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魏晋审美意象论中,《文心雕龙》有关键的意义。《文心雕龙》引入哲学“言、象、意”理论作为中国审美意象论的哲学基础。提出“隐、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创造的审美规范,总结出“赋、比、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营造的基本途径。使中国审美意象论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体系,并且为审美意象论随后的扩展与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2.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审美的语言活动,它是以一种变异的超普通语言的手段来创造出生动可感的意象而实现其审美功能,完成其艺术效果的。一切语言材料到了艺术语言中都要经过艺术的熔铸和加工,使之为创造艺术形象服务。古人所说的“立象以尽意”,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化的途径。人的精神美质,情感美质,只有通过“立象”的过程,也即艺术化的过程,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在纷纭的世象中,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把握至美,外化于形,于是,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玩味不尽的美的语言世界--艺术语言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对“象”的认识由来已久,意象在我国的语言运用中也有深远的渊源,从老子的“道”到《易传》中的“圣人之意象”再到后来的“意中之象”与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语言理论联系紧密,意象美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立象以尽意”是解决“言不尽意”的办法,亦是艺术语言重要的表意、特点。  相似文献   

4.
"象"与"体道"     
中国的“象”思维在整体上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同世界的本体“道”是相通的。“象”与意象审美范畴之于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都与庄子所言说的“体道”的思维和境界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艺术语言意象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符号,它的符号意义是意象自身性质和象征效应的统一,它是对事物的拟态表现,它所蕴含的意义往往超越了所假之象本身的象限,从而生发出象外之象。发话主体为“尽意”所立之“象”,是一种佯谬性的复合意象,具有多向性、扩展性,能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主体“立象”只是为“尽意”创造了条件,真正的“尽意”要通过受话者接受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徐州汉画像石作为汉墓壁画的一种形式,通过稚拙的外在“象”体现出内在的象征性的“意”之美。它的“意象”造型特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来源于对生活本质性的理解,是民众在劳动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其大巧若拙的形象和简约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一种淳朴的精神观念,这种创造意识和审美趣味,正是现代公众审美需求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艺术语言意象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符号,它的符号意义是意象自身性质和象征效应的统一,它是对事物的拟态表现,它所蕴含的意义往往超越了所假之象本身的象限,从而生发出象外之象。发话主体为“尽意所立之“象”,是一种佯谬性的复合意象,具有多向性、扩展性,能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主体“立象”只是为“尽意”创造了条件,真正的“尽意”要通过受话者接受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把“兴”、“象”理论用在影视广告情感沟通的创作手法上,可以使影视广告在审美情感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在言外、自然天成等特色,从而达到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意象即意中之象,是相对形象而存在的,在认识或鉴赏的更高层次上的审美范畴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刻意追求意象美的杰出代表,他的意象创造,是一个连锁式的艺术审美过程。义山诗的意象类型多种多样,尤以象征性意象的创造最具特色。李商隐的意象创造顾及了“意”与“象”两个方面:即要将深邃丰厚的主观之“意”,出色地客观化,也要将赏心悦目的客观之“象”,出色地主观化。艺术直觉的心灵化表现和艺术视角的新颖化选择,使李商隐的意象创造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1.
"黄昏"意象在日本近现代的散文、小说以及其他文艺作品中的出现频率很高,成为解码日本文学的关键词之一.从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到村上春树等人的作品中,"黄昏"意象深刻体现着日本近代以来文学的独特变化历程,并昭示着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传统.  相似文献   

12.
健美操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结合音乐和舞蹈使身体保持健美。表象训练法是健美操训练中的一种重要训练方式,通过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探讨表象训练法在健美操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为实际训练过程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学生对健美操技能的高效准确把握,提高健美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美人"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蕴涵极丰富的意象.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美人"意象中可以发现,自屈原以来文人们或用"美人"以自比,或用"美人"喻君,其中有着深层的文化原因,和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先辈文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Native imagery     
《The Urban Review》1974,7(4):319-326
  相似文献   

15.
张艺谋的很多影片都是从中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出发,以各种带有暗示性、寓意性的形象构建出一种朴素的中国传统文化风范,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符号。本文即以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为载体,从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和元素着手,探讨其以不同形式和状态的异样呈现,分析其在电影美学上的暗示,从而揭示影片中女性的独悲剧。  相似文献   

16.
17.
跨文化的意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世纪初,中国古典诗歌漂洋过海,对美国的意象派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然而,中国古典诗歌和美国的意象诗明显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意象理论、汉英语言文字的句法特点及汉英诗歌,揭示出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之差异  相似文献   

18.
油画引入中国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油画风景越来越主动地将中国传统美学理念融入其中,重视中国画元素的借鉴和应用。意象风景油画是油画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对相关概念做诠释和考证,在厘清了概念后,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绘画的发展方面进行梳理,找出意象风景油画产生的背景;研究意象风景油画的语言特征,再对当代杰出画家作品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意象风景油画的审美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The structure of image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L Dean 《Child development》1976,47(4):949-958
Children's drawings of objects about to be moved in space (anticipatory images) were studied in relation to their judgments about Euclidean spatial relations. Tasks assessing Euclidean geometric operations were administered to 102 girsl between the ages of 4 and 13 years. 5 operative levels resulted: (a) failure on all operations tasks, (b) success on conservation of length, (c) success on conservation and 1-dimensional measurement, (d) success on the latter 2 tasks plus measurement in 2 dimensions, and (e) success on the latter 3 tasks and coord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ference frames. The same children performed on 6 imaginal tasks involving movements of objects. Results confirmed several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 (a) children who were unable to measure had difficulty imaging successive positions for 1-dimensional movement; (b) children who were unable to coordinate a point in space by reference to 2 axes were unable to draw states of movement correctly for 2-dimensional movement; (c) children's errors in drawing successive positions of moving objects were related to the structure of operations at the lower levels; and (d) the coordination of object positions over successive states was dependent on the ability to measure from an external frame. The results were interpreted as support for Piaget and Inhelder's theory of imagery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