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般说来,独家新闻有如下特征:一、它是由新闻单位的记者深入实地采访形成的,新闻记者是独家新闻的采访者、执笔者或主要执笔者。记者之外的投稿者如通讯员、专栏作家之类采写的稿件都不能算是独家新闻。这是因为其作品不是新闻单位的职务作品,不能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能保证其未一稿多投。二、新闻线索由某一记者首先发现,形成的作品是单独采访所得,在本新闻单位予以报道。如果是多家新闻单位组团采访,稿件由各家记者分别完成,在各自的媒体上报道,则不能称之为独家新  相似文献   

2.
李旸 《新闻战线》2012,(5):102-103
细节,是典型报道打动读者的关键,也是记者把握典型人物的突破口。只有采访深入,才能够抓住细节;只有细节真实,才能够排除潜在的疑问,赢得读者信任。典型报道是记者的调查核实,不是道听途说。典型报道,也称经验报道,是对某一具体部门或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所做的比较全面或系统的报道。典型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一个记者不可能一辈子只写像豆腐块那样大的稿件。报道做深入了,就得做分析和判断,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找专家,但是专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优秀的记者应该根据深入的,多角度的采访去分析判断。而不是只跟着专家走。  相似文献   

4.
张静 《中国广播》2007,(9):38-39
十年前广播新闻以文字报道为主,播音员大多直接以“XX台记者XX报道”开头。当时广播新闻不需要标题,记者写稿也不拟题,顶多在年终总结或评稿时后加一个题目,以便于区别稿件。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以其视听兼备、图文并茂、传播迅速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广大老百姓每天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有深度、出精品、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更是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电视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文字、画面“两张皮”,采访不到位,稿件质量不高以及前期采拍和后期制作配合出现脱节,经编辑播出后的稿件不能真正体现记者最初采访意图等情况,最终使记者的采访“劳动”成为一种“盲目辛苦”。如何避免或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具有一些“编辑意识”。记者的“编辑意识”指的是:记者在采访…  相似文献   

6.
林晨 《视听纵横》2006,(5):115-116
典型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采访好典型人物,完成出色的报道,尽可能地产生好的社会效果是一个记者的毕生追求。本文试以采访典型人物中的点滴体会求教行家、同仁。一、不能用“高大”苛求典型谈到典型人物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刘胡兰的“英勇无畏”、董存瑞的“舍身炸暗堡”、  相似文献   

7.
有偿新闻: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相似文献   

8.
当前虚假新闻的表现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公布和查处的若干虚假新闻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捕风捉影的失实报道.把小道消息当做新闻来报道,把内部的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新闻来报道,这是当前假新闻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有的记者变成了“作家”,虚构事实、编造故事;有的记者编造采访行为,没采访就写访谈.这种造假手法最恶劣,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坏.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就是一条典型的记者自编自导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9.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的方式,也是最能体现电视新闻报道优势的的报道形式之一。电视现场报道的特点是记者的采访和解说在现场一次完成。电视现场报道可以作为片段穿插在电视新闻中,也可以全部在现场完成。电视现场报道可以直接播出,也可以经后期编辑后播出。近年来,电视节目中现场报道的比例越来越大,它既突出了电视的特点,又能吸引更多受众。  相似文献   

10.
外媒速览     
美联社机器人记者每季度撰写3000篇财报稿件与美联社有合作关系的Automated Insights公司2月初称,迄今为止,美联社采用该公司的自动化系统Wordsmith平台撰写稿件已逾半年,大幅提升了报道数量。在采用该平台之前,美联社每季度撰写约300篇公司财报稿件,如今每季度撰写3000篇,其中120篇需要人力更新或添加后续报道。点评:机器人撰写模式化的简单新闻稿大幅节省了人力成本,不仅使报道数量激增,而且为记者们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采访写作高质量的深度报道。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报道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它要求报道事实准确,稳妥把握,注重效果。舆论监督报道最忌主观、片面和随意性,因为这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搞不好还会惹上新闻官司。因此,有必要谈谈记者采写这类稿件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一、采访时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相似文献   

12.
一个记者不可能一辈子只写像豆腐块那样大的稿件.报道做深入了,就得做分析和判断,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找专家,但是专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优秀的记者应该根据深入的、多角度的采访去分析判断.而不是只跟着专家走.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听说这么一件事:今年3月2日,曾经在我省乃至全国产生广泛强烈反响的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一位“不要问是谁”默默资助几位贫困大学生读书的共产党员,由南通市话剧团搬上舞台在宁上演。一位广播记者采访演出后写稿时,想起以前有同行采访过“莫文隋”,就找他们借用录音资料,得到的答复是:原始的录音素材和播出带都没有保存。类似的例子在新闻记者中可以说比比皆是。采访时,新闻素材多多益善,一旦稿件脱手,就把辛辛苦苦搜集来的文字材料、录下的音响、摄下的图像当成废物,或扔进字纸篓,或消磁。日后  相似文献   

14.
日常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群记者同时对一个人物或事件采访,高明的记者,稿子上了大报大台的头条,水平低的记者,忙活几天不见发稿。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记者对新闻主题认识和反映的深度,而新闻主题的深度,决定稿件的生命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陈启海 《新闻前哨》2012,(11):50-51
何谓记者的版面意识?就是报社记者在选择采访选题、稿件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时,必须考虑版面需求,使稿件获得版面认同,受到版面欢迎,以达到尽可能好的版面效果、社会效果,为报纸添彩。现在,一些记者时常抱怨稿件难发。为何难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记者缺乏足够的版面意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版面主编典型  相似文献   

16.
张如成 《传媒观察》2006,(11):49-50
电视现场直播报道是指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报道、采访等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电视现场直播报道是新闻报道形式中最具生命活力的一种形态。在国外,现场直播报道是电视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常规手段。人们之所以对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7.
作为县级台电视记者,大多数都遇到过采访的稿子不能正常播出的情况。据统计,2006年4月至12月,本人一共有8条已采访的舆论监督方面的新闻没有正常播出。同期,本台采用未播的批评报道不少于20条。  相似文献   

18.
典型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型武器”。过去我们也经常组织策划一些典型报道,但是有些稿件见报后上级领导部门满意,群众不“感冒”,在读者中未引起预期的反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记者习惯于从领导角度居高临下地观察分析问题,单纯为了完成宣传任务一厢情愿地选择和报道典型。  相似文献   

19.
得到一个案件的采访线索后,记者和媒体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个案件让报吗?如果有关部门不让报道,那么,不是记者采访碰“钉子”。就是稿件胎死腹中,从而造成媒体与司法关系的紧张与冲突。有效缓解这种矛盾,既是促进司法公正的需要,也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客观要求,还是消除媒体困惑必不可少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20.
记者通过个别交谈、开调查会等形式来搜集报道所需要的材料,这种方式叫谈话采访,或者叫访问。谈话采访是记者经常采用的一种基本采访方式。在谈话采访时,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如何使采访对象乐于接受采访,乐于向记者反映情况?二是如何使采访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