相似文献   

7.
<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许多老师在讲解《我与地坛》时,往往舍本逐末,从地坛出发,从地坛"博大与纤细,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的特点出发,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的痕迹,寻找人生的启示。如同将学生带进地坛的迷宫中,找不到生命的出口。这般解读,有点牵强又有点费解。  相似文献   

8.
韦清 《教育文汇》2014,(6):36-37
《我与地坛》收录了史铁生三十余篇散文,其中很多篇章非常耐读。我最喜欢的《我与地坛》和《想念地坛》,堪称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妙哉——“我与地坛”! 就全题看,该题目如同标签,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写“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地坛”,是用的拟人手法,给地坛赋以灵魂,注以情感。突现我与它的关系非同一般。未见其人,先示其情,扣人心弦,耐人品读。再就“地坛”这个对象而言,寓意深刻,给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乃文章情愫之渊薮。  相似文献   

10.
正解读《想念地坛》,"安静"是避不过去的一个词。全文"安静"一共出现12次之多。其中,有10次指的是地坛的安静,还有两次指的是安静的人生状态。那么,怎样才能称为安静?其一,就环境而言,没有声音,没有吵闹便是安静;其二,安静是一种安稳、平静的状态。史铁生说: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作者用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语言来阐释地坛的安静——"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 《中文自修》2007,(11):50-51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二部分被选编进了高中语文新教材。就语言文字的表述看,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反映的是人与景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地坛中的发现,由景而思索;第二部分是写“我与母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母亲身上的发现,由事而体悟。粗看起来,这两部分的景物人事似乎缺少有机的联系,但实际上,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地坛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母亲更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换而言之,母亲更是一座地坛。  相似文献   

13.
《我与地坛》中描写了地坛的荒芜,以及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的生命,更以及在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生命之上、史铁生在痛苦之中由人的意志战胜厄运的自由选择。这样三重内容依次向读者展示自然之美的三重境界,即荒芜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这三重层层递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生命进程,是自然之美所在。  相似文献   

14.
我与地坛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地坛小学──以创造教育迎接新世纪走进地坛小学教学楼大厅.“团结、勤奋、求实、创造”八个大字组成的校训格外醒目。把“创造”二字写入校训,吴冠丽校长是这样说的:“‘创造’是时代需要的一种精神。‘创造’就是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只有学会‘创造’,才能迎接2...  相似文献   

16.
在《我与地坛》一的备课过程中,我预想了学生会有的种种感动:母亲在儿女临难时无言却态度坚决的支持;人类渺小脆弱的生命在苦难面前坚韧的气概以及生命最质朴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反应平淡,对于“作从地坛得到什么样的启示”等深层思考更是茫然无措。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想】1.这是一节审美阅读课。从课文入手,按照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的思路,如切如磋,且诵且歌,引导学生去认识母亲的人性美、人格美,从而受到美的激赏并得到别一种阅读方法的感悟。2.制作与教学相配的课件,增强审美效果。【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屏幕显示:湛蓝的底色,以地坛为背景,左上方写着《我与地坛》———史铁生,右下方史铁生坐着轮椅,微笑着。左边字幕: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我与地坛》第一节里,史铁生搏击命运,摆脱阴影,感悟人生,超越死亡。他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  相似文献   

18.
一、文思导引本文第一部分 ,写地坛与我的缘分。它等待我的出生 ,又等待我在它的园子里纵情浏览思索。第二部分 ,是全文的重心。写地坛是“我”内心的放纵 ,而母亲则是我情感的归宿。细腻地刻画出一个知识涵养极深又挚爱儿子的母亲形象。第三部分 ,以工笔画和蒙太奇的手法 ,细致地描摹地坛公园的环境和景物。第四部分 ,写地坛永伴作者 ,永存作者心中。同时 ,作者借地坛的永恒 ,来讴歌人类的永恒。二、粹语品析史铁生的文章不是出自他的手 ,而是出自他的心。《我与地坛》是他苦难的心理历程的再现 ,地坛则是他从地狱之门走向生命天堂的通道 ,…  相似文献   

19.
《当代学生》2012,(22):52-53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散文随笔。其中长篇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是史铁生独一无二的港湾,是他的世界、他的国度。在那似乎等待了他四百多年、与他宿命相连的地坛,满载着他的思考和他母亲宁静而厚重的爱。那个有着独特气息的古园,似乎还留有他轮椅的印痕;史铁生坚强的生命气息,似乎还弥散在古园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20.
沈中 《语文知识》2015,(5):53-55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提到他与地坛的缘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在教学散文《我与地坛》时,课前要做哪些预备工作,课上、课后要生成些什么结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大散文,内容丰富、深刻,好多老师对它是既喜爱又害怕。喜的是有东西可讲,怕的是讲不了。于是乎认认真真搜罗资料,踏踏实实写好教案,然后兢兢业业教授给学生。陶行知先生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