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巨大变更,带来了整个中国社会人们精神层面的动荡和道德领域价值观念的冲突,致使大众一度对精英文化的认知迅即衰落,平民文化、草根文化在人们内心渴求达到高峰时被强烈触发,于是,大众娱乐、大众消费的意识转瞬兴盛.也正是这样,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电视剧也经历了由传统生产模式向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平等竞争的体制转型.电视剧的品牌效应,从转型初期,首当其冲成了许多电视剧生产机构和发行公司一致公认的电视剧产品在生产、推广和市场营销中,赢取好口碑、好收视的成功法宝和制胜秘籍.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21世纪的中国谍战剧视为新世纪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通过对其历史、审美、心理层面进行系统性梳理与深入研究,力求呈现谍战剧在21世纪中国电视剧领域的文化生成。旨在深刻揭示某种电视剧体裁及文化的流行与社会语境、民族情感、艺术传统、受众心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鲍佳倩 《视听》2022,(3):43-45
社会正逐步步入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后现代时期,视觉媒介的革新促使消费主义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精英艺术向大众审美转型的下沉式发展.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精英艺术向下兼容,并表现出商品化、大众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精英艺术的层次正趋于平均化,以更适合大众口味的方式"向下倾斜",变得日益平庸化.艺术创作受制于大众审美,艺...  相似文献   

4.
王朔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有四部王朔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王朔电影年"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世俗化趋向的表征,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文化空间的再次分裂与转型,以及中国影视文化格局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变化:从形而上学的精英话语空间过渡到世俗化的大众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5.
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已被无数次改编为舞台剧和影视作品,本文结合新近播出的《倾城之恋》,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热潮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动因;评析了邹静之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方面的"覆盖式"改编导致原作文学意蕴的消解;进而探讨这一改编理念产生的原因与实质,兼商榷中国电视剧生产中的"编剧中心制"。这些对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研究以及当前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视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既是艺术事业 ,又是文化产业 ,然而 ,电视剧的产业经营 ,决不等于企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电视剧在西方诞生时具有的现代大众文化品格 ,在中国已经发生异变 ,呈现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共存而又相互对峙、相互较量的景观。以维护国家与社会中心意识形态权威地位的官方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越轨行为和负面影响所进行的强势管理和大力控制 ,以启蒙为传统、以高雅艺术为执着追求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劣质产品和病态思想理论及其颠覆性所进行的严肃批判和扼制 ,都有益于电视剧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是先进文化前进的需要 ,不能说成是“文化保守主义”、“反市场化”。虚构当今“中国主流电视剧”的特点是什么“政治娱乐化”和“娱乐政治化” ,或者“娱乐电视剧主旋律化”和“主旋律电视剧娱乐化”的神话 ,正是西方现代大众文化思潮盲目乐观的表现。发展中国主流电视剧的文化策略是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完美统一。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 ,并且坚决反对和防止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 ,保护自己的“文化主权”。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进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平民化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从精英启蒙向大众文化的转型,这一转型最早在中国的影视界得到反映,张艺谋的“我爷爷和我奶奶”发生在《红高梁》里的故事成为了电影平民化诞生的标志。而《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电视剧则将这一风格一路延续下来构成了中国电视剧的“平民生活大合唱”。虽然讲故事的主体仍是所谓的社会精英,但是此时的社会精英已经开始注意对民间空间的关注,人们发现中国开始从一个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8.
杨桃莲 《新闻界》2005,(5):65-66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工业化、商业化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并以美国为代表,是与严肃艺术和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都市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视业(特指大陆)的发展相对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其中电视剧以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发端,但真正取得迅猛发展,却是在1978年——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以后才出现的事。转型初期的电视剧以《凡人小事》、《女友》、《有一个青年》等一系列作品为表征,昭示着电视剧自身逐渐从稚嫩中成长起来,并逐渐成为各类艺术品种中覆盖面最广、渗透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大众艺术。正因为中国电视剧是与中国社会转型期共生共长、同振同谐的现代大众艺术,从某种角度说也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所以它具有特别明显的现代性思想特  相似文献   

