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关于仁政的论述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子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靠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相似文献   

2.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相似文献   

3.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的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其中的"河内""河东"课文下边的注释是这样的:【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诸子中曾出现两种思潮:孟轲的民本思想和庄周的自由观念。这种思潮的形成,绝非单纯出于哲人们的玄想,是以客观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基础的。春秋以来,以土地所有制变更为核心的经济变革、阶级改组、乃致政治斗争极大的显示了“人”的作用,突出了“人” 在社会生产、政治军事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各国诸侯在併大兼小、凌弱暴寡的军事行动中,亦莫不以占有人口、土地为其斗争的目的。《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就是当时兼併者的普遍的典型心理。  相似文献   

5.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的一次对话。梁惠王白以为关心百姓,然邻国之民不见少,本国之民不加多,梁惠王请教孟子这是为什么。孟子以打仗败走为喻,问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曰:“不可。”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郭锡良、李玲瑾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这句话译成“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杨伯峻的  相似文献   

6.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篇课文记叙了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的一次对话。梁惠王认为自己为国尽心,并以“移民移粟”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以战争中“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诱使梁惠王中了圈套,说梁惠王的“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的不同而已。梁惠王实不该中了孟子大师的圈套。说梁惠王中了圈套理由有二:先说数据。数量“五十”与“百”相差之大,不是小小的区别。“五十”与“百”是只…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面语段,直译划线句子。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人之  相似文献   

8.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①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②而反③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②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  相似文献   

10.
美人掩鼻     
《现代语文》2004,(3):17-17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郑袖知王以己屡不妒也,固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固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相似文献   

11.
《论语·乡党》末章云: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予]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有特色也最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集解引周曰:“回翔审视而后止。”邢疏:“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视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一句,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机而作,审择所处,亦当知此。然上下必有缺文。”[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  相似文献   

12.
<正>在《孟子·梁惠王上》里,记载了孟子说服梁惠王弃兵养农、施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故事。其中"五十步笑百步"的笑话成为笑家的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文中说,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  相似文献   

13.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②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  相似文献   

14.
廖淙 《现代语文》2006,(4):125-125
《庄子·德充符》中有鲁哀公问于仲尼的一段话,里面涉及一个“恶骇天下”的人叫哀骀它。“恶骇天下”即指此人形貌丑陋残缺到了极点。但是“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这里出现了一个审美标准与取舍的问题。通常的标准是人或者物的端正貌美能给受者以亲和力,而丑陋甚或残缺的人或者物往往引起受者的下意识反感。但庄子反常理而提出新的审美尺度(针…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北京版高中《语文》和旧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对《勾践灭吴》一文中关于“夫妇”的注释一样模糊,可待商榷。现提出来加以讨论。 勾践退守会稽之后,传说只剩三千越甲。想休养生息,鼓励生育,恢复国力。因此教材第三段说:“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相似文献   

16.
一、歧说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的训解,历来多存歧义。综诸家之说,有代表性的有五种: 1.治民之术说。 此说以汉代郑玄和晋人张凭为代表。郑注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见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论语郑氏注》)张注曰:“为政以德,则各得其性,天下日用而不知,故曰可使由之。若为政以刑,则防民之为奸,民知有防而为奸弥巧,故曰不可使知之。言为政当以德,民由之而已;不可用刑,民知其术也。”(见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论语张氏注》)。  相似文献   

17.
①阅读古文,按要求答题: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闻,有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啗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及弥子色衰爱驰,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啗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韩非《说难》)  相似文献   

18.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正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孤"和"寡人"二词历来被释为王侯自称的谦词,但学术界对此争论不断。文章结合二词的本义,对《左传》中二词的全部102条用例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比较,认为春秋时期诸侯有凶事时自称曰"孤",其余一般情况下自称为"寡人",即"有凶称孤,无凶则称寡人"。  相似文献   

20.
上(孝文帝)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夸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