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爸的摩托车     
90年代初,我爸花8900块钱买了个摩托车,用掉了我们家多年的积蓄。当年有摩托车是值得炫耀的事情,邻居姑娘嫁给一个小伙,就是因为他有摩托车。但我爸爸是个锅炉工,月工资微薄,每当有人问起我爸爸的工作和收入——我们那边的人好打听别人的收入——我都矜持地摇头说不知道。那时候,  相似文献   

2.
何盈 《青年记者》2012,(1):25-27
爸爸的手机是两年前我送给他的,为了让没学过拼音的他方便发短信,我特地买了一个带手写笔的,可即使是这样,他还是很少发短信,最多简短地回一个“好”或“是”,有什么话他还是喜欢打电话说.  相似文献   

3.
花钱买心情     
父亲是我知道的花钱买心情的第一人。那是半个世纪以前,一天他从街上回来,掏出一个玻璃杯,笑嘻嘻地让母亲看。母亲说哎呀家里这种杯子多的是,还买,浪费。父亲说,我三角钱就买了个高兴,浪费什么,太值了。那个年代人的意识也是旧式的,大家都理解不到“三角钱买了个快乐”的绝妙真谛。  相似文献   

4.
短信情缘     
唐聪 《湖北档案》2004,(5):34-34
手机,一种快捷现代生活方式的最好诠释,有人说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人说它使人心变得更加冷漠、虚伪。当冯晓刚的《手机》引起人们的婚姻恐慌时,我和我的老公正享受着手机带来的无穷乐趣。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与现在的老公是恋人关系,他在县城东边一个乡镇的派出所,我在县城西边的一个乡镇的党政办,东西交通不便,加之工作忙,一个月见不着两次面。为了方便联系,他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图节省我买了个小灵通。每天一两次通话使我的电话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23日苏黎世市档案馆馆长仑顿曼先生用出租车把我们从苏黎世州档案馆接到苏黎世市档案馆。途中他随意说了一番话,颇令人深思。他说:“这里有钱的人很多,都买了小车。但他们大多不愿自己开车上班,而是乘公共交通车上班。这样做一来是因为公共  相似文献   

6.
一个成功的富商和一个罪犯回忆起他们的童年,提到了相似的一件事. 犯人说:小时候,妈妈给我和弟弟买了两双鞋子,一双是布鞋一双是皮鞋.妈妈问我们,你们想要哪一双?我一看那双皮鞋,好漂亮,我非常想要.可是弟弟抢先喊:"我要皮鞋!"妈妈看了他一眼,批评他道:"好孩子要学会谦让,不能总把好的留给自己."我心里一动,说:"妈,我要布鞋好了."  相似文献   

7.
爱上一个人,或许很好判断,可是,怎么判断自己不爱一个人了呢?我有个朋友,每次都给男朋友买巧克力吃,其实她自己并不爱吃巧克力,但是每次一起去商场她都会主动给他买巧克力;每次出差,也会给男朋友买好多巧克力回来。但是。某天,当他俩一起去商场的时候,她不再给他买巧克力;她说,太贵了,不买了。  相似文献   

8.
罗璘  肖渊 《声屏世界》2010,(3):39-39
《奶牛村里的两家人》记录的是于都县靖石乡黄沙村两个普通农民家庭养奶牛的故事。村民曾灶生一家通过养奶牛买了小车、盖了小洋楼。虽然养奶牛的日子辛苦也有烦恼,但是曾灶生并没有小富即安,他有更大的梦想,他要走规模养殖的道路,他想从养四十多头奶牛的养牛户转变成养二三百头的养牛老板。叶彩亮是第一批在屏山牧场养牛的人。靠着养奶牛,他的两个孩子实现了大学梦。  相似文献   

9.
我登报的第一篇是刨根问底挖素材得来的结果。1990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我们单位计量室一位叫韩敏信的师傅,在部队当兵时学了一门修理手表的技术,退伍到地方后,经常给罔志们修表,而且修得好,走得准。听说后,我马上赶到了计量室找老韩采访。由于相互不了解,半天也没谈出名堂。回想以前采访时,就是只了解大概,回去就动笔写,往往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这次一定要尽量多挖点素材。想到这里,我决定人家门找老韩。为了和老韩会“近乎”,我这个从不吸烟的人,还特意到商店买了盒高级香烟,和他边吸边聊。老韩打开了他…  相似文献   

10.
失业一年多后,一直帮别人开车、接车的何其会得知一个让他欢欣鼓舞的消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从事个体运输,3年内可免缴交通规费。多方求证后,他拿着买断工龄的两万元,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没想到,免缴交通规费的手续被一拖再拖,还没办下来,优惠措施已经取消了。“这下真把人从  相似文献   

