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章法 《金秋科苑》2009,(23):58-58
曼生壶的诞生,改变了以往我对日用器皿的认识。紫砂壶用来沏茶的同时,竟然还有另一片天地。于是,那带着文人气息的曼生紫砂壶斯文地走过了三百多年悠悠历史,并烙下了以曼生壶为文人壶的定义。这是清朝中期杭州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书画篆刻家陈鸿寿(号曼生)改写的。他赋予了紫砂器皿深层的艺术生命,从作品中折射出一个文人的思想理念,折射出一个文人的爱壶精神。他不仅留下了经典之作,同时也留下了一种高度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是存世各种器皿中最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大体上可以分自然物体造型、几何造型和筋纹器形造型三大类。自然物体造型,用浮雕、半浮雕手法装饰设计成仿生形象的壶,人们俗称花货。取材于自然  相似文献   

3.
刘书良 《今日科苑》2015,(2):87-88,129
<正>蒋氏家族制壶在丁蜀镇上有着厚重的历史,远的不说,泽军爷爷就是丁蜀镇上知名的制壶艺人。那时社会已经一片祥和,壶价却不高,当时的壶还是作为喝茶饮水的用具,离世后,他老人家留世作品却是一路飚升,拍卖成交都在十万元以上,可见其壶艺在时代里有着让后人铬刻的印痕。紫砂壶鉴赏家建平认为,他的壶品还有升值空间。到了泽军  相似文献   

4.
周曙峰 《金秋科苑》2011,(22):163-163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是存世各种器皿中最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大体上可以分自然物体造型、几何造型和筋纹器形造型三大类。自然物体造型,用浮雕、半浮雕手法装饰设计成仿生形象的壶,人们俗称“花货”。取材于自然界中的物体形象,制作入微,雅俗共赏。如瓜果花木、虫鱼鸟兽、日常用品等,  相似文献   

5.
<正>一丁蜀镇是宜兴紫砂壶艺传承之地,壶艺大师们如顾景舟、蒋蓉都是丁蜀镇人,他们的后人还在这个安祥而从容的小镇上生活着,继承着先人的手艺。这个光荣而祟高的荣誉却不公平地给予宜兴,至今我们说起紫砂林林总总,总是说宜兴。丁蜀镇的影响也是近些年走进我的眼界。起源于一个叫陆建平的人。陆建平是做壶的,住在丁蜀镇,于是我在认识陆建平的同时也了解了丁蜀镇人和他们经久  相似文献   

6.
正紫砂壶是最佳的茶具,大家对它都很熟悉吧?紫砂壶嘴小,透气性好,能够适应冷热骤变。用紫砂壶泡茶,茶不失原味,香不涣散,而且紫砂壶用久了,内壁会附着一层茶锈,使茶汤更加醇郁。紫砂壶都很漂亮,不少文人雅士与制壶大师合作,将晋  相似文献   

7.
<正>陈洪平是当今紫砂界中年壶艺家队伍中的佼佼者之一,他最近和津门画派的几位书画艺术大家在紫砂壶上合作,作品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紫玉墨韵"专题展览,并出画册。我觉得陈洪平在紫砂壶艺上能坚持传统,在传统基础上提炼创新,和文人墨客交流交往,注重提高紫砂壶艺的文化品位。为此,他请我作序,我欣然提笔。陈洪平出生在宜兴紫砂发祥黄金地带的丁蜀镇潜洛村,村西有历代紫砂巨匠云集的川埠上袁村(现为紫砂村),村东有近代紫砂高手聚集的蜀山  相似文献   

8.
白灵 《科学大众》2011,(7):37-37
许多器皿做成圆形主要是为了节省材料。增加容量。因为当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一致时。圆的面积最大。其次,把器皿做成圆形还有其他的优点:如圆碗受力均匀,比较坚固,不容易破裂;圆形器皿比其他形状的容器较容易制造、清洗;而且圆形碗、杯、壶没有棱角。也有尊重客人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一位青年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大学毕业后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满怀烦恼地去找一位智者,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跑出去  相似文献   

10.
范忆九 《金秋科苑》2013,(21):90-92
如果没有品读过他的藏品,很难把他同一个民间“紫砂壶收藏家”的字眼联系在了一起。瞧!长长的发型胡子拉碴不修边幅,鼻粱上还架了一副眼镜。一个洗的发白、还有个漏洞的黄军挎包,斜挎在了他的肩上。有时,  相似文献   

11.
楚戈 《今日科苑》2007,(9):45-49
紫砂壶的由来紫砂制品的种类繁多,紫砂茶壶尤为精品。相传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江苏宜兴讲学时,曾设计出一种“捉苏壶”。时至今日,它仍被人们视作珍贵的玩品。元朝以后,由于紫砂  相似文献   

