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偿新闻的问题,前段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有偿新闻”,不仅严重地影响党的新闻宣传任务的完成,影响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也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地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现在,社会上有的单位,特别是企业,怕记者。看到记者来了,就说是名义上来搞报道,实际上是来拉广告的,要赞助的,要钱的。单位的负责人唯恐避之不及。有的企业开新闻发布会,记者走时拿着红包,拎着大包、小包。有的地方开会发钱发物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与记者开会接受钱物也有关。我们要从群众的批评和反映中警觉起来,猛醒过来。我们要从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廉政建设,从密切党群关系的高度来认识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郭焕香 《中国广播》2007,(11):13-15
当记者十几年,我一个很深的体会是:“做人”在前,“做记者”在后。做人,首先是人品,人品包括正义感、责任心、上进心等。一个人,品格好,人气高;私欲膨胀者,注定不会有好人缘。而一个记者,要建立信息网络,开掘新闻源头,写出精品佳作,更离不开好品格。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当前和今后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加强新闻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的行动指南。对于各级党报而言,学习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相当一部分记者、编辑“群众观点不强、深入群众不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教育他们树立群众观念,走群众路线,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使媒体真正做到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好宣传、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群众观点根底。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回顾20多年来的记者生活,我深切地感到,做一名党报记者,只有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5.
造就一支合格的新闻队伍,是提高报纸宣传质量的最起码要求,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我们老河口日报社在队伍建设方面,立足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抓作风、改文风着手,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鼓励、引导记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火热的生产、生活一线采写新闻稿件,锻炼采编人员,从而使报纸宣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和群众的赞誉.新闻宣传的首要原则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而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通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体现.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较深的群众观点根底.县市报的新闻队伍,应该说是一支很好的队伍,但是,在这支队伍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有的记者作风不扎实,缺乏对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基本了解,生活底气严重不足,因而写出的新闻多是一般化、表面化的东西,很难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读者的兴趣.牢牢打好群众观点根底,要求记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三深入”落到实处.第一,抓认识.江泽民同志指出:“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必修课和基本功.”我们组织记者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结合报社实际,联系各自的工作实践,开展讨论.通过学习讨论,记者们认识到新闻是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6.
在千变万化的现实社会中,新闻信息虽然无处不在,有些新闻还是需要“抢”,需要“挖”,需要记者用敏锐的“新闻眼”去发现,有的更要求记者们用睿智的头脑去分析思考,存真去伪。这就注定了记者要有职业的敏感性、高度的责任心和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如邹韬奋。范长江、穆青等等,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今的中青年新闻工作者也大多继承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品德和作风。然而,在我们这个庞大的新闻队伍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少数记者缺乏一个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包括理论修养、业务知识和实际能力以及品…  相似文献   

7.
“走转改”是新闻战线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新闻报道“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新闻工作是上情下达的桥梁、下情上达的通道,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切切实实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本是个老话题,之所以“旧事重提”,是因为许多媒体工作者对新闻工作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认识不足,或者日渐淡漠,也没有在实践中去自觉地践行.从根本上说,是缺乏对“群众路线是媒体生命线”这一论断的深刻体察.  相似文献   

8.
在基层采访,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单位领导向我们诉苦说,现在个别媒体的记者在基层已经到了令人讨厌的地步,太有损于记者的形象了。有的到单位采访非“一把手”不见,似乎没有“一把手”出面陪同,就体现不出记者的“价值”;有的把新闻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跳板”,不给好处“不动手”;更有甚者,个别记者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动辄就用“曝光”、“见报”等手段来要挟基层,不达目的不罢休。难怪有人把记者列入了“三防”重点对象。   新闻记者有舆论监督的权利,那么谁来监督记者呢 ?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9.
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的第一主角。要增强稿件的可读性,必须强化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学会用群众视角反映时代主题,带着感情“接地气”。自2011年8月初,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以来,《唐山晚报》广大采编人员坚持和发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从思想感情上、从工作作风上真正回到群众中,身入基层,深入...  相似文献   

10.
围绕“思索”这两个字,也许能做一打文章。我这里要谈的记者的“思索”,专指一种作风。思者,思考也,索者,探索、研究也。记者要想经常不断地写出广大读者都喜欢看的作品,就必须养成这种不断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孜孜以求的作风。人们批评记者的“懒”,总要说“腿不勤快”、“怕跑”云云。这样鞭策记者,以养成勤勉作风,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我还以为,记者最忌的“懒”恐怕莫过于怠于“思索”了。比如,同样的题材,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就事论事,淡而无味,有的记者却能见微知著,从中提出具备“宏观”意义的问题;跑同样的行当,有的记者虽然报道也写得不少,但却很少引起波澜,而有的记者却能“连珠炮”似地提出打得  相似文献   

