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编辑如师     
上小学的时候,每次看见语文老师,总发现他的眼睛是红肿着的。一天,我大着胆子问老师:“你晚上没睡好觉吗?”老师说:“晚上要备课。”我又问:“讲课有课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备课?”老师说:“这个道理你长大就懂了。打个比方,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拿瓢去掏水,能掏出一满瓢水吗?肯定不能。可如果将桶里装满水,里面有比一瓢水不知多多少倍的水,然后再用一个瓢去掏水,会怎么样?会很容易掏出一满瓢的水。当老师的,只有有一满桶的水,在讲课的时候才能让学生得到一满瓢的水。当老师的没有一满桶的水,是不敢登上讲台的。…  相似文献   

2.
《声屏世界》2008,(10):53-53
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用瓢去舀水,能舀出一瓢水吗?当然不能。如果将桶里装满水,然后再用瓢去舀水,会怎么样呢?你很容易就能舀出一瓢水来。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作为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拥有“一桶水”。虽然你写出的作品是“一桶水”中的“一瓢水”,但这“一瓢水”是“高质足量”的,是无愧于心的。我们应该这样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3.
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唱那首脍炙人口的《歌唱祖国》了。也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王莘这个名字,而且我一向认为,这个名字,始终是与祖国,与五星红旗连在一起的。一个人的名字,几乎成了一种象征,成了一面旗帜,那么这个人,也就化为一种精神,可与日月同辉,可与山河共存。  相似文献   

4.
《千湖新记》像一部文艺作品那样美,我为什么赞美呢?湖北是千湖之省,从北京回武汉,在飞机上往下一看,当看到湖的时候,心里就特别舒服,看到水了,知道到家了,这是我们的骄傲。我这一辈子就在东湖边生活,小时候整个暑假就是在东湖里游泳。那个时候我们游完泳,根本不需要洗澡,一夏天过去后皮肤又黑又亮,非常健康和阳光。现在看到有人在东湖里游泳,我们都说:"这是馊了的绿豆汤啊!这怎么能游啊!"  相似文献   

5.
四报战长沙     
1995年6月30日,长沙诞生了第一份市场化的综合性报纸——《三湘都市报》。时至今天,长沙已经先后有了4份同类型的报纸(《三湘都市报》《当代商报》《东方新报》《潇湘晨报》),像4只威势不可阻挡的豹子。在他们的猛攻之下,一些非综合性的市场报或毙命,或奄奄一息。每当这座城市陷入沉睡的时候,这4家报社却依然灯火通明。他们烹饪出来的资讯大餐,已经成了数十万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深地影响着城市的生活。每天,4大报上一条不起眼的消息,不经意就会在居民的生活中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 "难怪这几天不走货,原来报纸在报道潲水油。"8月16日。在芙蓉区建湘新村农贸市场做散装食用油生意的马老板看着手中的报纸说。表示非常后悔前些天没看报纸,否则就不会进那150公斤油回来。像马老板一样,这几天市场里的散装油生意都一落千丈。而不远处的一个小超市里的桶装油生意却翻了两番。虽然马老板他们的油也是从正规渠道进货的,但有关潲水油的报道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购买心理。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动态,是各报每天必有的内容。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7月中下旬,家住人民中路的赵振华每天一早就去路对面的报亭买报纸。因为那一段时间里,由于工程施工和高温限电,停水停电频繁,报纸对水、电方面的消息都作了  相似文献   

6.
第一篇文章面世1991年,我的第一篇文章在《柳州铁道》报面世。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接触一些感人的事情,因此,动惯笔的手总想抒发一番,便采写了一篇题为《区劳模的摩托车》的人物通讯。说实话,从把稿件寄出的第一天起,就盼望在报上见到自己的名字。可接连几天也不见登出来,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儿。当心中的希望将要成为泡影的时候,4月7日,我那篇小稿终于变成了铅字。这对从  相似文献   

7.
在中央电台众多的节目中,有两个节目名字几乎一样。一个叫《祖国各地》,一个叫《在祖国各地》,差别就一个“在”字。一般人都以为就是一个节目,甚至有些专业广播工具书也出现了误差,说起来似乎不应该,但区分这两个节目还真有其难度。  相似文献   

8.
星光隐去,夜雨敲窗。堆积案头的馆史资料中涌动着商务印书馆的百年风云。当本世纪三十年代商务的事业已经如日中天,泽被全国时候,那正是我梦幻般的童年。《华英初阶》、《东方杂志》这两个人们久已淡忘的名字,在故乡的老屋里都似曾识面。当然这些并不属于我。属于我的是几本被我一遍遍几乎翻烂、姐姐读过又留给我读的《儿童世界》,那上边一篇篇的少年暑期记事:驾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20集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在大陆播放,使霍元甲这位民族英雄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了城市和乡村。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记得当时在农村,全村也就几户人家拥有电视机,而且还是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有孔雀牌、北京牌等,每晚《霍元甲》电视剧播放的时候,平日里人来人往的街头巷尾,此时空无一人,院子里摆上一张桌子,电视机放在桌子上。左邻右舍、前家后院几十口人,早早去占好地方等着收看了。作为其中的一员,当年痴迷此剧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本期要公布的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的珍贵档案,是民国河北高等法院的一组诉讼案件档案,案情虽然是莫须有的,但这组档案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一段家庭纠纷的历史。且与剧中主人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案件当事人就是霍元甲的两个儿子:霍东阁与霍东章。  相似文献   