12.
阚炜 《金秋科苑》2012,(18):112-113
紫砂自问世以来,陶刻就是它不可缺少的装饰内容。最早的陶刻来自于古代人在制作的原始陶器时在泥坯上划刻,烧成后留下印记和符号。紫砂陶刻也是如此,最初的陶刻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刻划印记,后来紫砂发展到明、清两代,许多画家、文人参与了紫砂雕刻,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手段都融入紫砂陶刻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装饰手法和风格,为提高宜兴紫砂陶的品位以至后来紫砂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真正体现了“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紫砂艺术魅力。所以,在紫砂陶的发展史上,我们常说:紫砂工艺是热爱紫砂的文化人与热爱文化的紫砂人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13.
紫砂茶器古老而悠久。陶瓷发端于上古,用陶泥做成各种造型的器物和工艺品,留传千古,这是紫砂的独特魅力。宜兴紫砂壶久负盛名,流传了千年,一值是人们推崇的理想饮茶器具。在历史的长河中,名人墨客,王子庶民都喜爱紫砂壶,人们享受着紫砂壶饮茶的快乐。谁也没有想到去改造它,谁也不敢去动它,因为紫砂壶具有实用,文化,艺术.收藏等价值。如今,民间发明家唐家生动了它。使千年国粹紫砂壶涅粱,焕发青春。一位宜兴的紫砂壶大师感慨地说:“唐家生是宜兴改变千年传统紫砂壶工艺创新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一生中曾多次到过宜兴,与宜兴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一者,他与宜兴的蒋之奇、单锡为同科进士,早在琼林宴上已结下了鸡黍之约;二者,宜兴山水秀美,民风淳朴,苏东坡曾称宜兴独山"此山似蜀",有一种认同感,因而有买田阳羡(宜兴古称阳羡)以度终老之意.苏东坡在宜兴居住期间,设馆讲学、设计紫壶,做了许多好事,同时还留下了许多诗词墨迹,其中<楚颂帖>就是一帧非常珍贵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15.
河东,即今山西地区,是大唐王朝"王业所基,国之根本"的战略要地与经济重地,技术取得了空前的进步。而此时,又是河东文化大繁荣的历史时期。在唐代河东的技术实践中,折射出鲜明的人力胜天工的技术工具思想、天人和谐的系统有机思想以及"天人不相预"和"在我人力"的有为自然观。同时,技术进步及其成就也赋予了唐代河东文学艺术创作的豪迈激情和不竭灵感,在给后世留下丰富的技术"活化石"的同时,也带给中国以至世界千年隽永的艺术享受。文章从STS的视角,力图对唐代河东技术进步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原因、技术创新的行业(门类)典型案例、技术进步所折射出的科学文化包括自然观以及技术与文学艺术的互动,作一个初步的系统探索。  相似文献   

16.
牛顿的故事     
伊萨克·牛顿爵士,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英国当时炼金术热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他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  相似文献   

17.
牛顿的故事     
《金秋科苑》2011,(8):128-131,146
伊萨克·牛顿爵士,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英国当时炼金术热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他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  相似文献   

18.
1999年5月12日,笔者于平凉市四十里铺镇购得一只宋代磁州窑烧造的“仁和馆”执壶。此壶整体施白釉,底部施黑釉,通高18厘米,底径6.5厘米。器形以玉壶春瓶为壶身,颈至腹部一侧安把柄,另一侧附短流,流与柄底基本对称等高。执壶是一种盛酒或液体的实用器,元以前也称注子。此壶有特别之处,在壶身斜向行书“仁和馆”三字。据查,“仁和馆”为宋代馆驿的名称,带这种字号的执壶应是宋代浙江(今余杭)仁和馆使用的器皿。至于此件执壶如何来到平凉,就不得而知了。这件执壶的最为可爱之处,是在把柄与流之间的壶身上,用黑彩在白底上面行书唐代诗人孟浩然五绝一首:“春眠不觉晓/处长上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字迹酣畅,朴拙真切,对比  相似文献   

19.
章慕荣 《知识窗》2005,(11):40-43
西方文明史上有一个著名典故,叫做"皮洛士的胜利",意思是"付出极高代价才取得的胜利".这个典故来自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的远征经历.他原本想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一样通过远征建立一个大帝国,可惜他没有亚历山大那么幸运,皮洛士的远征没能使他给历史留下一个庞大帝国,却使他留下了一个"皮洛士的胜利"的谚语.  相似文献   

20.
黄静芬 《科教文汇》2011,(19):88-89,201
秦始皇"焚书坑儒"向来遭到众人尤其是文人学者的唾骂。在其眼中,"焚书坑儒"对文化的破坏之深殆无疑义。由于"焚书坑儒"使得秦朝极少史学著作流传至今,有人因此痛骂秦始皇对史学的轻视态度,也认为此事严重阻碍了史学的发展。但事实并不全然如此,结合近年来对"焚书坑儒"的实解,我们反而可以清楚地窥探到秦始皇对史学的高度重视,其中所折射出的秦大一统观念对史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