11.
人称企业报界的“集报大王”缪红海从杭州疗养回来了。只见他肩上挎着、手里拎着4只鼓鼓囊囊的旅行包,额上沁出粒粒汗珠。正准备上学的9岁的儿子亮亮见到爸爸高兴极了,蹦跳着上前接过爸爸手中的包,仰起脖子问道:“爸爸,你给我买了什么好东西?”打开包,  相似文献   

12.
韩寒 《新闻天地》2007,(4):51-51
今天在新浪的博客上看见一篇文章,说刘国梁开了一台一百多万的新车,奥迪的Q7。再看网友留言,发现大多数都是骂的。我表示十分的不解。一个得了如此多世界冠军的人,别说自己买了,体育总局从男足那里转点钱过来送他一台都没什么希奇的。花自己的钱还要被人骂,恐怕最中国特色了。  相似文献   

13.
1984年,和志德入伍到新疆昆仑山下叶城县某汽车团当了一名驾驶兵,长年在艰苦的环境里行车,他练就了精湛的驾驶技术。如果不是那天,一个“特殊人物”偶然搭乘他的车,那么本文的主人公说不定还在做他的“神行太保”。那天是个风沙滚滚的恶劣天气,《喀什日报》记者周军英偶然搭乘他的车。对周军英,和志德早闻其名,今日相见,不免格外兴奋:‘你的文章写那么好,教教我,让我跟你学习吧。”“可以呀。”两人行一路,聊一路。和志德从此暗暗下定学习新闻写作的决心。回去后,他用辛苦积赞的津贴买了一架海鸥相机和几本新闻、摄影方面…  相似文献   

14.
田九跟人到青海,帮人打了一春坯子,苦力是真下了不少,收入却也可观,一点一算,竟挣下五百多元。临回,他跑到百货商店,狠狠心,掏八十多元,买了一条花毛毯。他娘的,老子煎熬小半辈子,还让老婆跟着受委屈,这回也添件值钱货享受享受,叫俺丑丑心里也高兴高兴。丑丑见了毛毯,果然高兴。用手一抓,毛茸茸,厚敦敦。图案也别致、好看,不是看俗了的  相似文献   

15.
据某报载,近日北京的王先生在北京某知名商场的音像制品柜台前,看到标有“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的“高清晰DVD珍藏版《红楼梦》”电视剧影碟。于是,他满怀兴奋地花260元买了一套。买回去的当天晚上,他就开始观看,因为有了台词字幕,夜深人静之际,可以关闭声音观看。可越看越倒胃口,字幕不仅频繁出现让人不明白的乱码,而且还有让人别扭的错别字。  相似文献   

16.
鞋样爱情     
前两天,买了一双鞋。穿上那一刻起, 我就像个恋物癖似的不停向人炫耀。假如 有人竟然胆敢说"不怎么样嘛",我就会仿 佛自己受了污辱一般向他指出这双鞋的出 众之处,直到他承认刚才的话是因为眼拙。 有朋友开玩笑说,我炫耀这双鞋时的神情 就好像在介绍自己的女朋友。 仔细想想,这话也没错。我对这双鞋  相似文献   

17.
质问物业     
业主:打不清的官司,算不明白的账 家住北京紫鑫庄园小区的杨秀峰先生,自己掏钱买了房子,却没有出入小区的自由。杨先生告诉记者,他在紫鑫庄园花一百多万买了房子,想搬张办公桌出门。小区的保安让他到物业部门办理手续。杨先生去办手续时,却被告知:  相似文献   

18.
微博之传播     
《视听界》2014,(3):12-12
@舞美师V(电视策划评论人、娱乐评论人):国外公司都很重视版权,上周六看过北京卫视《最美和声》的人应该知道,创新增加了一个导师用机械手抓麦克风抢人并跟选手一起和声的环节,有点类似"好声音"的转椅抢人,就这么个小小创新环节,听说已经被美国迪斯尼公司买了版权。而反观我们有些制作公司,把国外版权模式稍微修改一下就直接拿来用了。  相似文献   

19.
大约是在清末的某一天,一位到兰州游历的外国人面对黄河水道上五辆一组庞大的水车群,摁下了照相机的快门。他把这幅照片做成了一帧明信片又寄回了他的国家。有意思的是,时隔一个世纪,有个叫王佳楠的中国人,又从国外的街边小摊上把它买了回来,并出版了一部《明信片清末中国》,  相似文献   

20.
1993年1月13日新民晚报刊登一篇“鞭炮闹剧令宝山农民胡某哭笑不得”的新闻,主标题是“不该买的他买了,不该响时它响了”。这则标题的突出特点是立体化。标题中不仅各个分句内部落差很大——本不该买的东西,胡某却买了;本不该响的时候,鞭炮却响了——可见胡某之糊涂,鞭炮之质次。而且,两分句之间又有因果联系,使落差再加一等。 对比(或称对照)作为修辞手法之一,不仅是锤炼句子的好方法,也是使标题立体化的好办法。 对比就是将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叙述或说明,借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鲜明性和战斗性。鲁迅先生曾说:“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