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博士生专业社会化模型,以89所中国高校的982名在读学术型博士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不同的读博动机对博士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原发性动机显著正向预测博士生专业认同,功利性动机显著负向预测博士生专业认同;博士生身份认同在两种读博动机与博士生专业认同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导师支持调节了原发性动机对博士生专业认同和博士生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功利性动机对博士生身份认同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博士生招生环节需要重视对博士生不同读博动机的考察,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引导博士生完成身份认同,完善博士生培养环境,建立支持性导学关系,以提升博士生专业认同水平,促进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术热情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根据魏斯曼的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理论模型,认为博士生学术热情的变化是个体、导师和组织三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基于《Nature》杂志2019年针对全球6812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从读博动机、师生关系和院系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博士生学术热情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读博动机对学术热情具有显著影响,秉持学术动机的博士生更容易维持或提升学术热情;第二,不同师生关系下的博士生学术热情具有显著差异,师生关系愈和谐愈能维持或提升博士生的学术热情;第三,院系培养质量越高,愈容易提升博士生学术热情;第四,博士生学术热情变化的影响因素,按程度排序为:师生关系>读博动机>院系培养.因此,要突出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角色.加强招生选拔中对博士生入学动机的考量,提升培养单位的整体学术氛围,将成为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89位在读博士生的深度访谈资料,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究了影响博士生退学意向的深层次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提炼出读博期望落差、导师道德品质、导师科研指导、自我认知、科研课题、重要环境、重要关系和退学意向8个主范畴以及各因素之间的9个典型关系结构,并构建了博士生退学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表明,读博期望落差作为前置驱动要素,决定了博士生退学意向;自我认知、科研课题、重要环境、重要关系四因素构成读博内外情境,既直接影响退学意向,也调节读博期望落差与退学意向之间的关系强度;导师道德品质与导师科研指导共同反映的导师因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不仅直接影响退学意向,还通过读博内外情境间接影响退学意向,也调节读博期望落差与退学意向之间的关系强度。建议从健全博士生培养制度、实施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制度、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支持、构建博士生心理健康发展支持系统四方面完善博士生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4.
“读博”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求学目标。教育部等部委在相关政策文件中对博士生招生条件提出了原则要求,它们是博士生招生的基本依据,具有约束性,高校各招生环节必须遵循。考生和导师不同,对于读博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多数考生对于读博的认知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意识、目的外在化和自我原谅倾向。导师的要求不仅与学科和专业有较强的关联性,而且与导师个人的学术专长和主要学术性向关系密切。在博士生招生中,必须审慎处理博士生招生资格条件问题,有效化解因读博资格所引发的公平与水平、规范与自由、规模与质量、权利与情怀以及个人与集体等五对矛盾冲突,以达到维护博士生招生政策精神严肃性、保证博士生招生工作正常秩序、形成优良的博士生招生文化和选拔优秀博士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状况,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全国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进行了学习状况的调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博士生积极肯定读博意义,其学习动机是明确的和正确的,学习是勤奋的有信心的,与此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但他们觉得读博很有收获;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引起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2016)》子报告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对不同招考方式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读博期间硕–博连读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显著高于本科直博生和公开招考生,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博士生一、二年级,到博士生三、四年级这种差异逐渐消失。具体到各个学科,人文社科的本科直博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优于硕–博连读生和公开招考生,工学类的硕–博连读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强于本科直博生和公开招考生,但这种优势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至消失;理学类三种招考方式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博士是我们学位教育的终点站,现在读博已经被许多人看成一种人生价值和生命理念的追求。我们是不是真的要选择读博士呢?对此,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也许,听一听在读博士生的心声,对我们的选择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博士生和专业型博士生在科研产出及影响因素上的不同。研究发现,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和专业型博士生教育在学生群体特征和院校培养过程上存在明显不同,两者在学生录取形式和学生课题参与数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学术型博士生在总体科研产出和国际论文产出上均显著高于专业型博士生。在控制院校、学生群体特征及培养过程等条件下,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对总体科研产出有正向显著影响,对国际论文产出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读博动机与期望对学术型博士生的总体科研产出与国际论文产出具有更大的解释力;培养过程中的课题参与对两类博士生总体科研产出和国际论文产出均作用明显。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和专业型博士生教育要根据各自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升博士生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级学科选优评估及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级学科选优评估及其分析赵瑜王战军周学军近10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在规模上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95年,博士生的招生规模达到了11056人。但是,调查表明,博士生培养普遍存在着博士不“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培养质量。为了解决上...  相似文献   

10.
高峰 《生活教育》2012,(9):25-25
近期,国内一些高校清理超期未毕业博士生,引来众人关注。特别是西南交大有两名1990年入校读博21年尚未毕业的学生,该校还有几十位读了15年、上百位读了10年未毕业的博士生,甚至有一人已六十有三。这些超期泛滥现象让人费解,甚至有点可笑。此前,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都曾对超期博士下过最后通牒。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中国的博士生以3年学习期完成后再延长两年为计算节点,怎么就能一下超出三四倍的时间呢?  相似文献   

