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安民 《山东教育》2003,(28):34-34
近年来,小学语文课本在不断改进与创新,无论从布局谋篇上,还是知识结构上看都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令教师、学生爱不释手。因此在大阅读课上,语文教师对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语文课本往往非常重视,要求也非常严格。但是语文课本的辅助教材“自读课本”却遭到部分教师的“冷落”,对学生是否阅读“自读课本”不做严格的要求和认真的检查。对于这种现象,我调查了十几所学校的小学教师,观点有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自读课本”就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去读,教师不必过问。另一种观点认为,一周只有几节语文课,其中还包括两节作文。在这仅有…  相似文献   

2.
<正>工作8年了,我想说说我的故事。我从被上课到自己站讲台也就一个暑假的间隔。我上一门自己的专业课和一门我根本不熟悉的课。因为该课程没有老师教,当时就分给了我,我没有拒绝权。我对自己熟悉的课,手写教案时候(当时不流行计算机备课)找很多参考教材,包括我读大学时候的课本和读研究生时候的论文。而对自己根本不会教的课,我只好一学期都跟我们系主任听课,因为他也教这一门课,而且教得非常棒。我不做班主任,因此所有的时间全在备课上,晚上和白天都是满满的。后来熟悉上课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终究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面。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不会“学”,说明“教”是无效的。因此,教学的重心应当放在教学生的“学”上面。如何教学生“学”呢!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指导学生自学数学课本,从“读会”向“会读”发展。学生阅读课本,刚开始不习惯,也不懂得应该如何读。更困难的是读不出重点、归纳不出系统。就是读了也常是重算法轻算理,只满足于会仿着做。针对这  相似文献   

4.
报纸往事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在一所乡村小学任班主任、教语文课。那个时代,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农村的小学生几乎没有课外读物,难以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体现。"读书破万卷",方可"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方可"不会作诗也会吟"。由于缺少课外读物,学生读的东西就少,再加上自己师范学校毕业不久,没什么教学经验,学生不会作文,不爱作文,成了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徒步回  相似文献   

5.
我过去对耕读小学不太了解,只重视学生“读”而没有教育学生“耕”,结果学生一天少似一天。这种现象不能不叫人吃惊!我有一次走访贫农家长朱永强,他冷冷地对我说:“我孩子到你这里来懒掉了,回家什么活计不做,只捧本书,我明年不让他上。”贫下中农的这种反映,使我想起学生减少了的原因。我想:在学校里,我能只教书吗?不劳动行吗?从此,我一有空余时间就劳动,得到了贫下中农的好评。贫农张广根说:“你自己现在会劳动了,很好,  相似文献   

6.
从上小学读语文课本,到上师范学校坐在图书馆里畅读世界名著;从迈上三尺讲台教孩子们读课文,到和其他老师一起致力于编写小学语文课本,我的阅读经历可以称为"四部曲".书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它带给我无尽的快乐. 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童年和少年是在北京市远郊县一个偏远的农村中度过的.父母期望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省吃俭用支持我刻苦学习.  相似文献   

7.
在教小学英语时,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读也读了,念也念了,练也练了,且效果还不错,可就是学生一拿起课本来自己读,很多学生读得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甚至有些学生根本读不成句子。  相似文献   

8.
我是1952年开始到富安小学工作的。当我拿到教育局的介绍信时,真是又喜又惊。喜的是能够参加了光荣的教育工作,惊的是自己从没有上过学校,只读过几年私塾,怎能当教师呢? 记得我到富安小学的第一天,吕主任问我:“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能教些什么课?”当时我非常惶恐,不知回答什么才好。我红着脸说:“能担任一、二年级的语文。”第二天领导上分配我教二年极。我第一次走进课堂,不知应该说些什么,讲课又不懂得什么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备起课来既费时间,又备不好。批改一班算术簿本也得花上两三个钟头。由于文化水平太低,时常写错字,讲错问题。如“赛”写成“(?)”,“锻煉”写成“锻煉”,两数相乘得出的数叫做“积”,而我说成“和”。在三年级算术教学中也常碰到算不出的难题,语文课本里的标点符号识都识不全,当然谈不到如何去教学生了。就这样我在学生面前建立不起威信来,班级秩序越来越坏。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本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自学的最好蓝本,教学生读懂物理课本,好比教小孩学走路一样,要有一个培养的过程和训练的阶段。我从教小孩学走路中受到启示,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本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教打站”、“扶着走”、“放手走”,其具体作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工作8年了,我想说说我的故事。
  我从被上课到自己站讲台也就一个暑假的间隔。我上一门自己的专业课和一门我根本不熟悉的课。因为该课程没有老师教,当时就分给了我,我没有拒绝权。我对自己熟悉的课,手写教案时候(当时不流行计算机备课)找很多参考教材,包括我读大学时候的课本和读研究生时候的论文。而对自己根本不会教的课,我只好一学期都跟我们系主任听课,因为他也教这一门课,而且教得非常棒。我不做班主任,因此所有的时间全在备课上,晚上和白天都是满满的。后来熟悉上课的套路后,学校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好吧,我又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学习教学方法,然后运用到课堂上。以为轻松的第二年,却是无比繁忙,因为我做班主任了。现在我当了教研组长,按照学校要求写计划、写总结、开会、听课。我用在备课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用来打杂的时间越来越多。我是一名教师,上课是我的本职。所以我矛盾,我纠结,我只有两只手一个脑袋而已。  相似文献   

