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以前,姚文元连篇累牍,发表了一系列所谓“研究”鲁迅文章,并且出版了《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以下简称《巨人》)这本书。在这些文章和书中,姚文元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鲁迅的光辉论述,鼓吹瞿秋白的资产阶级观点,颠倒两条路线斗争历史,美化周扬一伙,肆意诬蔑和攻击鲁迅,歪曲和篡改鲁迅著作,充分暴露了反对鲁迅的右派面目。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却摇身一变,以纪念鲁迅为名,把自己打扮成保卫鲁迅的“左派”,研究鲁迅的“权威”,妄图欺世盗名,捞取篡党夺权的政治资本。现在,我们必须撕掉姚文元的假面,还其反对鲁迅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是反动文痞姚文元在五十年代炮制的一部黑书。在这本书中,姚文元以捍卫鲁迅传统的“卫士”自居,批判别人说:“他们伪装鲁迅的拥护者,口口声声鲁迅如何伟大,但事实上却险恶地歪曲鲁迅思想和创作,用作他们反党反马克思主义的武器。”这些话,恰恰是姚文元的自我写照。他自己正是采取反革命两面派手法险恶地歪  相似文献   

3.
“四人帮”的吹鼓手姚文元,是一个混进我们党内一贯反对革命和破坏革命的阶级异已分子。长期以来,这个以“文坛霸主”自居的反革命文痞,舞文弄墨,飞扬跋扈,用资产阶级政客式的反革命两面派手法,恶狠狠地向革命发射着一支支毒箭。十八年前,他写的《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一书,(以下简称《巨人》)借研究鲁迅为名,极其险恶地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疯狂地歪曲和诋毁鲁迅的光辉思想和光辉形象,无耻地美化和歌颂机会主义路线。从这本毒汁四溅的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姚文元极端仇视和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险恶用心和狰狞嘴脸。对这支射向鲁迅的毒箭,必须坚决拔除,对它散布的毒素,必须彻底清算。  相似文献   

4.
鲁迅早期的世界观,一直遭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歪曲。胡风反革命集团曾经谬托知已,说鲁迅“自始”就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行,①这是一种形“左”实右的、否认鲁迅经历过世界观改造的谬论,这种反动谬论遭到了大家的批判。但是,鲁迅的世界观,也曾遭到来自另一方面的歪曲,他们说鲁迅早期的社会观是唯心主义的。反动文痞姚文元拾人唾余,进一步夸大鲁迅“早期思想上唯心主义缺点”,甚至污蔑鲁迅为反动的尼采主义者。②石一歌亦步亦趋地胡说什么,鲁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唯  相似文献   

5.
胡风的文艺思想比较复杂,来源也比较多。他既受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也受过资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影响。在资产阶级文艺理论家中,对胡风影响最大的要数厨川白村。胡风曾说,早年有两本“没头没脑”将他淹没了的大书,其中之一就是《苦闷的象征》。厨川的创作理论,曾帮助他“清除了(抵制了)拉普的庸俗社会学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中,除经典作家的著作外,普列汉诺夫等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对他影响也较大。但我以为对胡风文艺思想起决定性影响的,莫过于鲁迅和冯雪峰。胡风说:“由于鲁迅的实践,我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凭着实感的。”胡风正是通过鲁迅的实践而接近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的。冯雪峰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和胡风一起秉承着鲁迅的遗产。但由于冯雪峰一度处于领导的岗位,并和胡风有着亲密的友谊,他的文艺观点对胡风的影响也很深。故欲研究胡风文艺思想的来源,首先要剖析这两个人对胡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可以说鲁迅和托尔斯泰都是农民的代言人,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曾经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他“真实、热烈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鲁迅和托翁的小说中都充满了对底层社会人民的同情和爱。本文将对《祥林嫂》和《穷人》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杰符什金·瓦尔瓦拉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并在主人公形象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文艺理论上的不同看法,胡风与周扬之间有隔阂。但在“文革”中,面对“四人帮”的高压淫威,胡风绝不肯对周扬落井下石。 1967年,姚文元抛出臭长文章“批判”周扬,关押胡风的监狱方面遵照江青旨意,叫胡风对姚文明确表  相似文献   

