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网络炫富族对财富的大肆宣扬和对自身的刻意包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精神空虚、身份焦虑和价值迷茫.网络炫富现象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思潮,引起了媒体和网民的高度关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负面影响.面对网络炫富现象的蔓延,保持理性批判,坚守道德底线,促进文化自觉,是建构网络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孟庆楠 《新闻世界》2011,(3):138-139
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发展,新闻消费主义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媒体报道着眼于对公共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而失去了原有的独立与客观。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受众角色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消费者,媒体生产新闻以满足受众的消费欲望。新闻消费主义现象应该引起媒体人员和受众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中国社会,消费主义思潮颇为盛行,它与个人主义、事乐主义、犬儒主义结合在一起,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与道德伦理,导致社会信任的严重缺失,并破坏了传统仪式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内涵,造成日常仪式的缺位.而宗教信仰的私人化倾向使社会共同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精神不断消解,信仰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曲泊宁 《视听》2021,(1):6-7
在疫情中崭露头角的"慢直播",相较于其他直播形式更具客观性、陪伴式的特点,塑造了一个相对真实而稳定的虚拟空间,这无疑让虚拟和真实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从而加速"内爆"的形成,过量的信息让人无暇思考,使人与真相越来越远.慢直播的意义解释权更多掌握在网民手中,网民对慢直播呈现的视觉符号进行"再符号化",部分网民在消费主义"涵...  相似文献   

5.
亚文化的形成和主体心理、社会背景与传播语境改变密切相关.短视频热和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心理及商业因素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本文在审视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从短视频用户的主体层面切入,分析了网络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和其形成商业逻辑的经济因素,并重点从短视频消费传播的消费主义倾向,以及网民的社会文化心理,探讨了引导青年用户正确消费短视频,规避亚文化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公共议题兼具群众性与普遍性,往往引起大众热议。文章主要研究普通网民参与公共议题的动机及主要意义,以及网络水军对公共议题舆论导向的影响,并提出对网络水军治理的合理化建议。【方法】文章从公共议题的形成、网民因素影响,以及网络水军的侵扰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网民方面主要研究网民参与公共议题的心理,网民的行为特征分析,以及影响网民行为;在公共议题形成方面,主要研究公共议题的形成及具体意义;在网络水军方面,主要研究网络水军的形成和对公共议题的影响研究等。【结果】总结了净化网络环境,整治网络水军对公共议题影响的具体措施。【结论】网络水军的治理方案亟须建立在充分剖析其危害和行为逻辑的基础上,协调整合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还网民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交流氛围。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上的网民情绪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本文从网民情绪和网络舆论的概念入手,阐述网民情绪的形成机制,浅析网民情绪与网络舆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网民情绪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别是增加网络舆论的煽动性和感染力、提高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速网络舆论的生成和衰退。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女性网站的消费主义表现及其原因。女性网站的内容以装扮类信息和情感信息为主,从消费主义的视角看,女性网站的装扮类信息直接诱导女性进行炫耀性消费,情感类信息片面反映女性情感危机和情感困惑,将其作为吸引网民注意力的精神消费品。其原因是商业化对女性网站社会责任的侵蚀,女性网站对当代女性精神需求的忽视以及女性网站内容制作者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女性网站应该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广告的责任问题一直引起业界关注,如今在时尚至上的消费主义社会,广告与时尚的结合也日益密切。广告鲜明地体现和引领着时尚潮流,形成广告传播的时尚化特征。但如今时尚文化以自身独特方式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导致青少年群体消费主义倾向严重。这种现象引起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日渐增多。正如广告与时尚的密切关系,故在研究中必须从广告对时尚的传播角度来分析广告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与宣传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维基百科的精神及其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富昌 《出版科学》2012,20(1):77-81
从维基百科倡导的中立、公平、共享和开放等维基精神入手,分析这些网络百科出版的共同准则。指出维基百科所有内容因为要依赖于作为志愿者的网民,必将受制于网民的年龄结构、专业素质、编辑热情和奉献精神,从而使条目的专业性和可信度下降,产生偏颇和娱乐化倾向,导致与维基精神相背离。  相似文献   

