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非法宗教活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非法宗教活动包括一般性非法宗教活动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两种形式。对各种形式的非法宗教活动的划分只能以法律为依据。要用足法律武器,做好“六个结合”,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和预防非法宗教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在“总序”中,作者指出:“人类的一切宗教都是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是一条为全部人类历史、思想史证明了的普遍原理。”在中国,“宗教鸦片基石论”和“宗教落后论”曾长期流行,“文革”之后,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的反思,从宗教人类学和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宗教,深入把握宗教的民族性和文化性,重新给宗教做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3.
理解"宗教中国化"的核心要义,首先要强调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法律认同,其次是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第三是社会认同、群众认同。历史上,外来宗教的中国化,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即耳濡目染式中国化、迎合附会式中国化。新时期宗教中国化可采取以下措施:增强信教群众的宗教中国化认同感、强调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视具有正能量的教职人员培养。  相似文献   

4.
《豆棚闲话》的叙事中存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私人空间”,即下层小群体认同的讲说故事空间;一个是“公共空间”,即陈斋长以儒家学说阐发为主的论辩空间。特定的历史情境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形成了两种空间分离的局面。尽管论辩的结果是“公共空间话语”以权力话语的形式压倒了“私人空间话语”,但作者认同的依然是“私人空间”里的话语,而把“公共空间”里的话语视为“迂僻之论”一笔抹倒。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有巨大发展和改变。社会发展对宗教这个神圣的殿堂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宗教也挖掘其内在适应机制,随时代发展而发展,随时代变革而变革;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宗教的主要走向是世俗化,表现为世俗化的商品经济活动和价值观念被引入宗教,宗教也随之以重视社会道德功能和人际感情投入,与社会发展相耦合。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在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传统价值与历史地位 ,是我国宪法允许存在的合法组织 ;而邪教则是冒用宗教名义或打着宗教的旗号 ,神化教主、控制精神、编造邪说、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我们只有在理论上划清界限 ,在实践中明辨是非 ,才能更有效地依法打击、清除邪教顽固势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宗教”、“哲学”具有多元丰富的内涵。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宗教”既表述了神人关系,亦说明了人的敬神态度;在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中,宗教具有更为复杂的多维意蕴;同时,哲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和推断,反映出人类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历史发展来看,“宗教”与“哲学”两者呈现出交融互渗、彼此共构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宗教曾是哲学的温床,而现在也仍可被视为哲学的继续,由此,展示出“宗教”与“哲学”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8.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是对历史的“前政治状态”和哲学的“非政治状态”的集中的概括,自然状态从根本上来说是私人理性活动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任其作为的结果。权力与秩序是霍布斯公民思想的主题。权利被霍布斯放在秩序前提的位置从而获得对于秩序的优先性。霍布斯所强调的服从是建立在国家(主权者)保护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对契约制度的服从。中国当前也与霍布斯所处时代的英国有相似之处,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如何使人们能够以公民的角色进入现代社会,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们探讨和研究霍布斯的公民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论儒教是否为宗教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政治层面上,一般地说宗教的地位和作用不象世界上某些国家那么重要,但在文化生活和民间社会却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过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孔子是“不语怪力乱神”的。  相似文献   

10.
陈志平 《教育导刊》2001,(9):3-5,46
文化有两种概念:广义的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与文明等同起来;狭义的主要指精神方面的财富,即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认为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中,这些形式有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和科学。制度和组织机构,则一般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工作逐步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认真总结、科学把握宗教法制建设的历程和规律,对于保障宗教信仰自由,规范宗教事务管理,维护宗教和睦和社会和谐,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社会结构大体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希腊罗马时期家庭领域与政治领域的二元结构、中世纪世俗领域与宗教领域的二元结构。以及现代社会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的三元结构。考察西方社会结构的变迁,是准确把握基督教在现代社会中所处位置与作用的基础。基督徒彼此连接的方式以及他们对善的理解,使得基督教难以在公共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更多地变成了私人事件。  相似文献   

13.
依据人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和人类理性的局限,洛克主张宗教宽容.基于世俗与神圣、公共与个体的区分,洛克将宗教归之于个人的权利和理性选择,使之成为个人的、私人的问题,进而提倡政教分离,以便公共的政府不干涉属于私人的宗教.宗教成为个体的选择之后,洛克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的德性基础何在、社会如何整合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自由主义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n interview and survey-based case study of an Islamic lycée, a Catholic lycée, and two public lycées in the Ile-de-France region of France. The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students in private schools receiving some form of education about religion tend to be more tolerant and demonstrate more religious understanding than students in public schools receiving little to no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were not necessarily codependent and that a number of other factors seem to have a similar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student religious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as receiving education about religion.  相似文献   

15.
简析科学家的宗教情结--兼论科学与信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家的宗教情结是指科学家信仰宗教或者具有宗教情怀。在科学史上,大多数西方科学家都具有宗教情结。科学家的宗教情结主要表现为科学家信仰宗教和宗教精神及宗教情怀支配着科学家的人生。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与宗教精神的契合,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某种一致性,科学自身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等。科学家宗教情结的本质是人类的形而上追求或者说终极关怀,反映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互补性。科学家的宗教情结对于科学家的人生和科学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私立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影响了公立教育的发展,而且为各国教育传统打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本文以中西方私立教育的源头即先秦与古希腊私立教育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中西方私立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教育概况、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情况,研究结论是:中西方私立教育特别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立教育造成文化普及和思想自由,对中西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成型贡献卓越,对各国教育传统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It is increasingly acknowledged that for individuals to participate in a pluralistic and democratic society, they must understand religious conviction and difference. In educational literature, the discussion surrounding education and religion focuses on the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s.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what this may mean to the teachers, as teachers directly influence student learning. This article uses literature on religion, multiculturalism, teacher identity, and popular culture to connect teachers' private religious identifications to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in public school classrooms. It supports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area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subsequent studies.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sserts that the religious assumptions of Christian academies need to be fully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any analysis of their cultural practices, impact or policy implications. It proposes that Bourdieu’s concepts of habitus, cultural capital and symbolic power can be broadened out from their traditional use in accounting for social positioning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of religious faith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The emergent analytical framework outlined relies on series of theoretical tools drawn from Bourdieu whose social theory and concepts are already employed extensively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of religion.  相似文献   

19.
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study as it was conducted in Thailand in three secondary schools: a university model school, a private school, and a public schoo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ain national policy intention was aimed at developing students’ good citizenship and living in society with peace and harmony. The schools, however, emphasized different policy intentions: the public school emphasized order, disciplin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ivate school focused on religious conduct; and the university model school wa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all schools civic values were integrated with coursework, extracurricular projects, and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20.
彝族原始宗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属原生态的本土本民族信仰的宗教,彝族原生态宗教有主持祭仪的祭司(经师)毕摩--他们是民族文化创造者、传承者、保护者;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及宗教节日活动的不同场地,人与"神"交流对话的活动场所,彝族原生态宗教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