11.
借鉴心理学中的激情二元模型,利用38所研究生院高校1729名学术型博士生的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学术型博士生学术激情的总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博士生普遍存在学术激情不高的现象;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其和谐学术激情显著高于强迫学术激情;院校类型以及学科专业对博士生的学术激情有一定的影响;性别因素、婚育状态、年级、读博方式对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均无显著影响;导师指导对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均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高校学术型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博士生入学考试在即,本刊组织了一组与考博相关的文章。读博是很多人的梦想,不管是为了在学术之路上走得更远,还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平台,或者是为了留住那份学生的情怀,考博读博的人们都付出了只有自知的艰辛。考与不考的纠结,现实与梦想的矛盾,备考路上的汗水,组成了考博的酸甜苦辣组曲。但是过来人有一个共识:信念,心态,这是考博的精髓,不管成功还是失败。  相似文献   

13.
<正>很多人把中职教育看成是"差生"教育,把中职学生看作是"差生"。譬如,广东现代社会调查与评价研究院曾经联合腾讯教育,对全国9668名公众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发现,84.6%的人认为只有差生才读职校。不仅社会这样认为,职业学校内部一些教师也持这种观点。接受调查的河南郑州一位职校老师就明确表示:"我是职业学校的老师,职业学校确实是差生的集中营。"(羊城晚报,2014-12-29)把中职生看作是"差生"已不是个别和偶然现象。2016年9月,《中国教育报》发表一位中职  相似文献   

14.
德国工科大学的博士生培养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了改革,并形成了若干显著特征:强调既"专"又"博"的培养目标;纯粹科学与应用科学并重;加强跨学科研究应对全球化挑战。我国工科院校应该借鉴德国工科大学的博士生教育特色,树立起"登高见博"的博士生培养理念,在坚持特色中实现纯粹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结合,并加强跨学科研究,从而达到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刘秀英 《成才之路》2010,(27):91-91
华中科大教科院教授周光礼新书《中国博±质量调查》在武汉面世。该书通过调查披露了我国当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调查表明,46%的博士生导师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不包括硕士),最多的高达47名。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一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长江日报》8月25日)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7730人参与,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的研究生共4865人。调查显示,其中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35.6%的人表示后悔,另有39.2%和25.6%的人分别表示在读研过程中感到迷茫和空虚。这样的调查结果引起大家对"读研无用论"的再次关注。读研到底有无用处?倘若有用处,为何有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研究生不值?倘若无用处,那么我们这些在读的研究生又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7.
博士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博士生教育中,导师指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探讨导师指导与博士生自主性在其专业素养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全国24所高校的《高校博士生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48%的博士生认为导师对自己的指导关系为"权威指导型",52%的博士生认为属于"伙伴合作型";(2)不同指导关系下,导师的指导行为存在显著差异;(3)导师的支持指导、博士生的自主性对博士生专业素养具有促进作用,而控制指导具有抑制作用。交互作用显示,在支持指导下,博士生的自主性更能够促进其专业素养的发展;(4)在权威指导关系下,博士生学术热情消退的比例更高,这与导师指导不利有关;(5)伙伴合作型的博士生对导师关注品行引导、关注健康方面具有较高的期待,而权威指导型的博士生对层级关系平等和不要沦为廉价劳动力具有更强烈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毕业博士调查是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新工具,通过获取博士毕业生相关信息(职业路径、职业发展现状、博士生教育经历及回溯评价),来辅助于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运用知识生命周期理论、社会化理论、匹配理论,将毕业博士调查和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紧密联系起来,认为运用毕业博士调查开展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是必要、可操作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吴易林  张强 《江苏高教》2023,(6):117-124
按期毕业的博士生是研究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的另一视角。文章对13位按期毕业的博士生求学历程的分析发现,他们“刚读博时”“在读博中”及“临近结期”共上演了六类生活事件,发生了两次转换。其中,培养型事件与资源型事件的贯穿式发生促成了博士生“向内归因”,以应对首次转换面临的科研挑战。基于认可型事件、实践型事件、交流型事件与休闲型事件所达成的“向外借力”,是博士生在第二次转换时应对困境的主要方法:前两者使他们更能客观看待何为深耕科研,后两者则帮助他们避免落入或走出自我怀疑的能力陷阱。研究认为,破解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的可能发力点为:细化培养过程的各环节,探索构建导学双向反馈机制;注重培养过程评价,把握学术与生活相对独立的尺度。  相似文献   

20.
统计分析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术型博士生的毕业、学位授予及论著发表数据,从知识产出的结果评价基础医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结果显示五年制和八年制直博生发表的论著水平更高、博士生质量更好。认为基础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应以直博生培养模式为主,放宽转硕时限,允许八年制直博生转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