10.
娱乐消费、文化狂欢、资本联姻等思潮,决定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整体语境,也决定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批评的基本形态。在这样的语境下,电视剧批评领域中的解构与建构之争、模仿与再造之争,应和着类型化理论、文化哲学理论、影像诗学理论、影视史学以及影视人类学理论的融入与嬗变,一同构筑起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批评发展进程中的繁华景象。文章以此为观照对象,分别从学界关于电视剧品格的世纪辩论、民营影视公司的兴起及影响、电视剧类型理论研究的多样化演进等三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回溯与梳理。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作为当代受众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大众艺术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电视剧追求的重要美学原则。但电视剧创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电视剧中艺术价值的重要性,以及观众对于电视剧叙事、人物塑造超越庸常生活的审美要求。目前,由于电视剧创作过度贴近生活,电视剧人物塑造出现"极度日常化"现象,人物自身吸引力不足,导致观众对人物的认同感下降,电视剧创作严重缺乏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2.
李叶子 《今传媒》2016,(10):93-94
随着日本、美国、英国的电视剧甚至泰国等国家的电视剧席卷中国电视收视市场。一直以来在中国电视剧收视市场长久不衰的韩国电视剧也不甘落后,韩国言情电视剧在叙事艺术上不断自我完善。本文以言情电视剧中人物角色设定为切入点,将21世纪以来突出的人物形象设定予以分类归纳论述,归纳21世纪韩国言情剧人物形象设定的变迁,以求更系统的研究韩国言情电视剧叙事艺术,与此同时,通过人物角色产生共鸣,在电视剧中看到受众自我的缩影,从而找回初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电视剧,作为一门最年轻的叙事艺术,虽然仅仅经过了40几年的发展历史,但却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据2002年统计,当年审批通过的电视剧已达到了804部、16420集,电视剧在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观看电视剧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对于电视剧艺术的理论研究,尤其是电视剧发展史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北京广播学院的高鑫教授和吴秋雅博士合著的<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可以说是近年来关于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4.
司洪岳 《东南传播》2012,(8):113-114
历史题材类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类别,其创作题材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而自电视剧诞生之初,此类题材便备受专业人士的关注,而生长于传统文化下的收视大众亦对其青睐有加,尤其近年来,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大众中持续"升温"。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电视剧市场的两大群体,即电视剧制作者以及收视大众两个方面分析此类电视剧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中国史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不仅竭力传承中国文化,而且长期秉持"介绍西方文化"的宗旨,默默致力于近代思想启蒙工作,始终与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求索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辉煌,在近代中国文化社会转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历代出版人和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学术名著,从创办《世界丛书》到《汉译世界名著丛书》,从出版《林译小说丛书》到《严译名著丛刊》,硕果累累、影响深远,逐渐成为近代西学东渐、传播西学、开启民智的文化平台和学术高地。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学术名著,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出版人的文化使命,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现代文化转型的不懈追求,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大众文化思潮的影响下 ,中国电视剧领域的某些理论问题被混淆 ,造成具体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读 ,并直接关系到电视剧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曾庆瑞、尹鸿两位教授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当下电视剧的创作进行了有意义的论争。本文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被虚设的语境 ,大众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大众”是不同权力话语集团争相亲和的对象 ,反映在电视剧领域 ,大众对作品的多元的合理的需求被它们按各自的意图曲解。电视剧作为当代主要文化艺术形态 ,天然地承载着提升人们精神素养、文化品位、审美能力的使命。商业因素对电视剧制作的介入并没有改变电视剧作为艺术的品格 ,当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电视剧“美”的建构 ,而不是电视剧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丁杨 《东南传播》2013,(8):108-110
人们进入21世纪之后,"她文化"逐渐显山露水。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下,电视台为了站稳脚步纷纷推陈出新,而女性电视剧的出现无疑是给"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逐渐在众多电视剧类型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女性主义电视剧让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电视剧在掀起了对异族探索的热潮之外也带有了"她文化"的印记。本文将以《吸血鬼日记》为例,以女性视角分析当下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剧情设置、主题阐释、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8.
王红 《记者摇篮》2004,(11):11-11
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文艺观。以及在传统经典艺术中确立的审美价值观,如今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中国电视剧的负荷,似乎损害了当今电视剧作为大众流行文化自由轻松的天性和审美性质。贯通中国艺术史的高雅与通俗的深刻矛盾,一直在电视剧中此起彼伏地冲突着。  相似文献   

19.
关于近30年中国电视剧在美学建构上的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改革开放的步履已走过30度春秋,中国电视剧创作迅速从复苏、复兴走向艺术的成熟。特别应当看到,中国电视剧在东方美学精神上的主体性崛起,创造出了30年来我国电视荧屏上的繁荣与辉煌。为了应对当下全球化的挑战,中国电视剧需要遵循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守人文关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在现代意义上重构我国民族文化丰厚的意蕴,重构电视剧审美的现代思维。  相似文献   

20.
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与电视这种飞速发展的现代大众传媒结缘,便产生了新兴的、名目繁多的电视文艺品种。如电视剧、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戏曲、电视曲艺、电视小说、电视综艺晚会等。也使这些传统的艺术门类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些电视文艺形式深受大众的喜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