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池莉站在市民立场上对现代生活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行探索,对女性的母爱意识、生命创造意识、情爱平等意识、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给予了肯定。这些使她与与林白、陈染等关注女性私人经验、躯体感觉的“个人化写作”不同,也与知识分子立场的方方不同,却也限制了其小说对女性意识的探索。由于其小说中对女性意识探索的叙事模式受五四思潮影响的局限、市民生活对其思考深度的局限,使其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略显浅薄。  相似文献   

2.
毕淑敏是新中国后我国散文界的一位很重要的女性文学家,她用自己的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写成文字,在文字中可以体现出她的女性意识。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毕淑敏所写的小说,在她不同时期写的小说体现不同的女性意识。从最初的女性意识觉醒到女性主体意识的产生再到最后的女性意识的升华。这一系列的女性意识转变的小说给我们"心灵鸡汤"似的滋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丁玲的早期小说<梦珂>,重回女性作家女性意识觉醒的起点,以私人空间为横坐标,社会公共空间为纵坐标,考察女性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离家"后的活动空间,来探讨女性失去主体意识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4.
丁玲是一个为女性的解放而呐喊和狂奔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特别是前期)始终响彻着女性觉醒而反叛世俗的主旋律。她塑造了一批觉醒的女性形象,她们所经历的自我意识、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三个层次的觉醒,诠释了中国女性现代性觉醒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女性意识作为传统的男权意识的对立物而存在,它是人类文化发展至今的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自古以来,中国以男权主义为中心,女性的命运只是在近一百年中才发生了重大改变。本文从女性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女性自我的认同、女性主体意识的高扬和女性意识觉醒的现代意义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五四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概念界定的依据.在80年代的舒婷诗歌中,呈现为伴随人的意识的觉醒而觉醒的形式.到90年代的翟永明,则强化为"女性个人化写作"形式,而后转入性别意识淡化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鲁迅小说女性形象的觉醒与挣脱的心理内涵研究,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妇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女性意识发展道路的艰难。《伤逝》中的子君在新文化的熏陶下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进而挣脱家庭的压迫和世俗文化的偏见,大胆地追求婚姻自主与人格独立。《离婚》中的爱姑由于女性惶惑意识的觉醒,产生了对漠视女性的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企图通过与婆家大闹离婚来挣脱将被抛弃的尴尬境地,捍卫自我的人格尊严。《奔月》中的嫦娥的女性平等意识觉醒后,对美好的性爱生活有了追求与向往,所以不愿忍受苦闷的婚姻生活,最终选择离开丈夫以求挣脱性爱受到极大压抑的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8.
梅娘小说的女性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娘对沦陷区特定环境下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女性自身弱点的探讨,对男权意识的批判,体现了其创作的显著的女性文学特色。我们可以从女性命运的关注、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本体的审视三方面分析梅娘小说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契诃夫19世纪90年代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主题。这一时期,他对女性问题的研究由女性物质生存状态逐步深入到她们的精神领域。她们以觉醒者的姿态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寻找着各自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中国女性意识觉醒在几千年男性话语掩盖下初次显现曙光,这在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中也有突出表现。李劼人执着于女性形象塑造,用家庭这个空间来反映女性话语权的争夺,以婚外恋这一具有先锋性的方式来演绎女性意识的变换,并把川妹子的独特性格作为一种可能性的精神资源来构建女性话语,展示了作家对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思考与可能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武侠版的梁祝,公映期间票房一路飘红,虽然褒贬之声兼而有之,却丝毫不能阻止其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国影坛。分析其原因,笔者发现对爱情的信仰和影片中不乏幽默的搞笑场景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并在分析电影《剑蝶》何以赢得广大观众喜爱的同时,指出其不足。  相似文献   

12.
古典的“蝴蝶定理”是以圆为基础给出来的,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将“蝴蝶定理”推广到一般二次曲线上进行讨论,并给出了新的“蝴蝶定理”,它弥补了古典“蝴蝶定理”的不足,使“蝴蝶定理”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效应,既然是效应就可能像发酵的酵母一样引起化学反应,然后实现质的飞跃。教育教学研究的原初启动特性就可能带来非常可观的"蝴蝶效应",而其智慧的反思特性就有可能带来"密涅瓦的猫头鹰"的起飞,最后我们更不可忽视其力量聚合的长远特性所可能带来的"长尾效应"。教育教学研究的效应是多样化的,是不可穷数的,只要大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可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效应,并等待着大家去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14.
“蝴蝶效应”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蝴蝶效应"引起思考,结合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提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对策,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19,(4):82-84
吉亚卡默.普契尼(1858年6月22日-1924年11月29日)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为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采用一些老式规则中决不允许的各种和弦的奇怪结合使歌剧听起来更为震撼,一生创作12部经典的歌剧。第一部歌剧为《群妖围舞》,随后的《马侬.莱斯科》、《波西米亚人》、《蝴蝶夫人》、《图兰朵》等等20世纪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及其歌剧《蝴蝶夫人》的简介与分析都成为一部又一部的经典流传至今。而以亚洲日本长崎为背景的《蝴蝶夫人》更是不朽中的经典。本文结合普契尼的歌剧创作特点以《蝴蝶夫人》为例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能较为直观的了解把握普契尼的歌剧特点。  相似文献   

16.
<蝴蝶>中的张思远虽然产生了"庄生梦蝶"般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但是最终在"人民之子"的身份上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归宿".或许这也正是这篇"反思"小说"反思"的最后结果.作者试图通过小说中两种层面的代际冲突即"人民(父母)--张思远(儿子)"、"张思远(父亲)--冬冬(儿子)"来分析小说构建的"人民"神话的想象性意义,以及"人民"认同的叙事策略又是如何舒缓了新时期之初的时代心理紧张.  相似文献   

17.
以1949年之前出版的鸳鸯蝴蝶派小说选本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不同时期选本编选、出版及其影响的历史脉络,归纳、分析选本特点,并对其编辑、传播、接受和选本价值等做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泰斗级人物,王蒙的作品一直受到文艺工作者的重视。研究者往往从其作品的时代语境、作家的特殊际遇及其作品的时代意义入手,忽略了王蒙作品中叙事的生发策略与上述几要素之间的微妙关联。就此而言,文章的叙事研究对把握王蒙作品的整体内涵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职业生涯教育的"蝴蝶模型":介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职业生涯的蝴蝶模型源于洛仑兹的蝴蝶吸引子和职业生涯的混沌理论,关注职业生涯教育中计划之外的意外事件。该模型由简洁的双圈图及操作步骤组成,主要具有三方面特点:设计与实施中学生本位思想的贯穿与融合;职业生涯教育微观领域的延展与推进;对传统职业生涯教育方式的挑战与革新。其对我国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是: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创新职业生涯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康拉德的长篇小说《吉姆爷》集中体现他的艺术追求和道德探索;它的一大特色是象征性。小说中最令人回味的是"蝴蝶"与"甲壳虫"的象征意义,它们象征着人性的双重性,吉姆这个典型人的人性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