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中的《失街亭》一文,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课文从“失街亭”和“斩马谡”这两个情节中.通过对蜀、魏两国争夺街亭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严肃执法、勇于自责、赏罚分明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轻敌、脱离实际、刚愎自用、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2.
历史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历史真实。《三国演义》作据以创作《失街亭》的主要史料,散见于《三国志》中的《明帝纪》《张邰传》《郭淮传》和《诸葛亮传》《马谡传》《赵云传》《王平传》及裴松之注(注)对读小说和史料,可以明显看出,蜀魏矛盾的基本线索、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主要人物的活动轨迹,是忠于史实的。具体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故事基本框架——失街亭、弃三郡、斩马谡——是真实的.人物主要性格——马谡言过其实,孔明执法严明——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写的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每当我读到这一部分时,就会为马谡的死感到惋惜。马谡是蜀国名臣马良的弟弟,素有才名。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是他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颇得诸葛亮的赞许。由此可见,马谡也可以称得上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赵国的大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从小喜欢学习兵法,什么《孙子兵法》啦,《孙膑兵法》啦,背得滚瓜烂熟,说起用兵打仗的事,指手划脚,滔滔不绝,连父亲也不放在他眼里,甚至狂妄地认为天下没有一个人抵得上他。赵括的母亲,是一位正直贤德的妇女。她严格要求儿子,教育他要做一个有利于国家的人。但赵括半句也听不进去。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两国军队在长平对阵。赵王派上了年纪的廉颇出战。开始,赵军  相似文献   

5.
《失街亭》一文用语言生动地塑造马谡这一人物.本文试就文中的几处对话作简要分析。 (一)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仅在学名《三国演义》中有生动描写,而且史学界也已成定论,但综观《三国志》有关记载,并进行深入剖析,辨证,不难发现马谡并不是被诸葛亮暂首,而是病死于狱中,这一千百年来的成论应予纠正,这对进一步研究诸葛亮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姜俊丽 《成才之路》2009,(32):83-83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众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描写精湛,人物传神。课文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课文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文的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严明。在其形象的刻画上,生动、传神、逼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8.
斩马谡     
宋明明 《小朋友》2004,(5):2004
诸葛亮不想杀大将马谡,又为什么杀了他呢?从《斩马谡》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一、马谡失守街亭的启示 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派马谡率兵驻守街亭,以阻击魏军,并立下军令状,若街亭失守,马谡立当斩首.尽管马谡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他一到街亭,不在山下路口扎寨,却在山上屯兵,还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军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可结果被魏军围而攻之,失守街亭,诸葛亮只得挥泪斩马谡.  相似文献   

10.
《失街亭》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这突出表现为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三笑”的原因很明显,不管笑谁,都是马谡自视甚高的表现“。三哭”则不同,分别反映了孔明不同的心理。而这方面《教师教学用书》上  相似文献   

11.
《史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兵法记得滚瓜烂熟,连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代替廉颇当将军,只按兵法条条指挥,结果在长平之战中惨遭失败,赵括也被杀死。可怜那四十多万赵军投降后绝大部分被活埋了,从此赵国由强盛走向了衰败。赵括的兵法知识真可谓是炉火纯青,可为何仍兵败于长平呢?关键在于他只会纸上谈兵,不能灵活运用兵法,全军覆没就顺理成章了。由赵括战败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他们是否也在死搬教条呢?这是发生在我周围的一个真事:老师告诫小学生过公路时,一定要等到汽车过了以后再过,这些小学生走到公路旁时,…  相似文献   

12.
一、感悟教材中的重难点从失街亭和斩马谡这两个情节中,准确把握马谡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为此,我主要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设计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探究马谡性格中的主要方面:狂妄轻敌,刚愎自用。2.街亭失守,谁之过?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街亭失守,马谡罪责难逃,可诸葛亮也有责任———用人不当;同时也为后面分析把握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打下了基础。3.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马谡失街亭,按法须当斩。孔明斩马谡,何故泪潸潸)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对诸葛亮斩马谡…  相似文献   

13.
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失街亭》,节选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九十六回,包括“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和“孔明挥泪斩马谡”三个部分。写的是魏、蜀两国以陇西的街亭为中心的一次大战役。这是诸葛亮“五伐中原,六出祁山”的第一次大战役。本来,初伐中原的战火一点燃,由于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  相似文献   

14.
纸上谈兵     
《下一代》2010,(11):29-29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解释】:比喻只凭书本知识,夸夸其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故事】:赵奢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名将,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赵括把兵书背得烂熟,即使是身经百战的父亲与他谈论用兵之道,也难不倒他。但是赵奢仍然说儿子不能领兵打仗,否则国家就要毁在他的手中,因为他只知道"纸上谈兵",不懂得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5.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关于秦代失期的惩罚律条法皆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归为秦律的一种,并作为断定秦朝法律严苛残酷的重要例证。但通过对《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和《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的分析和考证,文章认为秦代法律中失期不可能是斩,失期,法皆斩只是陈胜吴广发动戍卒起义的一种策略手段,而并不是秦律的原文。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九十六回的前半部分,写了三个连续性的故事:《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简称“失”、“空”、“斩”。关于“失”、“空”、“斩”,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颇有见地的意见,但对其中的几个问题,意见颇有分歧,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这是一篇颇为著名的散文。文章的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当时赵惠文王去世,孝成王即位,因当时孝成王年纪小,所以由赵太后执政。故事中的赵太后,《战国策》里也称“威后”,也就是惠文王的王后,孝成王的母亲。赵国正处在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占领赵国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  相似文献   

18.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被认为是军事奇才。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闭门不战,秦国无计可施……  相似文献   

19.
纸上谈兵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战策,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这位将门虎子,令世人称奇,许多人以为,赵括将来必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王派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认为只有坚守不出,才是拒敌的良策。果然强秦对赵奈何不得,双方长期相持。于是秦军用计,散布廉颇要降秦的谣言。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轻敌出击。秦将白起设伏兵把赵军围困起来,截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困46天,粮尽援绝。赵括被射死,赵军向秦军投降.留下千古遗憾。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赵国的大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从小喜欢学习兵法,什么《孙子兵法》啦,《孙膑兵法》啦,背得滚瓜烂熟,说起用兵打仗的事,指手划脚,滔滔不绝,连父亲也不放在他眼里,甚至狂妄地认为天下没有一个人抵得上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