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面向植物提取物产业培养人才,其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突出以动手能力为主的能力素质培养,并将之与该研究方向的科研及该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走一条具有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  相似文献   

2.
“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面向植物提取物产业培养人才,其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突出以动手能力为主的能力素质培养,并将之与该研究方向的科研及该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走一条具有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理学"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对于奠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基础,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学生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对少数民族学生"植物生理学"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总结学生的意见知建议,针对教学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改革措施,以提高该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细胞遗传学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成果与细胞遗传学验证性实验结合,设计一个秋水仙素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影响的综合性实验。该实验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两项技术和两种方法:生物显微镜操作与有丝分裂制片技术,人工诱导植物染色体变异方法与方差分析法。使学生了解了有丝分裂变化过程、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等特征,与秋水仙素对植物遗传和变异的影响。并在该实验基础上拓展了一个细胞遗传学研究性实验,通过"验证性-综合设计性-创新研究性实验"的多层次、研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5.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这门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本身的理论教学部门比较抽象和枯燥,同时需要实验实践进行验证和巩固。项目实践教学法与通常的实验相比更为完整,对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锻炼更为全面。"学习"即"学"与"习",中国教育的体系完美的教会了学生该如何去学,但是却在"习"这一方面较为偏弱,"习"即"实践"。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学生需具备"学"的能力,但"习"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正>"探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是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在该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1教学准备在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实验时,教师需要制订好教学目标,准备好材料用具,精心地设计探究问题,划分好学习小组。此外,教师还应  相似文献   

7.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尝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研究生"植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及"转基因植物"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作了一些改革尝试,通过科研案例的教学,除使研究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外,还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文献收集、管理和阅读能力及文献综述写作能力等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面向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审时度势,大胆创新地提出构建"植物科技园、动物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突出实践能力的训练,体现以能力为本的办学思想.以植物科技园为例,分析了在"三园"中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最后进一步阐述教学与"三园"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是植物生产及生物学基础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试验设计和生物统计是相关专业科学研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提高"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新疆工程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于2011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计划。教学团队自2007年以来,一直以培养该专业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更新教育观念,针对该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岗位职业资格认证,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构建了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改革创  相似文献   

11.
1问题张亮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P.17:"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如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抗干旱和抗盐碱等)",这里的"抗逆"包含了"抗虫"等,但在P.18把"抗虫转基因植物""抗病转基因植物"与"抗逆转基因植物"三者作为并列关系分析,P.87也出现  相似文献   

12.
为对接湖南汽车制造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德技并重、能力递进"产品加工型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符合汽车制造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满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体现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教育的发展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事情,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是重中之重。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和需要技术型人才,这也就要求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的,而且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所以说,职业教育会带动其产业发展,培养的人才适应产业需要,推动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究竟如何能够更加完善的推动产业发展能力,与产业发展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主要针对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能力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与地方产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得到产业行业的大力支持,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是这种互动的根本前提。从内在要素来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院校自身建设方面;从外部要素来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满足社会外部需求方面。基于辽宁产业发展的事实和"示范校"建设工作的要求,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国制造2025"开启高端智能化制造时代,全面提升我国经济体的供给侧要素,尤其对技能型人力资本提出调整性需求,并落实到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层面。"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应世界新工业化进程而提出的产业振兴战略计划,指出高新科技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两方面的变革诉求。文章以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的分析为切入口,探究"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人才的职业流动要求及其职业能力需求取向。"中国制造2025"使技能人才的职业发生变化,依据产业升级调整和产业链价值创造取向,"信息产业+制造产业+服务产业"对技能人才的专业与职业的重构——制造业技能人才面临升级与分流两方面职业流动,温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对传统制造业技能人才提出两方面的职业能力需求:一是契合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职业能力,二是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职业能力,据此,构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框架。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十三五"时期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的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成功智力理论,建构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技能人才的三种核心能力:信息技术分析能力、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分析了高技能人才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技能人才能力培养路径:即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顶层设计,完善专业与课程设置,营造创新氛围,深化校企合作等。  相似文献   

17.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十三五"时期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的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成功智力理论,建构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技能人才的三种核心能力:信息技术分析能力、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分析了高技能人才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技能人才能力培养路径:即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顶层设计,完善专业与课程设置,营造创新氛围,深化校企合作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发现苏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内生能力与品牌塑造能力不高、产业融合度及高端性偏低、人力资源与创新要素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创新要素向本土经济转移、强化产业品牌体系构建及金融支持、制定"绿色一票否决"标准等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评价的逻辑起点,支撑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必将成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评价的发展要求。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建设对接产业链及岗位群能力要求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1+X"型教学创新团队,便是专业群提升服务能力建设模型的核心构件。在理论假设与实践过程中,探索并积累专业群提升服务与支撑区域产业能力建设的路径与经验,建构"国家标准+特色标准"的培养方案,"平台+‘魔方’+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1+X"多元素质的教学创新团队,是当前职业学校贯彻落实职教20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高职课程《森林植物》长期以来被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程,即为林业类专业的专业能力课程奠定了基础,一直认为是教学改革难度较大的课程。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森林植物》课程引入了该教学模式,采用课前"信息传递"、课堂"吸收内化"、课后"巩固提升",经过实践证明重构教学流程、完成项目任务的教学改革,搭建了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