11.
孙晓 《青年记者》2016,(13):63-64
媒体消费主义盛行的迷思 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理念在我国社会的广泛蔓延和不断强化,在消费文化的裹挟包围之下,媒介文化呈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①消费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同时放大了这种需求,进行了消费内容再生产再扩散.在受众强大的消费主义信息需求面前,媒体倾向于奉行消费主义,致使消费主义深度侵入媒介文化之中,形成合谋,导致媒体消费主义盛行.  相似文献   

12.
正一、网络围观的涵义与特征(一)网络围观的涵义"网络围观是不同目的的网民围绕某一话题,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动社会行为的传播过程。"网民通过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途径的传播把网络热点事件扩大化为网络群体事件,并对其集中关注,在互联网上对社会事件进行评议,使得局部性议题变为公共议题,最终形成社会舆论。网络围观通过信息的聚集形成社会关注,并凝聚成"意见气候"。网民们在大量的回帖、跟贴的围观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13.
从隐蔽网络看网络检索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蔡孟欣 《图书馆学刊》2005,27(5):124-125
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隐蔽网络研究的情况,包括定义、特征、形成原因和搜索工具,然后通过网民的网络检索行为特点分析隐蔽网络的存在与网民网络信息检索行为之间的矛盾,最后提出解决这种矛盾的非技术方法,强调了让网民意识到隐蔽网络存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张丽娟  罗娟 《青年记者》2012,(23):51-52
网民行为对舆情事件的放大效应 1."焦点聚集"效应.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生成阶段,网民对某一事件进行网络曝光,会使原本沉默的事件立即暴露在网络公众面前,并在极短时间内引起大量网民的关注,形成网络焦点事件.网民曝光造成事件焦点的形成,可以称为"焦点聚集"效应."焦点聚集"效应使社会公众对原事件从俯瞰式的高度扩散的认知,转换为显微镜式的高度集中的凝视.  相似文献   

15.
云南的"躲猫猫"事件经网络广泛传播后,网民踊跃发言,形成了若干轮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论,对这起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法律制度保障、舆论环境保障和网络民意保障下,网民通过反馈性舆论监督对社会热舆论事件行使着监督权利,在凸显网民舆论监督能量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李星星 《报刊之友》2012,(10):24-26
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网民如何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引起网民极大关注的对象是什么,网民在网上的讨论过程是如何由点及面开始扩散,最终网民是如何达成共鸣形成一致意见的?本文以传播学视角,通过“活熊取胆”事件从开始形成的导火索到此事件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再到此事件由于争论形成网民的一致意见,最后到此事件被其他事件所淹没,来分析网络公共舆论形成与演变的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这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李星星 《今传媒》2012,(10):24-26
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网民如何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引起网民极大关注的对象是什么,网民在网上的讨论过程是如何由点及面开始扩散,最终网民是如何达成共鸣形成一致意见的?本文以传播学视角,通过"活熊取胆"事件从开始形成的导火索到此事件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再到此事件由于争论形成网民的一致意见,最后到此事件被其他事件所淹没,来分析网络公共舆论形成与演变的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这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网络问政是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形成特定互动关系的政治沟通过程。为考察这种政治沟通新方式的传播效果,对国内媒体网络问政平台的留言量、回复率、回复质量等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媒体网络问政平台在整体效果上处于"很差"到"一般"的状况;在性质类型上以民生服务型为主流,民主参政型相对缺乏;在互动参与上,网民与政府、网民与网民、网民与意见领袖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屏蔽效应"。提高网络问政效果需要包括政府、媒体、网民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合力。  相似文献   

19.
在非常时期 ,例如社会动荡、战争、严重传染疾病的流行 ,会使人们行为发生改变 ,网民亦不例外。 2 0 0 3年的非典型肺炎的流行 ,是研究非常时期的网民行为特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文从网民的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改变、网络业的非常规发展、网络谣言增多等角度对网民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络时代,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在传播方式上,网络热点事件最初引起大量网民围观并再次传播,进而形成网络舆论环境,在群体压力下吸引着更多的网民参与。本文分析热点事件出现的原因,审视网络热点事件并提出应对建议,形成对热点事件的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