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胡亚伟 《海外英语》2016,(15):109-110
宗教经典翻译是外来宗教在融入目标文化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功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恰当的《圣经》翻译策略也是基督教在中国成功传播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从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采取的全盘汉化《圣经》翻译策略到明末清初适当顺应目标文化汉译策略,再到近代话语独立与适当顺应目标文化相结合的汉译策略。不同时期《圣经》汉译策略的选择不仅令基督教在融入中国文化过程中吸纳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还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也成为基督教中国本土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作为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经典,《圣经》不仅对西方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基督教正典圣经形成后的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圣经的翻译(汉译)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文圣经出现过很多版本,其中,和合本圣经在所有的圣经翻本中占据了重要并且独特的地位,也是当今中国教堂信徒所使用最广泛的版本,在现代有专家用了很多心血重新把圣经汉译,其中,圣经新译本就是一次很好的工作,本文通过对诗篇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等做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圣经在中国的汉译历史,并就影响最大的《和合本圣经》的成书以及影响进行了综述,对其翻译原则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合本圣经》是国内外华人教会普遍接受的译本,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其中的很多表述已经被广泛采用而固化。《和合本圣经》以口语化为特色而不失典雅,忠实而不失流畅,同时是注重文化翻译的"好的白话文"译本。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文化资本在不同场域传播,与异质文化争夺话语权力,并渗透与之相融合,成为文化资本流通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是从《圣经》的汉译在中国的传播出发,探讨翻译在文化资本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中可见,翻译并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5.
圣经汉译活动是世界范围内圣经翻译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活动,由此产生的各种名称的汉语《圣经》版本乃是中国版本史上不可或缺的资源.本文拟对汉语“圣经”书名的由来和演变做出综述性的探究,以厘清汉语《圣经》版本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6.
归文娟 《考试周刊》2008,(5):172-174
本文论述了<圣经>在中国的翻译情况,讨论了各种译本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最后总结了在<圣经>翻译中出现的翻译理论纷争、存在的不足.并且展望未来的<圣经>汉译.  相似文献   

7.
根植于特定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寓言和箴言等产生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圣经》典故与中华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国内译者在翻译《圣经》典故时经常碰到理解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探讨《圣经》典故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圣经》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8.
佛经汉译与《圣经》英译同是规模宏大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本文讨论了佛经汉译与《圣经》英译对中英语言的影响,其相似性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用语、典故成语以及文学作品方面。  相似文献   

9.
徐若梦 《海外英语》2012,(15):154-155
明朝中后期,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西方神学、科学典籍。这些译著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圣经》的汉译。  相似文献   

10.
明朝中后期,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西方神学、科学典籍.这些译著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圣经》的汉译.  相似文献   

11.
《圣经》英译与汉译是翻译史上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汇集数代翻译家、学者及宗教人士所进行的翻译活动。通过比较英译与汉译的实践过程,不难发现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历史、地理、宗教信仰、语言差异等原因,它们亦体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作为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其传播以其文献《圣经》为基础。伴随着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圣经的翻译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而不断发展,圣经的汉译也是圣经翻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态对等论创始人尤金?奈达与圣经的汉译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动态对等论对现代圣经翻译有着重大指导意义,而在动态对等论出现之前,已经有部分《圣经》汉译本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动态对等论的原则。本文通过阐述对动态对等论,寻找早期圣经汉译中动态对等论的初现。  相似文献   

13.
译介学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人类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研究翻译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圣经》译介虽然主要是服务于宗教传播,但《圣经》的译者在对《圣经》进行翻译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创造性叛逆,从而使《圣经》为不同价值观的各国人民所接受。《圣经》翻译对民族语言的形成,包括对中国语言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圣经》典故翻译对中英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大量出典于《圣经》的文学典故,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圣经》的典故翻译就对英语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徐若梦 《海外英语》2012,(16):149-150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称"景教"。随着景教的传入,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展开。该文简要整理了唐代景教《圣经》的翻译历史,总结其翻译特征,并探讨其对后世《圣经》翻译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天路历程》是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充满基督教(新教)教义的属灵著作,至今重印不断,成为《圣经》以外翻译语种最多的文学作品。通过《天路历程》和《圣经》两部作品的翻译史可以考察两者在中国的平行翻译进程及平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圣经》被联合国公认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书籍,也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圣经》翻译经历了希腊罗马、宗教改革以及现代翻译三个时期。《圣经》翻译体现了翻译的目的性、创造性、集体性以及时代性的特点。西方《圣经》翻译史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称“景教”.随着景教的传入,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展开.该文简要整理了唐代景教《圣经》的翻译历史,总结其翻译特征,并探讨其对后世《圣经》翻译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圣经文化在汉语语境中的现状",主要研究其接受者人群的思维模式。以受教育程度及其知识背景来划分,从翻译理论角度分析"农民基督徒、知识分子基督徒以及文化基督徒"接受圣经文化现状的原因与产生的不同情况。同时,提出了很多人不曾注意到的中国文化与圣经文化之间的"互动",除了圣经文化单方面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作用外,还考察了中国文化给圣经文化带来了生机的例证。  相似文献   

20.
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是中西方历史上两项规模宏大的翻译活动。本文通过对这两项翻译活动的对比研究,总结出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理论发展的共同规律:直译意译两原则交替主导翻译活动并逐渐趋于成熟直至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作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分析不同时期的译文的特点、译者的观点,并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翻译理论的不断更迭与发展是由人类知识的不断丰富及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