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一个主要由安徽桐城籍作家组成的散文流派逐渐崛起于文坛,它吸收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师法古文的精、气、神,倡导散文的“义法”与“义理”,致力于自身的散文创作,这就是桐城派。桐城派人数之多,其散文创作的声势和影响之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鲜见的,以至于时人发出了“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慨叹。  相似文献   

2.
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作家最多、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从兴起到终结有200余年的历史,以古文创作和古文理论名世,但该派成员也不乏善持诗论者,他们以古文理论入诗学,形成了一个独有的流派——桐城诗派,与桐城文派并驾齐驱。清末安徽绩溪人程秉钊曾有“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之说,对桐城派诗歌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声“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呐喊,给已经走向穷途末路的桐城派古文创作判了死刑。随着新时期近代文学研究的深入,近代文学研究者对桐城派及其散文艺术做出了更为科学中肯的评价。但是,研究界几乎没有专门研究桐城选本,或无视桐城选本的存在,或轻视桐城选本的文化功能及其历史地位。我们认为,在桐城派中确实存在着继承肖统《文选》体制而编选古代散文选本的编辑现象。桐城派自创始人方苞、姚鼐到中兴之主曾国藩以及后学者黎庶昌等人,都以其古文选本对这一流派的发生和  相似文献   

4.
鲁仕骥是阳明学说的身体力行者,是关心国计民生的贤绅循吏。他早年师从朱仕琇,在朱仕琇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散文风格。姚鼐称赞他的散文“冲夷和易而有体”,曾与他讨论散文美学中的“阳刚”、“阴柔”问题。鲁仕骥后来对姚鼐非常崇拜,他对姚鼐的推崇直接导致了他的门生陈用光对桐城古文理论终生不易的宣传和实践。他的创作成就不是很高,散文理论上也有缺点,但他的确促进了桐城古文在江西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与实际成绩卓然,桐城文派是当时清代势力最大的散文流派,且在中国文坛上居于显赫的地位。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桐城派是清代最正宗的散文流派。姚鼐为“三祖”之一,因他与方苞、刘大櫆同为安徽桐城人。“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传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但是姚鼐晚出,故被视为“三祖”中之集大成者。正如王先谦所言:“自桐城方望溪氏以古文专家之学主张后进,海峰承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散文在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桐城古文在由雅言向俗语的转变中,道德法则被逻辑顺序所取代;在逻辑文中,古文逐渐被俗语取代,欧化的古文渐趋通俗化;当白话成为新的主流书写范式时,带有古意的俗语逐渐退出文坛,摹写现象的逻辑文逐渐向营造意境的散文演进.近现代散文中道德法则的衰微、逻辑政论的兴起与艺术意境的呈现,标志着中国古典散文的终结与现代散文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桐城派的始祖方苞是以文鸣世的,但却极少作诗,甚至“绝意不为诗”。其后继者刘大櫆、姚鼐和方东树等,不但继承了桐城古文的衣钵,继续以文鸣世,而且兼善为诗.他们沟通了诗与文的关系,把诗艺移植到古文中来,推进了古文的创作,丰富和发展了古文的艺术经验;同时又把古文的文法通之于诗,使其诗论显示出与前人不同的特色.前者集其大成的是姚鼐;后者总其成并推向极端的是方东树,其代表作是《昭昧詹  相似文献   

9.
<正> 戴名世是清康熙时代一位卓有建树的古文作家。关于这位古文作家与当时古文主潮——“桐城派”之间的关系,解放以来研究界大致有三种意见。有的认为戴名世不属“桐城派”。如贺珏在《戴名世及其思想的初步考察》(《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4、5合刊)中说:“戴名世虽是桐城人,又与方苞同以古文著名,但他与后来的桐城文派理论和风格是不同的。”也有的认为戴名世虽不属“桐城  相似文献   

