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5):I0006-I0007
日前,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简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正式公开宣布,该院已经成功制备出国内首片15英寸的单层石墨烯。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单原子层平面薄膜,可以作为制备新型触摸屏的核心部分——透明电极的材料。据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副主任史浩飞介绍,石墨烯只有0.34纳米厚。  相似文献   

2.
殷勤伟,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获得者。身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国家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利用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3):318-319
正推荐单位: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完成单位: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主要合作单位:山东联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康宇化工有限公司凯凌化工(张家港)有限公司延长石油集团榆林煤化公司江苏索普集团公司成果简介本项目聚焦国家和行业关键技术需求,针对我国重要精细化工中间体(乙撑胺系列产品和聚酯新材料单体)绿色清洁生产技术的空白,重大化工原料乙醇和异丙醇的质量和技术升级以及合成气(CO和H2的混合气)高值转  相似文献   

4.
张中华 《学会》2023,(1):53-56
<正>【服务团简介】“科创中国”成都绿色低碳产业科技服务团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牵头,成都市环境科学学会、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4家单位参与组成。服务团组建包含3位两院院士及海外院士、60多位生态环境领域高级专家在内的专家团队,聚焦地方环境治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等重点产业,  相似文献   

5.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丝路")是关乎我国对外开放长远大计和造福沿线人民福祉的重大战略部署,保障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是基本前提。"丝路"沿线地区广阔的地域范围、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保障面临众多的技术挑战,亟需科技创新支撑解决现实难题。建议实施"中科院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科技支撑计划",围绕互联互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经济与生态安全、跨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3大科技需求,率先启动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加强"丝路"科研平台建设和国际合作研究,积极开展"丝路"重大工程与安全科技咨询,建成"丝路"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  相似文献   

6.
钢铁行业绿色制造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色制造是钢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善的绿色制造评价体系是绿色制造实施的有力保障。阐述了钢铁行业绿色制造的必要性,建立了钢铁行业绿色制造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系统,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18个大中型钢铁企业进行了绿色度评价,提出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丝路”)是关乎我国对外开放长远大计和 造福沿线人民福祉的重大战略部署,保障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是基本前 提。“丝路”沿线地区广阔的地域范围 、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 保障面临众多的技术挑战, 亟需科技创新支撑解决现实难题。 建议实施“中科院 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科技支撑计划 ”, 围绕互联互通重大基础设 施建设、绿色经济与生态安全、跨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 3 大科技需求, 率先启动一批科技示范项目 , 加强“丝路”科研平台建设和国际合作研究, 积极开 展“丝路”重大工程与安全科技咨询,建成“丝路”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末,中科院的一批生物学家及时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等信息介绍到国内,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回顾了中科院生物多样性研究20年的主要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点研究方向建议,同时提出应加强支撑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9.
绿色制造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飞  张华 《中国科学基金》1999,13(6):324-327
绿色制造是一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制造科学问题,也是现 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在介绍绿色制造的国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绿色制 造的内涵,从绿色制造的总体技术、专题技术和支撑技术等三个方面建立了绿色制造的研究 内容体系,论述了绿色制造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绿色制造技术是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绿色化学"、信息技术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在制造过程中极少或没有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生态型的制造技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将是全球化的。绿色制造模式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制造模式,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正"神经疾病靶点"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十二五"期间"一六十"规划重大突破方向之一,以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所为核心组织实施。五年间,围绕目标、凝聚团队、优化配置、健全机制,积极承担科技部"973"计划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人类智力的神经基础"、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脑功能联结图谱"等重大科技任务,在新型基因编辑  相似文献   

12.
供应商参与绿色产品创新对制造业的绿色发展转型意义重大。本文从资源动员视角,揭示制造企业通过优先获取供应商的绿色创新资源来提升供应商参与绿色产品创新效能的权力组合策略。针对中国制造业229个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制造商权力能够通过供应商绿色创新资源的优先获取,对供应商参与绿色产品创新效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了优先获取供应商的绿色创新资源,制造企业应以奖赏权为主,惩罚权作为补充并控制其强度;如果供应商不依赖制造企业,无须同时使用奖赏权和惩罚权;当制造企业掌握非媒介权力时,应尽量加大奖赏权的强度,若非媒介权力以认同权为主,还应尽可能减少惩罚权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市场化推进的背景下,全国生物产业产销市场"青海制造"越来越抢眼夺目,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日渐让生物产业由远及近、由小及大体现在青海绿色发展中。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面向未来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规划,青海将生物产业发展列入"十三五"加快推进的"十大特色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11月,有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生命科学中的女性"论坛(Women in Life Science)在京举行。论坛由共同主席加州理工学院生物与生物工程系教授Alice Huang和组委会副主席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曹晓风主持,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王志珍在大会致辞,协会常务副会长、中  相似文献   

15.
在工业化持续深入推进的当今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工产品,为了响应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化工行业向绿色化工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本文主要以智能技术绿色化工为中心,先对智能技术和绿色化工的定义做了简要阐述,然后着重讲述了智能技术在绿色化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界定工业绿色制造的内涵,构建区域工业绿色制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绿色生产、绿色排放、绿色科技和绿色质效4个方面。使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对30个地区工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影响工业绿色制造水平的重要因素是绿色产品、SO2、绿色制造发明专利、煤耗和绿色制造科技奖。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绿色制造水平整体一般,"很高"的地区只有北京和广东;"较高"的地区只有山东和上海;安徽等4个地区为"一般";其余22个地区为"较低"和"很低";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和西部。最后提出增强区域工业绿色制造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科学院院刊》是中科院主办的科技综合类刊物,其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该刊重点刊登两院院士和科学家就我国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的战略思考,对重要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评述。介绍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实施进展,介绍中科院科研进展和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科学院院刊》是中科院主办的科技综合类刊物,其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和新媒体"该看重点刊登两院院士和科学家就我国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的战略思考,对重要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评述。介绍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实施进展,介绍中科院科研进展和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金玉研究员等人经科学研究证实 ,2 .5亿年前发生的地球生物大绝灭 ,不是以往认识的逐渐消亡或分期绝灭 ,而是一次突然爆发的灾难性事件。地球自 6亿年前出现动物以来 ,曾发生 6次重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 2 .5亿年前古生代与中生代之交的生物大绝灭 ,约有一半的海洋生物种类、三分之一的陆生生物种类在这次大绝灭中消亡。近几年 ,金玉等科研人员应用现代科技手段 ,对古生代与中生代分界的国际标准地层——浙江省长兴县煤山地层中 333个生物化石种每次出现的位置进行测算、分析和检验 ,…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11月27日,中科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悟空"取得首批重大科学成果。中科院院长、党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