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西太平洋是我国实施由浅海向深海发展战略的必经之地。从国家需求的角度来看,西太平洋海底资源丰富、海洋环境复杂,是维护国家权益的焦点、保障国防安全的屏障;从科学前沿的角度来看,西太平洋发育有独特的沟弧盆构造体系和弧后盆地热液系统,存有海底板块运动的遗迹和众多海山生态系统,更是"大洋传送带"冷暖水系的转换区。科学有序地进入西太平洋深海研究领域,通过10年左右的探索与研究,实现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开展海洋环境、海洋生物资源、海底地质和资源勘探研究是我国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我国海洋综合考察能力应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地位相适应,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能力建设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我国现有科考船数量少、船舶老旧、功能落后、作业效率低、配套不完善,难以满足当前日益发展的多学科综合考察,特别是深远海综合考察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对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设项目给与了高度重视,促成了我国新一代深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的立项。该船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综合探测研究的特点,装备精良、功能齐全,具备强大的深海大洋立体探测与同步作业的能力;衔接各种通讯工具,具备全球范围内信息处理与交换的能力;具备科学的综合布局和良好的适航性,以满足海洋考察的作业需求和提高探测精度。“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承建。  相似文献   

3.
深海是当今国际科学探索的前沿,是世界各国对地球内层空间竞争的热点。而开发利用海洋离不开深海运载装备,拥有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和具备作业能力,是一个国家深海技术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为推动我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我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高科技装备,同时为我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2002年,科技部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863计划重大专项,正式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其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以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代表着深海高科技领域的最前沿。在刚刚落幕不久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震撼亮相"十一五"科技成就展。上期杂志中我们领略过"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速度后,这一次我们又把目光聚焦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来到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直面项目具体主管——李向阳高工,探求我国深海圆梦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海洋是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海洋观测探测技术是认识海洋的基本手段,是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的重要基础。文章回顾了全球和我国海洋观测探测计划和观测网络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构建的实践,并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展望。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问题“双引擎”;强化科技攻关,瞄准最紧急、最紧迫的关键问题持续发力;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我国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初步建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重点任务之一。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系统深刻影响着暖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东亚季风的发展,对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随着2015年15套深海潜标及数据的成功回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的初步建成,我国科学家获得了热带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一年涵盖海洋上层和中深层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观测数据,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这一地区获取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定点连续数据,填补了国际上对该海域中深层环流大规模同步观测的空白,为我国大洋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该网络将会为我国大洋环流及其对我国气候效应的研究探索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撑,将提高我国气候和海洋环境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6.
刘恕 《发明与创新》2006,(11):17-17
“大洋一号左右手”:深海采矿的新武器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电视抓斗和深海浅钻获得教育部提名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两个设备一个像“抓手”,能将海底6000米图像上传,并能抓住海底物质传递至海面;一个则能将海底岩层钻透,让科学家探个究竟。科学家将它们誉为“大洋一号”的“左右手”。近十年来,发达国家围绕国际海底资源的跑马圈地活动愈演愈烈,但由于受到技术和装备的制约,我国一直缺乏对海底热液活动区资源、环境方面的调查积累,所采用的调查设备大多采用国外产品,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禁运,使我国海洋资…  相似文献   

7.
海洋渔业3.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松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2):1332-1338
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发展战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等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大家热议海洋粮仓、远洋渔业、海洋牧场、离岸养殖、冷水团养鱼、养殖工船、透明海洋、智慧海洋、从浅海走向深海、从近海走向大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和计划的大环境下,从全球海洋角度,将海洋作为一个整体,从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能流和物流的层面探讨海洋渔业资源发展历程和发展出路,提出"海洋渔业3.0"发展计划,旨在探讨建立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认知、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水下观测和探测装备是海洋进入、海洋探测的必备设施,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着技术保障,是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抓手。然而,受限于当前能源供给水平,水下装备存在作业能力单一、单次续航时间短等问题,不能满足复杂工况下长期运行的需求。随着世界各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疆防卫日趋白热化,“透明海洋”工程和海底工厂建设迫切需要建造智能化水下装备集群,亟须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可靠、长寿命的能源动力支撑。因此,我们要创新水下能源供给模式,构建“发、储、输、用”多能互补的强大的水下能源基站,攻克水下能源供给技术瓶颈,为智能化、集群化水下装备提供充足的能源动力,以更好地助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孙松  孙晓霞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2):1285-1292
文章通过对海洋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海洋科学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我国在近海、深海、大洋、海洋装备领域的研究重点。建议在未来海洋战略中加强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海洋综合感知体系建设,实现海洋信息的有效传递、处理和应用。提出从海洋系统角度开展海洋研究的理念,加强海洋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协同发展,使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以及对海洋系统的综合管控。  相似文献   

