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独生命的诗化体验 --《野草》意象的现代性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草》是鲁迅的生命哲学,它以诗化形式、庞大的象征意象体系记录了作者心灵深层的孤独体验和现代性人格的痛苦挣扎。然而对《野草》意象的现代性哲学解读,一直是鲁迅研究中一个语焉未详的问题。文章试图从寓言式的生命景观、中西象征的交融两方面来揭示《野草》意象的多元性、现代性哲学内涵,深入探讨象征意象中所积淀的作家生命深层的真实体验,为鲁迅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照视角。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野草》与《苦闷的象征》作了比较研究,认为《野草》与社会、人生,生命的对话方式是象征。本文还用较大的篇幅探讨了《野草》梦境的显现方式,鲁迅敏感的艺术本能建构了心灵与梦幻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创造了一个带有梦幻与象征色彩的艺术空间。文章还论及了《野草》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鲁迅《野草》受夏目漱石《十夜梦》的影响,无论在心灵的展示和梦境的营造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上,两位作家及其散作品,都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共鸣和默契;但《野草》较之《十夜梦》,更显示出求索奋进的执和抗争精神,也体现出鲁迅和夏目漱石之间影响与超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象征     
鲁迅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象征主义流派或现代主义流派的作家,这不仅因为鲁迅在他的几乎包括小说、杂文、诗歌、散文等所有文学作品中没有着意运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更因为鲁迅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和共产主义战士与现代主义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家们的思想也大相径庭.然而鲁迅以一名沉毅勇猛的文学革命战士的身份,以他的睿智和心血为我们精心培育了一丛带露的鲜花——散文诗集《野草》,鲁迅把她献给了中国新文学.《野草》不仅是中华民族近代文学史上黑暗荒芜年代里的一个回音,同时也使鲁迅与象征、象征主义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野草》以其独具的神秘魅力展示出无限的风彩,并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爱好者和研究者.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在作家头脑里凭空产生的,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必然离不开那个时代创作实践和文艺思潮的影响,鲁迅作品《野草》的诞生也是如此。在比较中探讨鲁迅与同一时期作家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艺术来源做出科学认识的最佳方式。相比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鲁迅《野草》集的创作主要取法异域文学,离不开那个时代外国文艺思潮和创作实践的影响。在《野草》的创作中,鲁迅批判地借鉴了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现代散文诗创作中的经验并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造性转化,为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也为现当代从事散文诗创作的作家提供了汲取养料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死火》写于一个艰难的时代,文本构思新鲜,意象奇特。随着《野草》研究的不断深入,"死火"的意蕴得到了新的不断的阐释,"死火"象征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心境,是鲁迅反抗绝望心理与生命哲学的例证;《野草》在整体上表达的主题是,希望和绝望之间绝境,死火象征一种悖论的世界;觉醒之后的现代性追寻。"死火"意象超越了当时普遍的悲观主义的梦魇,成为一种凝结的生命意象。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心灵的真实记录。在创作《野草》的心理机制中,有三个因素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三个因素是早年的生活经历、创作时的心灵苦闷、对宁静生活的渴求。对作家的创作心理机制进行剖析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野草》中的不少作品都有鲜明的“绝望的抗战”的色彩,如《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腊叶》、《死火》、《死后》、《这样的战士》、《影的告别》、《希望》、《雪》,等等。这“绝望的抗战”是《野草》中最具特色的思想之一。在几十年来的《野草》研究中,由于对这一思想只泛泛地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结果便产生了许多误解。如有的说《野草》“是苦闷的象征”,有的说《野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说过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蕴含着作家自己深沉凝重的生命体验的《野草》,反映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对《野草》中几篇和梦境有关的散文诗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作家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鲁迅对西方象征主义思潮的接受与使用入手,阐明鲁迅如何在《野草》中糅合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并与当时革命形势相结合,以期对《野草》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蕴加以破译解读。  相似文献   

11.
作为开放性的文学阅读,《野草》包孕着鲁迅精神中逾常的离乡背井情结,弥漫着鲁迅对现实世界藏器待时的层层怊怅,然而这样的阅读长久以来一直被道德理性控制着,敬畏使《野草》成为鲁迅的哲学基准。该文试图从流变性思想资源、悲郁性意象空间、阴影性整合思维三个角度探究《野草》的能指和所指都不是对号入座的现实片段,论证《野草》的黑暗意识所构筑的鲁迅特殊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野草》是鲁迅在深重的压抑下苦闷情绪的流露,是一部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异的意象世界,这些意象真切地体现了鲁迅的悲剧心理,是主体内在意念、感受的外在投射,具有象征性、暗示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野草》中黑暗与虚无意识的深广度集中体现了鲁迅个体精神的复杂性。本试图分析《野草》虚无意识的来源。《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只有在分析鲁迅前期的个体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野草》的精神实质。鲁迅的个体是以群体为内核的个体,在儒家范畴内。鲁迅与尼采的个体精神不同,因为鲁迅反对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鲁迅与俄罗斯精神本质上也不同。鲁迅延续了儒道的一些精神,没有根本上受佛教影响。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野草》是一部具有神秘色彩的象征主义散文诗集。发表方式的独特,出书编序的慎重,隐晦难懂的意蕴,说明《野草》的创作有别于《呐喊》和《彷徨》。鲁迅似乎并不在意读者懂不懂,但《野草》却是鲁迅的最爱。鲁迅一再申明,他并不希望青年读他的《野草》,《野草》只属于他自己。真正走进《野草》的艺术世界,才发现这部诗集实为爱情讴歌,为爱情作证。其实,《野草》是一部具有象征意蕴的爱情散文诗集。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不能轻易地相信鲁迅对作品主旨的自我表白,《我的失恋》不同于普通的打油诗,它有严肃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鲁迅与传统文化诀别的原因,诀别的勇气以及诀别时的心态。作品的风采格调、情感倾向与《野草》中的其他篇目基本一致,它是《野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不能轻易地想念鲁迅对作品主旨的自我表白,《我的失恋》不同于普通的打油诗,它有严肃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鲁迅与传统文化诀别的原因,决别的勇气以及诀别时的心态,作品的风采格情感倾向与《野草》中的其他篇目基本一致,它是《野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心灵独白,解读《野草》是我们走进鲁迅先生情感世界的重要途径。透过《野草》,我们将看到一代伟人面对两难困境的毅然抉择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野草》是鲁迅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的一部散文诗集。由于鲁迅写作《野草》时,正是新文化战线经过了一次大分化之后,他因寻不到“新的战友”,而感到苦闷、彷徨;在写作方法上,《野草》又较多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这样,《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懂的一种。《野草》自一九二七年七月由北新书局出版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有人撰  相似文献   

19.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在鲁迅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集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当时的鲁迅还不是一个阶级论者。后来鲁迅并不满意《野草》所流露出的思想情绪,认为其“心情太颓唐了”,“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至于这样的感想存在”。但肯定:“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确实,无论是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野草》都有独特的风格,显示出作者的匠心和才华。本文仅就其艺术特色进行一些探索,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野草》贯穿着焦虑的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死亡焦虑,反映了“五四”落潮的时代困境、进化论观念局限、伦理与情爱矛盾等对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用象征手法实现了内在焦虑的平衡。焦虑的存在使他获得了正视自我批判自己的勇气,并从中激发出他独特的反抗哲学。自我生命体验哲理化,这正是《野草》深刻哲理内涵的转化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