11.
自2011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新闻战线广大记者、编辑奔赴基层一线,以所见、所听、所思、所感记录社会生活,反映群众呼声,回应社会关切,以群众语言、平民视角展现生活变化和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无论是主题宣传、典型报道还是舆论监督,都充分体现出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展现了新闻事业的宗旨、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多年在地方工作的省台记者,多年的基层新闻工作实践使我感到,一名驻地记者的价值观还在于要时刻关心当地群众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来反映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疾苦和心声,要善于发现新闻.它不但是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而且也是驻地记者提高业务水平、多出精品的一条途径。众所周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来自群众,又在过来指寻群众,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新闻宣传如果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住群众最关心的疾苦问题,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是一名党的…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当前和今后加强新闻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的行动指南。对地市报来说,当前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抓什么?狠抓编辑、记者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使媒体真正做到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舆论、搞好服务,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 地市报处在基层,离人民群众较近,记者深入群众似乎不应该成为问题。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事实上有相当一些记者、编辑,群众观点不强、深入群众不够、与群众关系疏远的问题,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度重视并切…  相似文献   

14.
一谈起记者,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记者应具备的“三勤”——口勤、腿勤、手勤。而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优秀记者,光有这“三勤”还不够,还应具备“三心”,即细心、恒心、责任心。细心工作中,我们常会看到这类现象,生活、工作在同样的环境里,有的记者可以写出许多好作品,而有的记者却碌碌无为。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前者的新闻敏感性强。而决定新闻敏感性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记者细心与否。  相似文献   

15.
(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他们同呼吸,心连心,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的劳动,他们的创造,他们的实践,是新闻报道的不竭源泉。深入群众之中,才能明实情,得真知,获素材,使自己笔下有写不完的新闻报道。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当好人民的喉舌,反映群众的呼声、意见,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察民间疾苦,知百姓心声,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名记者”常常多半是“民记者”,是…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17.
有位记者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稿子,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有的群众找到报社,对记者说他写进稿子里的“实事”都是没影的事。记者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者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还是听你的?”不知该记者的这番有力的反诘把那些打上门来的揭疮者镇住没有,但他的提问确实是很有“力度”的——记者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不小的问题。 记者听谁的?这里说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听谁的,这里的“听”也不仅是视觉器官的事,还包括记者的判断和认识。这位记者所问明显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谁说,二是信谁的。  相似文献   

18.
在编辑工作中为什么要做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实际上每个认真工作的编辑都是在做着的。在编辑部里,所谓研究,并不是专门的一种工作。它是整个编辑工作的一部分。不过,有的人做得多一些,有的人做得少些;有的人做得质量高一些,有的人做得质量差一些;有的人采取这种形式来做,有些人采取那种形式来做。我们党报的编辑是党的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一种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工具。这种工具在工作中间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机械的动作,不是简单地把已有的材料堆积起来,而是要不断地创造和增加新的精种财富。这种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小,是同研究工作做得多少成正比的。所谓编辑工作,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呢? 最基本的就是“辑”和“编”。“辑”,就是把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和思想的各种材料收集起来;“编”,就是把从群众中来的各种材料加以选择、组织、加工,把它们提高一步,再通过报纸或其它新闻工具把它们传播到  相似文献   

19.
报道的“机关化”,与编辑记者作风有关。“机关化”的报道,反映出编辑记者作风上的浮躁。 在角色定位上,充当了机关的代言人 机关报的记者一般都有分工的口子,有的记者长期跑某个机关,情况熟悉,人头熟悉,工作起来比较方便,可是有人忘记了自己是报社的记者,考虑问题,选择题目不是从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作为我国报纸业务工作指导方针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付诸实践;新闻摄影在报纸宣传中“独立兵种”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出现了不少上乘之作。然而,纵观报纸上的图片报道,缺乏新意,缺乏力度,平淡肤浅,甚至失实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章。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记者缺乏调查研究的功夫。 新闻摄影是用摄影的形式报道新闻。毫无疑问,摄影记者必须遵循新闻报道一般规律。调查研究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这不仅仅是对文字记者而言的,当然包括摄影记者在内。然而,这个问题往往被摄影记者所忽视。这种状况应该改变。 强调摄影记者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是新闻摄影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第一,调查研究是摄影记者获取报道线索的必要途径。当新闻记者,搞新闻报道,就要经常不断地发现或获取新闻线索。只有这样,新闻记者才不致于“盲人骑瞎马”,在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中,才有可能抓住代表社会经济走向,反映时代精神的报道对象。新闻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有的人总在不断地发现,有拍不完的题材,忙得不亦乐乎,经常拍出平中见奇的力作,而有的人两眼茫然,感到无处下手,或老是拍一些人云亦云的照片?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的功夫,实际情况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