10.
从“五四”新文学革命开始,散文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一直跃动着劲健的艺术生命,它的作者之众,题材之广,样式之杂,触及时事之锐,舒展胸臆之切,为其它姐妹文学体裁所鲜及。中国历来可称散文大国。从先秦诸子到两汉文章,从唐宋八大家到清代的桐城古文,蔚为大观。但毕竟“俱往矣”,其表现内容的大致不脱离“文以载道”之规范,其表达形式几近于一律的文言之外衣,与现代散文发生了质的断代。清末戊戍前后也曾出现过白话文字,但连资产阶级文人周作人都认为它与新文学的白话散文不同:“第一,现在的白话文是话怎么说便怎么写,那时候是由古文翻白话。”“第二,是态度不同。现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先妣事略》一文被《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重要选本收入,受到后世读者和古文家特别是清代桐城派作家的普遍重视,在相关文学史写作中也常能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引证具体的文献,探究古文家特别是桐城派作家如何评价、接受归有光的《先妣事略》。他们的创作从中汲取营养,于是类似题材的作品形成了一个文章传统,这正是归氏此文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周涛的散文在当代散文界自成一家,其"重建精神家园"、"自由是散文的生命"和"没有大地就没有大文章"等有关散文创作的言论,道出了他对当代散文生态环境、散文家的责任、散文的文体改革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这对当代散文的发展变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也丰富了当代散文理论。  相似文献   

13.
吴子良是南宋后期的文坛名家,是宋代浙东文派“叶适一陈耆卿——吴子良——舒岳祥一戴表元”一脉辞章之学谱系中守先待后的关键人物.其“为文大要有三,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的文论观点,主张“理”“气”“法”的兼备与融通,既是对当时质木无文的道学文体、文过其质的科举文体等文坛浊流的涤荡,更是对古文优秀传统的弘扬.吴氏为文事理、文气、章法兼具,在南宋后期上承叶适、陈耆卿,下启舒岳祥、戴表元,师徒继踵,薪火相传,代表了宋文发展的主流,捍卫了古文传统的清流,在散文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的辞赋作品约有三十余篇,包括骚体赋和散文赋两大类。其中,骚体赋约占三分之二。表现在内容方面,他发扬了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精神,抒写“永贞革新”失败后的自我遭际、思想、感情,表现出一个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坚持的诗人自我。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他在继承的同时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写景、用事、抒情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5.
刘影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22-124
梁实秋以散文饮誉文坛。在雅舍系列散文中,梁实秋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或对故朋旧友的回忆追思,或对故乡旧物人事的怀想,特别是《雅舍谈吃》不仅举玑列珠地叙说了故乡种种美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美食的回忆寄托了梁实秋深深的思乡之情。梁实秋散文中的浓浓乡情是其流落异地思乡而不得归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雅洁"是桐城古文家对散文语言的整体要求,它肇始于方苞,发展于刘大櫆。刘大櫆在其理论著作《论文偶记》中提出文章"十二贵",就散文语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具体的作文准则,并且在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很自觉地体现了"文贵简"、"文贵高"、"文贵华"、"文贵远"等文论观点。该文拟把刘大櫆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探寻散文语言的"雅洁"特征。  相似文献   

17.
范当世诗文理论受捆城派影响较大,且以姚鼐为最.姚鼐的"雅正"说和"阴阳刚柔"说对后世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当世更是在此基础上对他推崇备至.本文着重于这两方面,论述范当世诗文理论对姚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通过文学宗趣、人物交游、人生经历等方面探讨范当世推崇姚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张中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记叙性和哲理性散文。其记叙性散文形态新异、独树一帜,凭独特的题材和个性化的语言享誉文坛。在散文中张中行着力表现文人的意趣和文人独有的价值观;在题材关注和主题表达上与官方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因而作品呈现出明显的“非体制化”和布衣本色。其记人散文以“史家笔法”为主,力图还原人物的历史面貌;同时借助小说的白描手法,成功勾勒人物形象。但其部分作品也存在疏于选材和叙述交待过于细碎、内容芜杂琐屑等毛病。  相似文献   

19.
刘再复是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在不同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按照时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区分明显。以散文文体而言,可分为散文诗、对谈、独语等。本文从宏观上梳理刘再复散文,作分期分类,以鸟瞰的方式,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戴名世的时文观和《南山集》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文和古文是戴名世独特的话语表述形式,是两种精神的象征。戴名世将文运与世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以表达对世运的批判。他又以“以时文为古文”的形式,谋求与现实的妥协。然而这种调和失败的结果是形成潜在的恶性循环,促使他走向与时俗特别是官僚社会的对抗。戴名世的悲剧是封建末世文人的典型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