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文化变迁所引发的乡村少年,特别是乡村留守少年的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习共同体是乡村少年获得学习的快乐,实现共同成长的理想境域,文章试从重构乡村社会文化、组建学习型组织、创设共同体活动的条件等三个层面论述乡村少年学习共同体的构件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功利文化的膨胀、城市文化的强行介入以及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渗透,我国传统的乡村文化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乡村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受到挑战;农民的自我身份认同观念趋于模糊;乡村高素质人口出现移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势必影响乡村少年的道德成长与学习生活。促进乡村少年的健康成长,应注重整体利益,克服教育的局部功利化,建构乡村少年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关注乡村主体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乡村学校数量骤减,大量乡村少年进入城镇学校学习和生活,乡村文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乡村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文化的中心,肩负着培养乡村少年儿童双重文化品性的重任,承载着引领乡村文化生活新风尚和激发乡村居民文化自觉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4.
与12位教师访谈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存在着乡村社会环境弱化了共同体的支持性条件、多元民族文化与学习合作文化失衡、学习共同体的意愿不强烈、潜能发挥不够等困境。在共生理论观照下,结合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征,从适应多元民族文化唤醒共生意愿、优化专业学习共生环境、打造互惠共生的组织模式、搭建协商认同的共生单元四个方面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5.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理念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 要途径。目前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面临着乡村教师对专业发展主观认知不足、学习共同体合 作文化缺失、学习共同体年龄代沟制约、学习共同体支持性条件不足等问题,可通过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认知水平、创建教师团队合作文化、塑造教师“带头人”身份、提供完善的机制保障等途径来破 解困境。  相似文献   

6.
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是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当前,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仍面临条件不足、环境制约、缺少载体等诸多现实困境。基于协同学视角,乡村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需要创建外部协同环境,包括加强乡村教育支持、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培养乡村学生交流意识、激发乡村学生积极性等,同时需要打造内部协同文化,包括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加大师生情感交流等。  相似文献   

7.
重建乡村文化: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乡村少年的生活场域和精神家园,作为乡村教育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背景,乡村文化在当今乡村社会变迁中的凋敞必然会导致乡村教育与乡村少年生活经验的脱离,导致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乃是人们所持有的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尽管这一文化价值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我们可以超越它,重建一种以人的自然和谐自由发展为旨趣、而不仅仅是追逐物质生活享乐的文化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诸多具体途径,重建乡村社会浓郁的文化氛围。文章重申了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问题及其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境,提出重建乡村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文化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凸显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具有共同的对话、规范、认同与归属等文化内涵。课堂场域下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关键是课堂文化,而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内涵为课堂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合理的路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文化建构包含三个相互交织的文化建构过程:对话的场域——时空文化建构、倾听的秩序——规范文化建构、认同与归属——观念文化建构,并分别对应着课堂文化的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9.
王清霞 《教育评论》2022,(12):123-129
ICT支持有助于挖掘乡村教师专业学习潜力,保障乡村教师专业学习的包容性和公平性,实现人人共享的终身学习目标。在活动系统理论视野下,ICT支持乡村教师学习的教育效用被描述为基于共同愿景、动机、反思、实践与共同体等交互影响的一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表明,ICT在支持乡村教师发展中依然存在认知惯习、技术本位、浅层学习、行政指令、同质互动等诸多问题。为更好发挥ICT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学习的效用,借助ICT为乡村教师树立乡村文化传承的共同远景,构建乡村振兴使命的动机机制,训练善于理解乡土文化的课程执行能力,形成持续改进乡村教育质量的反思机制,构建平等共享多样文化的专业共同体,有助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师学习文化具有复杂的结构,它被赋予不同的载体之后,形成教师学习物质文化、教师学习制度文化、教师学习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通过田野考察发现,当下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物质文化匮乏、学习制度文化僵化、学习文化价值功利。因此,要制定乡村教师学习专项资金制度和学习援助计划,建立乡村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保障乡村教师的学习经费和学习资源,重构乡村教师学习物质文化;制定支持乡村教师学习的政策规章,建立科学的教师学习评价制度和持续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重构乡村教师学习制度文化;更新教师学习文化价值观念,变革个人主义学习文化样态,并通过优秀教师学习文化的引领,重构乡村教师学习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1.
学习共同体建构对于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中存在合作意愿不强、协同共建氛围不浓、共同体成员结构单一、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构新时代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需从强化教师合作意识、创设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转换组织方式、注重骨干引领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使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更有实效,从而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巧利 《中国德育》2012,(12):55-55
近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了贵州、江苏、山东、湖北等地乡村学校少年文化宫项目情况: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乡村学校少年文化宫项目是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的,经国务院批准,“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将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24.5亿元,支持各地建设80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相似文献   

13.
知识和意义的建构绝不仅是学习者的个体行为,而是依赖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互动的整体。但无论是基于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环境,还是基于技术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都未充分考虑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的交流与互动,存在生态失衡的现象。为解决现有学习环境中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文化生态学习环境设计方法。本文则应用这一理论设想展开了实践研究,介绍了如何搭建具备文化生态特征的网络学习共同体,阐述了共同体的文化生态系统设计、共同体规则、学习情境、学习文化、生态平衡问题以及共同体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4.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场所,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靠什么联结在一起呢?当然靠的是文化。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主流的价值趋向,弥散于师生的生活之中,常常体现出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崇尚什么、摒弃什么。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换,生态学习重要性的凸显以及农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困境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用文化生态视野来关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文化生态取向下农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就是借助文化生态理论来构建一个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多元性和动态性的学习型组织。激发教师参与的自觉性,优化农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结构,促进学科教师的联片协同发展,凝聚生发具有伦理关怀的共同愿景,拓展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习的内容,建构系统有序的运行模式,发挥人力资本的影响以及创建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公司,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都成为了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现在对于学校开展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更多的是组建几个学习小组,只是一种群体的合作学习方式,未能真正调动教师爱学、乐学、笃学的精神。建构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能使学习共同体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为学校文化提供新的生长点。一、健康和谐的人际文化是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  相似文献   

17.
未来乡村战略的提出及实施是农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在阐释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共同体理论对未来乡村数字化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基于共同体视阈从实体共同体、环境共同体、资源共同体、学习共同体4个维度探讨未来乡村数字化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将其建设成为促进未来乡村战略实施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夏婷婷 《考试周刊》2014,(32):26-27
正一、问题的提出1.调查研究现状。刘铁芳在《乡村的逃离与回归》中提出,乡村文化的构成包括:一是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及建立在这种生态之上的村民们的劳作与生存方式;二是相对稳定的乡村生活之间不断孕育、传递的民间故事、文化与情感的交融[1]。然而,乡村文化正陷入尴尬的文化困境中。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功利主义的膨胀,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乡村文化造成严重破坏。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与政治结构、人际关系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对于乡村少年身份认同都具有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稳固的学习共同体.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该研究方向在教育技术学科领域中的特色.由于研究方向的综合性与跨学科性,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在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特色上总结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的形成策略,是一种对已有成果有效的反思,并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湖南师大刘铁芳教授在<破碎文化体系中的乡村教育>一文中指出:"在一个文化儿近荒芜的环境中,乡村教育需要挺身而出,成为乡村少年置身文化荒漠之中的精神绿洲.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乡村少年的自信心,对自我作为乡村少年与对乡村文化本身应有的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