11.
深究一下     
本学期,我校采用四二制小学教材。算术第三册的内容除“重量单位——公斤”外,其他的都在上年度采用的五年一贯制第二册算术课本中教学过。有的教师接到课本,看到大都是教过了的教材,没啥钻头,教学也不认真,有松一口气的现象。根据我校调查,教五年制小学算术第二册时,由于有的教师只顾自己教而不顾学生学,赶进度的现象较严重,讲的知识不少,学生真正接受的知识却不多。这说明要提高质量,还要做许多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好数学课本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读好数学课本的习惯,有的甚至根本不会读课本.他们片面地认为,语文、外语、史地、政治等教科书非读不可,而数学则只要会解题就行了,至多把公式记住便万事大吉.个别教者也不注意充分发挥教本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引导并指导学生读数学书,这就更加使一部分学生不读课本而把课本看成公式手册,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摘     
叶圣陶谈“教书”与“读书”叶圣陶在民进招待来京参观学习的外地会员茶话会上就“教书”、“读书”问题发表讲话。他说,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两个字:“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他认为,第二个说法比较明白。不教是因为学生自己能够学习了,不需要教了。世界上的事情学不完。不要说小学毕业就学完了,中学毕业也没学完,大学毕业考上了研究生,也不能算毕业。无论是谁,都要学一辈子。“为了不需要教”,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相似文献   

14.
爱的启发     
刘露春 《师道》2002,(7):61
我,毕业于一所师范学校。在我毕业之际,我对自己说:“要做个好老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我力争自己每天都做得更好。我相信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以为每天迎接我的是灿烂的太阳。但现实告诉我,我错了。当平时测试出来后,我愣了:我就是我教的所爱的学生?优秀率不上10%,平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总是极其有限的,但如果有了阅读自学的能力,那么他掌握知识的潜力将是无限的。所以教师的责任,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下面谈谈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做法和体会,期望得到同行们的指正。 (一) 引导和示范为了使学生逐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教师应教学生学会阅读课本。现以“约数和倍数”一节为例说明之。我让学生打开课本,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边读  相似文献   

16.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觉看书的良好学习习惯。读,就是阅读课本。每节课开始时,首先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阅读所授新课的内容。在读的方法上采用默读、齐读、带读三种。从阅读课本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教循环小数这节时,在学生阅读了课本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什么叫循环小数?2.什么叫循环节?3.怎样区别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尔后引导学生展开议论。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进步”绝对是一个铁定的褒义词。别人不说,我自己从上小学到读大学乃至参加工作若干年后,关键时刻的自我鉴定上总少不了一句“要求进步”。在我们一些权威的文学史教科书中,“进步”与否也往往成为衡量一位作家、一部作品高下优劣的首要条件。“进步”在我们心目中成了一条不证自明的真理。  相似文献   

18.
十年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我 ,近期突然觉得不知怎样上语文课。备出的课连自己也怀疑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困惑之后 ,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 ,让学生自己去读 ,读了以后 ,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 ,或知道了什么 ,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再读。实在弄不清楚的提出来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刚开始大家提问放不开 ,提出的问题大多意义不大 ,没有价值 ,但我没有灰心 ,鼓励同学们多读。课堂上我发扬民主 ,采用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 ,读中体会 ,读中感悟 ,使学生们意识到 :自己酿的蜜最香甜。我也从中感受到…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在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上,教师要特别重视“读”。因为,“读”这一项抓好了,就能带动听、说,促进写、译。我教两个藏族初中预备班。他们在小学阶段,只学了两三年汉语文,很多学生连汉语拼音的二十一个声母都念不来,写不出,叫他们读课文,也只有一两个人能张口,而且,发音不清,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啊”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作为叹词在句首,尽管音调不同,词义有别,但是学生一般都能掌握。例如:《秋天》中“啊,秋天到了。”的“啊”读去声,它所表达的意思是“明白”。《骄傲的孔雀》中“啊,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吗?”的“啊”读上声,表示“奇怪怀疑”的意思。“啊”在课文中更多的是以语气助词出现在句尾,学生“啊’了几年,在朗读和书写时却不能正确地运用它。这不能不说是小学语文教学上的一点遗憾。究其原因是对“啊”这个词的变读规律和变读后的书写形式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我认为这不应是学生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