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戏是流传于江西广昌的一种古老戏曲,孟戏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文革以后获得了继续发展,新世纪以来,孟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孟戏研究的历史可概括为开拓期、复苏期和繁茂期。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地区阳戏源于江南地区,其流播方向主体是从江南地区到湖广到四川、重庆再到贵州、云南。具体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北路阳戏入川、南路阳戏入湘黔、川地阳戏播黔滇。黔东南阳戏则是由江西传至湖广(湘西地区)的阳戏沿沅江上游水道传入,再向周边辐射。阳戏的流布过程中,与当地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积极融合相互吸收。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3.
戏神崇拜与其他行业祖师爷崇拜不同,戏神众多,各说不一。黄梅戏戏神崇拜是众神崇拜,既崇拜"唐王",又崇拜"老郎",还崇拜"田、郭、窦",它是由多剧种和其它艺术门类祖师崇拜合并且美化而来。究其原因,既与黄梅戏形成较晚有关,也与逃水荒灾民传播有关,还与黄梅佛教兴盛有关。  相似文献   

4.
袁河锣鼓戏是流行于江西宜春等地的地方戏曲之一。袁河锣鼓戏舞台语音系统有21个声母、49个韵母、5个声调。袁河锣鼓戏的音系与宜春方言音系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袁河锣鼓戏有独特的音韵特点。袁河锣鼓戏舞台语言属于带有浓郁赣语色彩的地方官话。袁河锣鼓戏韵辙可归纳为“二十七部”。  相似文献   

5.
临猗地台戏又称“故事戏”,是分布在山西临猗县吉家营村的一种传统的戏曲演出形式,其表演古朴,唱腔独特.临猗地台戏与古代军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临猗县在明代实行军屯制度的史料,临猗县境内现存有许多以屯、营、堡命名的村庄,而且吉家营村所演出的剧目多是表现古代军队的战争戏.  相似文献   

6.
戏里戏外     
丁婷婷 《新读写》2010,(10):1-1
戏里,我们在演戏,或是作为局外人在看戏、听戏;戏外,我们就是真正的戏中人了。  相似文献   

7.
河津小花戏和左权小花戏均是来自于民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尽管两种小花戏的发源地均在山西,在它们在表现形式、曲式、伴奏、舞姿、舞步方面有很大不同。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新鲜事物的涌入,造成小花戏的存在和发展遭遇到了一定的打击,因此必须在外部和自身分析原因并尽快落实补救措施,不能让前辈们的努力付之东流,要把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泉州戏神文化中人戏和偶戏分别有雷海青相公和苏相公为代表,两戏戏神都称“田都元帅”,有诸多共同的文化表现特点.但在历史的实际存在过程中,两戏戏神文化却十分复杂,存在种种的同异点,偶戏中还有十分隆重的戏祖陈平崇拜.泉州艺苑崇尚戏神的复杂局面,实际上是泉州多神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泉州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大腔戏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属弋阳诸腔的一个流派,明代中叶传入永安,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永安的传播与发展可分为诞生期、鼎盛期、衰落期、濒危期四个时期。虽然目前正处于濒危期,但总算得以保存和流传。这归功于大腔戏在永安青水丰田村的本土化接受,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唱腔本土化、表演艺术和习俗本土化、演出内容故事化。  相似文献   

10.
唐宋以降,弄孔侮圣优戏多有敷演,明清以后优戏弄孔则广涉多种重大社会问题。因其牵动诸多敏感神经,屡为官方挟制、禁绝。明清弄孔优戏的禁与演,是戏剧文化与社会政治渗透消长的一种缩影,反映出戏剧活动与时代文化对峙与渗透的关系,我们应还其戏剧史生成活态基因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吸取了民间歌舞和其他戏曲的声腔,舞台艺术和服装也在不断地演变之中。黄梅戏服装从最初的简陋到对兄弟剧种程式化的吸收并用,经过艺人不断的艺术加工,使黄梅戏服装与演唱在解放后都达到了高峰,并形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浪漫抒情的风格。上世纪80年代后,黄梅戏舞台艺术和服装又吸收各种影视剧表现手法,变成了时尚新潮、奇异绚丽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安顺地戏的唱本 、 唱腔 、 行头和审美特征表明它是通过将成熟戏剧的表现手法引入村赛仪式形成的一种仪式性戏剧.黔中地区的艰难图存 、 华风教化和仪式传统,是屯堡人引戏入仪的主要社会历史背景.引戏入仪是中国戏剧史书写中被忽略的一条支线,安顺地戏是这一支线存在的例证.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的标志性事象,从安顺地戏这一独特的"身世"可知屯堡文化并不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 特定地域文化在黔中的原样留存,而是中土文化这一基本条件与黔中各种偶然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文化.引仪入仪的智慧,彰显了屯堡人在追随传承中土文化的同时,因时 、 因地 、 因势创造自己独特文化的精神与能力.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驿路堤、东港是黄梅县东南交通动脉,严家闸(今龙感湖管理区)是连接驿路堤、东港和龙感湖的交通枢纽。发源于黄梅北部山区的采茶歌通过劳动力和人口流动,流传至黄梅中南部以严家闸为中心的平原湖区,与渔歌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经过道情和独角戏、两小和三小戏、三打七唱等阶段的发展,形成黄梅戏雏形和主要艺术风格,其表演要素有明显的黄梅湖区特征。黄梅采茶戏通过灾民逃水荒,传唱至相邻的安徽、江西,在安徽以黄梅戏之名唱响全国。  相似文献   

14.
“戏改”是现当代戏曲发展进程中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其意识形态导向鲜明,就剧目而言,传统剧中封建糟粕的因素要革除。安徽黄梅戏剧种在“戏改”工作中异军突起,得到长足发展。郑立松先生是安徽“戏改”的主要参与者和亲历者,现以访谈方式叙录其参与“戏改”工作的经历,及其对黄梅戏起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罗卷戏,历史悠久,是传统戏曲的鼻祖和活化石。然而近些年来,它却走向了式微。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消于沉寂的罗卷戏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仔细看来,一些研究成果都只是局部地区介绍,且存在不足和偏差,易混淆视听,这不利于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保护这一地方稀有剧种。为此,文章就罗卷戏的名称由来、区域分布和历史演变进行介绍和考证。  相似文献   

16.
柳琴戏是我国传统戏曲之一,有独特的艺术特质,本文对苏北柳琴戏的唱腔、节奏、板式、配器、剧目等进行浅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苏北柳琴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姊妹艺术特色,并与苏北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受到苏北人的喜爱。  相似文献   

17.
曲子戏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民间小戏,集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特技为一体,是一种地域特色很浓的曲艺艺术,是对曲子的继承发展。现以曲子戏的发展、演变为基点,对目前河西地区尚存曲子戏(民勤曲子戏、凉州半台戏、金昌小戏、张掖小曲子、敦煌曲子戏)进行述论。  相似文献   

18.
汉代博戏与赌博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赌博与博戏活动在汉代十分盛行,上自宫廷百官,下至民间里巷,许多人都迷恋于此。汉代博戏方法相当丰富,除传统的投箸和投毙外,还产生了一些棋类等变种,是中国古代博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代博戏兼有赌与戏的双重性质,与今天的赌博活动并不一样。  相似文献   

19.
湘西阳戏是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曲调及演唱声腔独具特色,就湘西阳戏的传承、音乐特征、表演特征及现状与发展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揭示出湘西阳戏这种戏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唐代戏作诗中杜甫的作品,主要是对其进行分类,探讨其中表现的诗人不同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提出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看法,即《戏为六绝句》并非游戏之作,而是尝试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