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围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主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过改革,但因没有找到一条根本性的变革道路,致使社会主义成果丧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观念、传统模式,使中国呈现勃勃生机,这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在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继承、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失误,这两次失误使中国的政治经济陷入危机.这种危机是社会主义体制性危机.危机带来了严重后果,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危机集中地暴露了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病,也促使人们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从中国国情出发,对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进行了深入改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摆脱了社会主义体制危机.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企图建立发达社会主义,结果是欲速而不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两种社会主义,必定要走两条不同的道路。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导致贫穷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改革与发展,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丰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道路,是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发展目标的发展道路,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挫折。然而,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磨炼之后,社会主义运动更加成熟。通过各种调整,社会主义形成强大的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不断完善市场体制,进一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走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21世纪是一个适合社会主义发展,充满希望的世纪,资本主义阻挡不住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一定能做好改革开放的文章,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将在全球出现。  相似文献   

7.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现状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教育现状,可以从大学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上反映出来。 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有着复杂曲折的发展道路。在九十年代初,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悲观失望的情绪,如 1992年一项调查,只有31. 2%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能够战胜资本主义抱有信心,只有一半多点的学生预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仍将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足以反映,90年代初,大学生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缺乏信心甚至丧失信心,悲观失望情绪显而易见。 固然因为90年…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关于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等问题的新认识新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变革奠定了理论认识基础。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变革,对坚守世界社会主义的阵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对关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重要论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20世纪2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其次,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得到了人民的认同和响应;第三,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制度以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宗旨,人民拥护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挫折。然而,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磨炼之后,社会主义运动更加成熟。通过各种调整,社会主义形成强大的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不断完善市场体制,进一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走一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21世纪是一个适合社会主义发展,充满希望的世纪,资本主义阻挡不住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一定能做好改革开放的章,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将在全球出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梁启超与以孙中山为首的早期国民党人都探讨过社会主义问题并进行过论战。他们在社会主义术语中国化、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等方面都各有见解。但是,由于政治立场不同,在社会主义与民主革命的关系、传统文化资源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未来社会前景估计等方面又有分歧。他们的看法虽不相同,但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工业化与农村传统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在世界走过八十多年的曲折道路,有高潮也有低谷。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影响深远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与我们中国人民息息相关,我们有理由坚信21世纪社会主义前途充满光明。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中叶,世界工人运动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多国实践,无产阶级政党在欧、亚、拉美等多个国家执掌政权,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20世纪来发生了苏东剧变,一些共产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一个深刻的原因就是长期忽视执政能力建设。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要巩固其执政地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前半个世纪在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革命的斗争中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后半个世纪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实现繁荣富强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路线,开始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引下,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期,孙中山从事社会主义(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原因之一是他受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中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但总的来说,其对孙中山探索社会主义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须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相似文献   

17.
对于我国社会的性质,我们很多人并不能明确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加深,并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我们必须把马恩在19世纪科学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同20世纪出现的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相区别.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公有制历程和21世纪社会主义部分特征的简要思考,以及对新世纪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基本关系的思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宝玉 《天中学刊》2001,16(4):24-26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历史潮流,对各国都存在着机遇和挑战,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将市场化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将市场化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开创了20世纪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篇 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不仅是对世界经济的一大贡献,也是对当代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