10.
深海作为天然基因资源库,蕴藏着巨大的应用开发潜力.在中国大洋专项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十一五"(2007年至2010年)、"十二五"项目(2012年至2015年)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深海微生物多样性与基因资源调查关键技术的合作研究"(2010年至2013年)的支持下,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联合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相关研究领域优势力量,开展了深海遗传资源调查与应用潜力评价,自主研发了一批深海微生物研究设备,开展了22个大尺度深海微生物多样性调查并获取了新物种资源,建立了国际水平的海洋菌种资源库,系统开展了微生物资源功能评价并在医药、环保、工业、农业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大量深海微生物资源与知识产权的获取为我国公海权益维护和深海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科学生活》2011,(10):50-51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探测器——“蛟龙”号连续突破下潜记录,并带回一些具有科研甚至药用价值的海底矿石,让世人将目光转向浩瀚的大洋和绚丽的海底世界。这其中包括一些生物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们试图从海洋微生物中为人类寻找治病的良药,让海洋成为我们人类未来的大药房。  相似文献   

12.
正海洋专项重点开展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黑潮变异对中国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探索与研究、基于海洋研究目标需求的海洋设备研发。自海洋专项实施以来,构建了从中国近海至西太平洋包括潜标、浮标、船基和水下滑翔机的海洋立体综合观测网,确立了我国主导和领跑国际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的地位,为我国大洋观测网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开展深远海考察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其海洋环境立体探测范围涵盖全球 99.2% 的海域, 船舶建造工艺水平和科学考察能力位居海洋强国新建和在建考察船前列。“科学”号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 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建造, 于 2012 年建成, 母港青岛, 由中科院海洋所以 “专业运行、开放共享”的模式运行。  相似文献   

14.
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潜器命名为“潜龙一号”)是“国际海域资源研究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大洋协会为有效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委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的。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实用型6000米AUV深海装备,以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要目的,可进行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海底流场、海洋环境参数等精细调查,为海洋科学研究及资源勘探开发提供必要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5.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研制及良好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载人深潜的装备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蕴含的丰富资源是支持人类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面向深海的资源开发需要更加专业化的科考装备。为此,文章在回顾世界各国载人潜水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工作性能和关键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当前我国载人潜水器的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核心技术,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加快建设世界海洋科技强国提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6.
深海作为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国家战略和疆域拓展,一直是海洋强国争夺的战略重点。深海极端环境塑造了特殊的生命过程,资源潜力巨大,对其探测与研究是国际地球科学前沿。对水深1 000 m以下的海山、热液、冷泉等海洋极端环境与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生命进行综合探测,涉及到深海地质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和特殊生态系统,涉及到深海极端环境特殊装备的研发以及深海探测与研究综合平台建设,涉及到考察船、深潜器、特殊装备、方法体系的建立和技术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文章总结了国际上深海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研究进展,在分析我国深海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深海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南大西洋波涛汹涌,而在几千米之下的海底,静静高耸着雄伟的大洋中脊。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中国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阳红01”船,正在探寻着它的奥秘。为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这艘环球科考船都带了哪些“神器”?给海底做CT“向阳红01”船载有调查设备共64套,分为水体探测系统、大气探测系统、遥感信息  相似文献   

18.
海斗深渊(Hadal trenches),简称深渊,专指海洋中深度大于6 000 m的海沟区域。全球共有37条深海沟,其中9条最深的海沟(例如马里亚纳海沟)分布在西太平洋。深渊环境以压力大、温度低、无光黑暗、构造活跃、地震密集、生命奇特为特点,代表了地球上非常独特的海洋极端环境。深渊里孕育了地球上最神秘的生态系统,有着特有的洋流运动,与上层海洋与海底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深渊与浅海(<200 m)、半深海(200-3 000 m)和深海(3 000-6 000 m)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海洋体系,是驱动地球系统演化的关键一环。尽管它们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和迷人的魅力,但却又是迄今人类知之极少且难以企及的海底区域。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在近海,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环境的恶化也对资源的开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发展更是如此。在近海很多区域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海洋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导致海洋环境恶化、海洋灾害频发,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重挑战,前景堪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远离岸边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技术的研发,到深海大洋寻求更多的资源,同时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海洋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时并举,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资源开发模式,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解决相关的科技支撑问题,实现综合管控海洋的目标 。  相似文献   

20.
从水下机器人到深海潜水器,尽管伴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863计划海洋领域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院士日前指出,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赶不上月球,甚至还不如火星。世纪大海啸警告我们,从海底的地震源区到热液活动区,都亟须进行长期连续的观测。深海基础研究是21世纪国际海洋竞争的重要部分。汪品先院士在近日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2004科技中国》中指出,20世纪地球观测最大的技术进步在于遥测遥感对地观测系统的建立,但其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和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而隔了平均3800米厚的水层,大洋海底难以成为遥感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