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社会秩序等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需要由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系统做出决策来加以解决的事件。在公共危机论理中,由于特定的危机形势和政策系统的局限性,极易造成政策制定、执行的困难,使政府陷入“政策困境”,产生政策“无能”与应对危机所迫切需要的政策“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而要化解这一矛盾,使政府走出政策困境的出路在于提高政府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进入了公共危机的高发期,对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公共政策是国家公共权力运行的集中体现,也是政府实施危机管理的重要途径.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从提高危机意识、完善体制及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加快政策法制化、优化公民参与等方面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其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公共政策供给包括有效和失败两种结果.影响公共政策供给有效的因素复杂,因此,采取措施为社会提供及时、适量、优质的公共政策,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廉政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法定组织为实现公共权力拥有者廉洁从政的目的,在廉政建设中制定的引导和规范公共权力拥有者行为的准则.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腐败现象也愈演愈烈.面对日益复杂的反腐倡廉新形势,如果我们不了解可能影响廉政政策制定的各种因素,就无法出台周全和优质的廉政政策,最终使廉政政策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以致无法顺利达成政策目标.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廉政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与分析.现代公共政策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环境的产物,离开了公共政策得以产生的外部环境,就不可能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国廉政政策的制定来说,它是在我国特定的政策环境下进行的,必然受到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博弈等因素的影响.政策主体在制定政策时必须理解多元因素对廉政政策的影响以及政策过程的社会动力机制.唯其如此,才能透彻解析廉政政策形成的各个层面,使廉政政策设计更具完备性、更合乎多数人的需求、更易达成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是解决公共问题的方案,更是政治主体的意志表现.在公共行政中,不论多么完备的理论体系,最终目标都要通过公共政策来实现.在公共政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公共政策执行.无论多么完善的公共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无法达到政策目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现状,对研究线索、途径、基本理论、基本模型以及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简要评述,进一步探析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与价值,分析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意义,是当前中国公共管理学界探讨的热点。总结国内外有关公共政策科学对基本价值的研究,透视政策实施范围的有限性、政策制定过程的互动性和政策程序与内容的合理性三个方面,有助于加深对公共政策学的了解、认识与研究,从而深入对公共政策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向公共家庭政策要妇女公平就业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公平就业原则是:在劳动就业领域男女平等竞争,在公共家庭政策上向女性利益倾斜.目前中国通过公共家庭政策增进女性公平就业权利可以做的工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加快推进生育保险覆盖面、女工劳动保护成本社会统筹或政府补贴、兴办公立幼儿园、兴办公立养老院和禁止用人单位“以怀孕为由”拒收女性.前两项要求是增加用人单位对女工的需求,后两项要求旨在减少家务劳动,增加女工的劳动力供给,最后一条建议是完善女性就业保障立法.在公共政策完善以后,排除其他性别歧视因素,男女之间在就业分配领域依然还会存在不平等的现象,那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8.
政策的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特征,它是由政府这样的公共机构对社会问题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手段,是指公共政策总要体现最广大民众的意愿和代表最广大民众的利益以及解决民众最关心的公共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性已成为政策的主要特征。在我国,政府制定的政策越来越体现出公共性的特点,这是政府职能转变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主要职能应包括以下内容:经济调节职能。市场监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以2003年我国抗击“非典”为例,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共性,是确保这场斗争胜利的重要条件。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实现政策的公共性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9.
政策失真与政策执行主体优化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被曲解、替换、扩大或缩小等政策失真的现象.导致政策失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政策执行主体的政治态度、综合素质、利益需求、行为习惯及其所拥有的政策资源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通过推进政治社会化、确立责任追究制、完善监控机制、优化执行组织以及扩大政策执行主体等措施,促进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10.
张蕾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95-97
在公共利益的框架下来思考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公共管理的伦理问题。一方面,公共利益这个概念非常难以界定;另一方面,从逻辑上讲,公共政策之所以被称作"公共的"政策,就是因为需要公共利益这样的价值来评判其自身的合法性。由此可见,公共政策是以公共利益为逻辑起点,同时又以公共利益为其最高目标,公共政策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手段。公共政策过程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