10.
越狱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段情节堪称经典:安迪不顾一切在监狱喇叭里播放了一张唱片,广场上放风的囚徒被这突如其来的歌声当头击中,不知所措地伫立原地。安迪的朋友瑞德是个土鳖,但就连他都感到:"那一瞬间,肖申克监狱里的每个人都仿佛重获自由。"我后来查到了这首歌,出自莫扎特的歌剧作品《费加罗婚礼》第三幕。歌名叫《徜徉在微风中》,是女主角苏珊娜与伯爵夫人的二重唱。当年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就有个按捺不住的念头:找机会占领一家广播电台,恶狠狠地放一遍这首歌剧咏叹调。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与诺拉》一书的英文版原名为《诺拉传——真实生活中的莫莉》,译者显然是出于让中国读者顺利接受的考虑,自作主张将其换了个标签。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诺拉这个名字是熟悉的亦是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人们差不多都知道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就叫诺拉;说陌生又是因为人们几乎都不清楚这里的诺拉指的是伟大的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妻子。因此,将诺拉与乔伊斯并提,无疑给了读者十分重要的暗示。而且,诺拉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主,自然是由于她是大名鼎鼎的乔伊斯的妻子。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诺拉感兴趣  相似文献   

12.
水的启示     
徐莹 《档案管理》2006,(2):95-95
我在《读》杂志上读了一篇章,题目是《森林里的水》。讲述一个勘探队到深山勘探地质,请了一名山民做向导,原计划两天就出来,结果由于天气不好,连向导也迷了路。要命的是勘探队员带的水喝完了,地图上标出这座山没有河流。绝望之际。向导采了一束草,把草编成了碗的样子,然后过滤肮脏的泥水,过滤几遍以后,水渐渐清了,他又放了两片饮水消毒片,水就能喝了,这是他的第一种取水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切都似乎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有人说我去年另辟蹊径,寻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在重大题材上有所尝试。说实在的,去年的一年,在忙乱中我几乎是遇到什么写什么,很少有另外的想法。这里,只能回过头去,寻找一点采写的体会。(一)我感觉中的“重大”1992年聂荣臻逝世,我很快写出了近万字的《十大元帅都走了》的稿子,被《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工商时报》抢着先后在两天时间里用整版刊登,接着被几十家报纸转载、连载,全国发行量最大的《读者文摘》以6个页码的篇幅在头条全文转载。如果说重大题材,这是我写的第…  相似文献   

14.
读苏西·罗托洛的《放任自流的时光》时,我的唱机里一直播放着迪伦的歌曲,其中也包括迪伦为苏西写的著名情歌《Don’tthinktwice,it’sallright》。苏西是鲍勃·迪伦女友中著名而传奇的一位。鲍勃·迪伦这个名字的光芒实在太过夺目,其负载的意义也实在太过沉重。尽管迪伦在其自传《编年史》中写到"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但在更多时候,人们谈论迪伦却必然提到"美国的良心""60年代代言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些标签,作为文化、政治乃至时代符号的"鲍勃·迪伦"不仅掩盖了他的音乐,甚至也掩盖了他本人。  相似文献   

15.
张静 《新闻三昧》2006,(9):20-22
接到热线就在2005年即将跨入2006年的时候,成都电视台《今晚8:00》栏目接到一个两千公里外的求救电话。听声音,打电话的是一名中年男人,在电话里他泣不成声。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这名自称叫陈善福的成都人才说出大体的情况。原来,20多个和他一样的四川民工因为打工拿不到工钱,现在就露宿在摄氏零下20度的敦煌街头,每个人每天靠一个馍馍充饥。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两天,到现在他们几乎坚持不下去了。年关将近,民工在外打工拿不到工钱是个典型题材。但是,《今晚8:00》栏目由于定位原因,一直都以关注本地新闻为主,敦煌远在千里之外,有没有必要费…  相似文献   

16.
2005年的时候,《中国国家地理》出了一期特辑叫做“选美中国”。在这一辑里归纳了中国最美地方的排行榜,而其中一个项目“中国最美的五大湖”里就排列着位居最美之湖的杭州西湖。杭州西湖三面环山,一面濒城,不仅风光秀丽,四时美景不绝。四时山水、东南佛国以及说不尽的杭州浪漫  相似文献   

17.
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用瓢去舀水,能舀出一瓢水吗?当然不能。如果将桶里装满水,然后再用瓢去舀水,会怎么样呢?你很容易就能舀出一瓢水来。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作为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一生不懈追  相似文献   

18.
没想到这个采访对象的名字差点被我弄错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我跟他太熟悉的缘故。报道的主角是我所在学院的一名学员。采访他之前,我就看过他在学院文艺汇演中的演出.他能随意从食堂里挑出几个瓷碗,敲出一曲曲拿手的歌曲,于是我记住他的名字叫“何立力”。后来,他常到我们科里来找文化干事,我们就认识并熟悉起来,文化干事的本子上记的名字也是“何立功”三个字。1987年,《空军报》在《长空》副刊开辟《文体生活特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2001,(11):80-80
一部摄制完成于1999年的美国影片,却一直没能排上档期,为什么? 这是一部关于篮球的电影,它很暴力,而且它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名著《奥塞罗》,它的名字叫《O》。 《O》把奥塞罗的故事搬到当代的美国中学,主角成了一名高中篮球队员,这部戏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在一场血腥的枪  相似文献   

20.
四五十年前,我在长沙农村念小学,上初中,从国文课本里先后读到叶绍钧的《蚕儿和蚂蚁》、《五月卅一日急雨中》。从此以后,“叶绍钧”的名字就一直刻在了我的脑子里。我很喜欢他的文章,这两篇课文都能背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