8.
胡风不“落井下石”: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1902—1985)和文艺理论家周扬(1908—1989)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结下矛盾,是人们熟知的事实。1936年春,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同年4月,由冯雪峰创意,鲁迅同意,胡风执笔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两个口号”之争使胡风和周扬之间的冲突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建国初期,胡风和周扬又发生了多次冲突。到1955年,胡风因写《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上书中央,被打成“胡风反党集团”首要成员,并作为“敌对分子”而被逮捕入狱。“文革”开始…  相似文献   

9.
胡风是1930年代在与鲁迅的直接联系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左翼文学批评家的.1934-1935年他写出《林语堂论》和《张天翼论》两篇过万字的“作家论”,初显其文学批评的个性特征,这里既有简单、幼稚的一面,也孕育着其文学批评进一步发展的“深刻”.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卡夫卡是具有相似精神特质的文化伟人,本文以鲁迅的散文诗《过客》和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为切入点,对鲁迅和卡夫卡这两位文化巨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强烈的批判精神、无路可走和无家可归的文化困境、以及强烈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中,收录了鲁迅的《呐喊·自序》,关于这篇文章中的几个问题教参上所涉及要么值得商榷的,要么故意回避,但这两个问题对于认识鲁迅这位文化巨人是有益的。现试论之。  相似文献   

12.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是鲁迅在《明天》和《祝福》中塑造的两个寡妇形象,但是对这两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鲁迅一改批判愚弱国民“劣根性”的锋芒,而对她们倾注了“哀其不幸”的同情与怜悯。本试图结合鲁迅的“节烈观”,分析其笔下塑造的寡妇形象,并联系鲁迅本人的身世,探析“寡母抚孤”与鲁迅创作这一题材的心理关系,认为“寡母抚孤”这一中国传统化心理销毁了鲁迅的批判锋芒。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论鲁迅》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当时陕北公学学员汪大漠同志的记录稿,最初发表在1938年3月出版的由胡风主编的《七月》刊物上(参阅《人民日报》1981年8月19日唐天然《〈毛泽东论鲁迅〉发表经过》和《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2日胡风《一点回忆》两文)。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前夕,《人民日报》于1981年9月22日,重新发表了这篇重要讲话,它与原来发表的记录稿略有不同。毛泽东同志当时所以要发表这篇重要演说,其  相似文献   

14.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和对胡风的政治清算有一个渐次升级的过程。其中,在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中,胡乔木起了重要作用。1945年10月,胡乔木随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后逗留重庆,借批《论主观》来清除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1948年香港的《大众文艺丛刊》对胡风发起的公开批评,也得到了胡乔木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头两年,胡乔木多次奉命找胡风谈话,试图解决其思想问题,他还借舒芜发表自我检讨文章的契机,组织过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人民日报》转发了舒芜的自我检讨文章,胡乔木亲自加按语,第一次正式公开提到“以胡风为首的一个文艺上的小集团”,事实上为后面的文艺批判定了基调;1954年之后的对胡风大批判过程中,胡风写给舒芜的私信被披露直接导致了胡风问题升级为“反党反革命”问题。这件事与胡乔木建议写胡风的宗派主义的文章有间接关系。但是,对于把胡风及与胡风问题有牵连的人定性为“胡风反党集团”,胡乔木是不赞成的,并在毛泽东面前替胡风作过申辩。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中 ,讲到三十年代“两个口号”的论争时 ,必然要涉及到徐行这个人。因为他曾就“国防文学”这个口号在 1 93 6年连续写了三篇文章 (《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文学》、《评“国防文学”》、《再评“国防文学”》) ,分别发表在当时《新东方》一卷三期、《礼拜六》第六百二十八期和第六百三十八期。他的文章以极左的面目出现 ,用托派取消主义的观点 ,对“国防文学”论者作了不适当的批评 ,以致恶意攻击。虽然他的意见不代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倡导者 ,与鲁迅、冯雪峰、胡风等人的意见大相径庭 ,但也确是加剧了“两…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有着高度敏感和深切体认,这是鲁迅思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牺牲”主题,塑造了许多牺牲者的形象。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对于牺牲者命运的思考、体认:即牺牲者的被背弃、被包围。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如果说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的话,那么在后两篇中,鲁迅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8.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9.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20.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杰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