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虑,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对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手稿、创作理论、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对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源和遗产进行收集和珍藏,这对于今后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对文化和文学资源的积累,以及从多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上少数民族文学的地位成逐年下降趋势,少数民族文学的不受重视已然成为事实。少数民族文学抢救迫在眉睫,本文主要论述传统文学历史观、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缺失的表现、如何构建和稳固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地位,结合少数民族自身特点建设科学的“多民族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3.
记者: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三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仅我国的经济社会有很大发展,而且文学艺术包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也有很大发展。少数民族作家们说:“这一时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春天。”据了解,这一时期你在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工作过,现在又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主任,能否谈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情况。  相似文献   

4.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取得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诗人、编导等,但将其放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过程来看,还处在边缘化地位。只有加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敢于正视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不足,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边缘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半个世纪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和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大潮涌起,波澜壮阔,成就斐然。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了自己的作家。他们中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数在整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总数中占11.1%,远高于少数民族总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已基本形成繁荣发展的格局和趋势。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们,以状写各民族社会现实的和历史的生活内容作为作品民族化的首选手段。在他们笔下,一个个被民族文化所浸染的人间事物、生活场景、民风民俗,以及特定的历史进…  相似文献   

6.
以年代作为文学史划界的分期,严重地忽略了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殊性。虽然沈从文、老舍等少数民族作家的写作在某种层面上确实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具有某种不谋而合的倾向,但是,这并不抹除少数民族文学与主流文化之间的裂缝。沈从文、老舍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不仅突出了两者之间文艺观念上的不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也划分了少数民族文学的阈限。这并不是说少数民族文学就不能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某种合谋,从而为短期的目标共同努力,少数民族文学之所以为少数民族文学,显然是在与主流文学的互动关系中显现出来的。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放弃了民族意识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文学还是少数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7.
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走过了萌芽诞生、蛰伏沉寂、发展壮大、繁荣兴盛等阶段。当我们尝试着对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作一个大致的阶段划分时,"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这些关键词成为参考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可以看作是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萌芽诞生阶段,陈英雄、曾月娥等作家借助汉语这一语言工具作为载体,为少数民族开启了书面文学这一有力的自我"发声"时代。进入1980年代,以拓拔斯塔玛匹玛、莫那能、瓦历斯诺干、孙大川等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相继发表大量作品,从此迎来了文学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1990年代中后期,重返部落,回归传统,文化寻根成为一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郑重选择,代表作家有夏曼.蓝波安、亚荣隆.撒可努等。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队伍又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山海文化》杂志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书写空间,更日益成为新生代作家一个重要的创作阵地。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学不仅从古到今始终客观存在,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和占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不可缺少的更不能忽视的一枝奇葩,中国的文学是以汉族文学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学。正确估计和认识少数民族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正确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学教育应该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双向互动中来完成的,但目前的文学传播与教育却是单向流动的,由占主流地位的汉民族文学向各少数民族流动,由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流动。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史课程,少数民族要一如继往地熟读汉民族经典,汉民族也应该全面系统地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学,汲取双方文学作品中所承载和蕴涵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从民族身份的认同升华到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往往不很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学的书写。主要原因是:人们没有一致的认同感,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归属问题尚没有明确的定论;少数民族文学一直处于劣势,人们已经习惯了对其书写之轻的状态;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学还存在或多或少的歧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近年发展相当迅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作家和艺术家,因而每一个民族也就拥有自己的文学。这其中也就有广西的仫佬族文学。近年来,广西仫佬族涌现了一批文学作家和艺术家,涌现了一批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而且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必须确立和构建科学的“多民族文学史观”,充分尊重和肯定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的实际性存在。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长期互动、共同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史的融合途径都参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史和主流文学史相互融通的路径,并且在价值层面对少数民族文学史构建合理性进行评判,对最终通达多元汇通的多民族文学史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多民族的文学花园里,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用执着的创作构建着本民族文化,肩负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精神守护者。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是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老舍和少数民族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贫民的出身对老舍日后的生活、文学创作的倾向和整个人生观都有决定的作用。他早、中期的作品中,许多主人公是“隐蔽的”旗人,被文学史研究者称之为“隐式满族文学”。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他首次全面反映满族人在清末时的全景式生活的作品,堪称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硕果。他在作协分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期间所做的两次重要报告成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其基本精神和组织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论清朝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朝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是在后金政权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是清朝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政府突破了“华夷之变”的局限,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采取倾斜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中积极倡导教育,程度不同地改变了少数民族轻视教育的观念。通过广设学堂,推进普及的方式,有效地缩小了中国各民族之间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少数民族及其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少数民族地区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开创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教育的先河,对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其政策在实施中尚存在不足,但其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纪新与戈朝金合著的<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一部很有分量的著述,它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定位、少数民族作家与文学的身份界定、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双语创作、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与多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深入探讨.以当下视野重新审视并延展其理论思考,对于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构的持续性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学,是相对于汉民族文学而言的。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兴盛,都必定有其民族历史文明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说,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到走向成熟和繁荣,都无一不是民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方面。民族文学,又只能蕴含于民族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多民族性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点的命题,近年来曾进行过比较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应该说,在理论上这已不成问题了。但是,因为还没有来得及搜集、整理和出版丰富的民族文学作品资料以资证明,因此,在实际的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中,还留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疑问。以少数民族的现代文学为例,我们发现,在已出版的大量现代文学史著作中,除高等教育学院协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设有“现代少数民族短篇小说”和“现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两个专节外,其他所有的都没有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立地位。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这种状况都归结为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歧视,这更多地是历史的认识上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9.
《河西学院学报》2015,(4):25-28
少数民族文学表达的审美维度是民族诗性、民族品性及族群记忆。本文对裕固族诗人赵光龙的诗歌进行了探析,指出少数民族诗歌的民族性表达及其转型,民族诗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古典表达方式,民族性和现代性融合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学步入世界文学的版图。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是建国后国内第一份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的英文杂志。分析该杂志有关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翻译情况,研究该英文杂志译介少数民族相关题材作品主要是受审美艺术、对外宣传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繁荣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构建和谐国家理想形象以向外宣传新中国形象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