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处理介绍: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教材《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内容。本框重点、难点内容较多,对于初学哲学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分成两节课完成教学。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落脚点是文化创新,而实现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文化,本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团组织模式,这种影响直至今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桃园结义为线索,将"传统文化的继承"的重点内容串联起来,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经济生活》课本第七课第一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无论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历年高考大纲说明,本框都是高考的易考知识,也是难点知识。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思考,希望对广大师生突破这部分知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体味文化"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本课的课程标准为"观察不同领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要求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现将我的教学思路和课后反思与大家分享,望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5.
<正>人教版《文化生活》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内容观点较好地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结构上更趋合理,材料引用上更具有时代性和启发性,文字表述进一步规范和科学。但是,一线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仍然感到问题不少,现就教材第四单元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修订建议,和同行及专家共同探讨。一、标题表述《文化生活》第四单元部分"框"和"目"的标题表述存在着不明确、不严谨的问题。第八课第一框第三目的标题为"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喜闻乐见,从字面上看是指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教材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整本教材的逻辑终点和最后的落脚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是这一单元的第一框,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当今社会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学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是第四单元的起点。本框分三目,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主要描述了当今我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以及导致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目的是表现当代文化生活的  相似文献   

7.
正【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共三目: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我们看的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我们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  相似文献   

8.
<正>感悟,是指有所感触而领悟。哲学道理深奥难懂,其"禅机"有赖于学生的感悟方可参透。可见,在哲学难点突破中,感悟教学意义重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第一目题,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乃至整个辩证法部分的难点。矛盾概念很抽象,特别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不少学生觉得难于理解。在此,笔者就以本目题为例,谈谈如何使用感悟教学法突破哲学难点。  相似文献   

9.
伍黎 《地理教育》2012,(10):18-19
一、教材分析"聚落与环境"是人教版7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中的第二个框题,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从教学目标看,要求学生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从知识储备看,学生已经从第一个框题"乡村和城市"了解聚落的两种形态及乡村和城市在景观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政治生活》第六课第一框题"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我依托"预习学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着力"二次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释疑解惑,有效破解了这一教学难点。【难点分析】2013年新修订的《政治生活》教材删除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  相似文献   

11.
一、说教材1.本框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高三第一课第二节的第一框题。第一课,我国的国家制度,包含国体(即国家性质)和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第二节从政体方面阐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本节共设四个框题,本框题《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讲马克思主义关于政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这是理解我国政体知识的基础,因此十分重要。2.教学目的和要求。在知识方面,识记政体的含义,当代国家政体的类型;理解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并分析当今世界各国的政体。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国…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时,萌生了借助此框教学向学生传递正义理念的想法。怎样才能将正义的理念融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知识教学之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纵观《生活与哲学》全书,本框知识内容和正义理念结合是十分密切的,利用本框对学生加强社会公平正义观教育应当更具说服力。不限于此,政治教材还有不少知识与正义理念具有联系,是值得我们挖掘的宝贵教育资源。政治教  相似文献   

13.
正【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④《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唯物论当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铺垫作用。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所以学好该框题能为后面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中的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题,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二是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本课的难点,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学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特点。2.能力目标:从各个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力量,培养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第三课教学的落脚点,在这一教学内容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难点问题。有些学生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与其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在今天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家鼓励消费的背景下,再强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好像不合时宜,因此在理解和接受这一原则时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学只有突破这  相似文献   

16.
<正>活动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出现的新的教学手段,这种课堂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一经推广,被许多老师广泛采用。课改后的高中政治教材呈现"时代性"、"生活化"的特征,从操作性上看,具备开展活动教学的条件,并且从实际操作的效果看,打破过去一潭死水的政治课堂,如何在沸腾的活动教学中实现"活动、能力与分数"的有效对接,是值得思考的话题。以王老师执教的《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新授课为例。  相似文献   

17.
《我能行》是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第一框的主题词。这一框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自信与自负、自卑的区别及联系。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 人教版(2007)《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 教学设计 本框知识难度不大,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教学设计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的“和文化”为文化载体,以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为内容,逐层推进,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对近代文化衰微的渲染和反思,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正>我市优质课比赛指定的授课内容是《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针对这一框内容,诸多同行的感觉是:"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因而很多教师:合并第一框和第二框,第一框蜻蜓点水,第二框大讲特讲。我不赞同这种方式。本框是全书的逻辑起点,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让学生喜欢上哲学课,体会到生活需要哲学,认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这是本课的重要任务。如何破除哲学的神秘感,拉近哲学与生活的距离,这是本节课的关键问题。正如"致同学们"中所言,"它帮助我们  相似文献   

20.
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学生如何读懂诗歌、正确解题成为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从看标题、看作者、看意象、看关键词、看注解的"五看"入手,读懂古诗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