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尚书》这部最为古老的典籍,其文本的流传、文字的训释均存在极难解决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必须审慎从事。本文认为对于《尚书》特别是《古文尚书》,由于可以据为信史的资料十分缺乏,在整理和研究中必须信守“阙疑”的。从文献资料和《 店楚墓竹简》的研究中,本文作者认为《古文尚书》不伪于两汉之际的刘歆,也不伪东晋的梅赜。其文本在战国中期以前。 对于《尚书》文字的释义,应该充分吸取甲骨文、金文研究成果,但决不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第一次对《尚书》“汝、尔、乃、而”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对文言对称代词研究的传统观,大多有辩证,诸如:《尚书》的“汝、尔、乃、而”仅出现在人物对话中、单复数同形;“汝、尔、乃”没有格的区别;“汝、尔”感情表达有差别。同时,还多侧面地证实了“尔”代替别的对称代词逐渐演变为“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尚书》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文献典籍之一,在中国文化史和学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尚书》素称难治,近十年来,《尚书》学研究领域亦出现了四大热点:"晚书"真伪问题的再争鸣;借助出土资料来研究《尚书》的有关问题;博士论文多维度地研究《尚书》;国际《尚书》学会提供了相关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4.
彭海 《家教指南》2003,(2):47-54
对于敦煌写卷《古文尚书孔氏传》以及唐代日人抄本 ,王国维、顾颉刚等认为源于汉代出现的孔府壁藏本。敦煌写本《尚书》中 ,保存秦火余经中商殷的国族称谓“越”、“有”、“匿”和“若彝及”(即《礼记》伊耆氏、郑玄《注》“古天子有天下之号”)等称呼。伏生传授的《今文尚书》里 ,“”改写成“厥” ,湮失了yuch(禺知、月支、郁郅 )的族称原音。而若、丽、华若彝及等称谓却为西亚波斯语、南亚印度梵语、东亚韩日岛国所吸取。辨析敦煌本《尚书》与壁本《尚书》的关系 ,有助于梳理上古中外交流、部族迁徙的史事。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的“阙疑”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先生的研究领域广博,成就卓越,在学术史上早有公论。他一生学风笃实矜慎,不轻易立说,也不任意争辩,虽已多年闻名于海内外,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读他的著作和传记,我觉得很突出的一点,是他不强不知以为知,是像我这样的后学难于学到的。这里试举王国维先生对《尚书》的研究,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今文《尚书·微子》中一则句读的传统解释,提出不同见解,以充分的证据论证了"狂"字当作"往",使文义豁然开朗.本文同时也解释了古文《尚书》同句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春秋末期,文化下移,"王官之学"散在民间。孔子开设私学,以六艺之术教学授徒,贤者达72人。《尚书》是关于上古政治的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的先王之事,孔子以《尚书》为政治教科书,以《尚书》篇要旨教诲弟子。稽考文献典籍,孔子后学论及《尚书》者主要有颜回、子路、子贡、漆雕开、子夏、子张等6人。孔子后学在促进《尚书》学发展,推动《尚书》教育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涣字稚子,广汉郊人也。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相似文献   

9.
《尚书》的文献源流极为复杂,但是,通过理性分析基本可以确认的是:《尚书》的"今文"部分基本可信,"古文"部分也决非凭空捏造而必有其根据,至少可视为后人讲章的汇编或相关材料的辑佚之作,因而,今本《尚书》的主要思想和基本事实可以作为论证依据。当研究仅仅是针对《尚书》思想整体而非某个细节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著有学术价值巨大的《尚书》研究著作和文章。他的著述大多在当时就被整理出版,并刊载在各期刊上。其中,《太炎先生尚书说》为诸祖耿整理章太炎治《尚书》的文献汇编,《古文尚书拾遗定本》是章太炎探究《尚书》的代表性著作。章太炎《尚书》研究,在论述《尚书序》、解《尚书》和探析《尚书》学术史等方面做出超越前人的贡献。总结和梳理其治《尚书》的成果,既有助于我们寻绎其《尚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晚年的经学思想,又能推进中国《尚书》学和对中国经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细节是万事万物的基础.我国古人早有精辟的论断。《尚书》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道德经》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相似文献   

12.
释"牿"     
刘艳丽 《现代语文》2006,(8):122-123
<说文·二上·牛部>:"牿,牛马牢也.从牛,告声.<周书>曰:‘今惟牿牛马.'"[1]<说文解字注>中说:"<费誓>:‘今为淫舍牿牛马.'大小徐本皆无‘淫舍'二字,今刊本妄增之.此许偶遗二字,非必许所据<尚书>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马,故令无以获穽伤牛马,若牛马在牢中,获穽安得伤之?<周易>:‘僮牛之牿.'许及九家作告,郑作梏.刘、陆作角,不训牢也."[2]  相似文献   

13.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其史学价值已受到很大的重视.而它作为我国最早的散文作品集,其文学价值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召诰》片断为例,探讨《尚书》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而肯定了今文《尚书》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复合词的界定问题一直是汉语史研究的难点。今文《尚书》正处于单音词向复音词演变的重要阶段。今文《尚书》中的复合词主要有五个界定标准:意义标准、结构标准、语法标准、修辞标准和文化标准,这些标准的确立和运用对汉语复合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尚书》记载了从尧舜至春秋秦穆公时期帝王的蘑大政治事件,从中可以洞见周代人的天命观。周人的天命观上承殷商,对天命有着绝对的敬畏之心,同时周代天命观义注入了特有的忧忠精神,认为天命不可一味地相信。周人认为天命是以小民的意志为转移的。“德”是上天选择人间代言人的标准,而“德”的核心在于保护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6.
《尚书》雉凤及远古图腾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是记载凤和雉最早的传世典籍,也是反映远古图腾崇拜最早的历史记载,然而千百年来在相关的训释中充满了唯心主义天人感应的神学观。本文力求运用人类文化学的理论,从图腾史、民族史等多个维度,阐释周秉钧先生《尚书易解》的训诂新解,为《尚书》训诂与别的典籍注解提供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是目前最通行的<尚书>版本,但其中错误很多.不仅阮刻本存在着不少漏校、误校、校记选录不当、刊刻新出错讹等问题,用唐石经等11种本子作参校,发现<四部备要>翻印本、世界书局及中华书局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标点本等,也有一些新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尚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相似文献   

19.
学术史上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争论超过2000年,至今难有定论。争论的焦点,即在孔子是否删《书》以及是编《书》还是作《书》等方面;在孔子以《书》教授弟子方面,则似乎取得一致意见。于前者,钱穆先生以为孔子不曾删《书》,不曾整理过《书;》于后者,钱穆先生之意见看似自相矛盾,实则与前人看法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道德根源在《尚书》。孔子修订《尚书》就是为了弘扬道德。尧帝以道德为标准选拔干部和接班人,舜帝继承并发展了尧帝的道德观,皋陶的“九德”和箕子的“三德”之说规范了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吕刑》阐述了道德、法律和行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此,道德成为了仁人志士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