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都几家报纸的摄影记者诉苦: “我们报社总编室的同志(包括有的总编辑),要求报纸新闻照片直接配合文字消息刊用。”“他们认为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只能起填空白、美化版面的作用。在设计版面时,先把消息、通讯等文字稿件作了周密安排,最后看到那里有空白天窗,再安排照片。”“有的编辑告诉摄影记者,版面已经定了,要求拍摄一张横幅的照片。”如此等等,要摄影记者去“按图索骥”。如果这些都是事实的话,请问这几家报纸  相似文献   

2.
最近听到一些报纸上出差错的事,有的错得实在邪乎。有家报纸没有识破作者的编造,刊出:“杨宗保是女娃娃”,另外好几家报刊也以讹传讹,接连转载。有的小报错字连篇,有的报纸重稿成灾。诸如此类的“新闻”,说明报纸编辑把关的机制还有问题。把关是编辑的一项主要职责。所谓把关,就是一手掌绿灯,为好的稿件放行,让它们在版面的适当位置上同广大读者见面;一手掌红灯,拦住形形色色的差错,不许它们钻到版面上去捣乱。报纸上有无差错,差错多少,直接关系到报纸的质量和声誉。有的重大政治性差错见了报,会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消灭差错对各家报纸都是大事。  相似文献   

3.
首都几家报纸的摄影记者诉苦:“我们报社总编室的同志(包括有的总编辑),要求报纸新闻照片直接配合文字消息刊用。”“他们认为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只能起填空白、美化版面的作用。在设计版面时,先把消息、通讯等文字稿件作了周密安排,最后看到那里有空白天窗,再安排照片。”“有的编辑告诉摄影记者,版面已经定了,  相似文献   

4.
去年10月,来自全军12家军区军兵种报社的领导,在总政宣传部宣传局的组织下,评出了2004年度好新闻。总的感觉,该年度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堪称硕果累累。作为评委,参评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小报”是过去大家对军区军兵种报纸的习惯称谓。如今,小报已不小几年来,12家报纸陆续由四开四版改成对开四版。同时,有的报纸还增加了周末版,有的报纸由周三刊改为周五刊。这些都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为更好地满足广大官兵精神需求而采取的应对措施。“看点”,是相对于地方报纸“卖点”而提出的,因为军区军兵种报纸由专项经费保证发行,不走市场。…  相似文献   

5.
1984年初,有三个热心当“伯乐”的同志,听说有个“自学成才”者,就匆忙写了个表扬稿寄给一些新闻单位。一些记者立即出动前去采访。短时间内,地区报纸、省报以至于中央一级的几家报纸,还有好几家电台、电视台,竞相报道。有的还发了言论,宣传这个“自学  相似文献   

6.
1984年初,有三个热心当“伯乐”的同志,听说有个“自学成才”者,就匆忙写了个表扬稿寄给一些新闻单位。一些记者立即出动前去采访。短时间内,地区报纸、省报以至于中央一级的几家报纸,还有好几家电台、电视台,竞相报道。有的还发了言论,宣传这个“自学  相似文献   

7.
“五一”前后,有不少报纸在显著位置刊登有关“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一百周年”的消息,使人大吃一惊。因为距“五一”国际劳动节一百周年还差三年呢!为什么有的报纸把“五一”国际劳动节九十七周年说成是一百周年?这是因为这几家报纸的编辑或记者缺乏历史知识,混淆了两个不  相似文献   

8.
1995年很多报纸在扩版与改版的过程中,都办起了大周刊,每周出一次,有的作为报社一天的报纸编发,有的附在报纸正刊的后面在同一天发行。新闻界人士称之为“大周刊”。1995年2月22日《新闻出版报》上一篇文章预测“估计今后两年,这种大专刊还将继续风行报业”。经笔者粗略统计,不计周末版周末刊,全国已有十多家报纸办起了这种大周刊,报界兴起一种“大周刊热”。  相似文献   

9.
江西九江11月26日发生了5.7级地震,余震波及到周边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县市。然而,就是这样一起灾难却成了少数媒体所谓的新闻“盛宴”。地震发生的次日,我正在湖北某地,当地的几家都市类报纸都拿出大量版面来关注此事。但在一些报纸上,严肃的灾难新闻被娱乐化和琐碎化了。比如有的报纸把视角集中在“金丝猴上窜下跳”“鱼儿受惊‘难上钩’”这些动物的“体验”上了;有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地震成婚礼上热门话题”“裹着被子跑下楼”“街上的电线在跳舞”这些市民讲述的琐事上了;有的“特派记者”虽然到了灾区,看到和采访的也就是…  相似文献   

10.
9月16日,有好些家报纸在头版显著地位郑重发表了“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今天在沪开幕”的消息,有的还用特大字标题,绘声绘色地描述全运会在“节日般的欢乐气氛中”于“今日开幕”,有的报没发开幕消息,但发表了祝贺当天全运会开幕的社论。大概是老天有意要惩罚一下这种“预制”新闻的干法吧,一场大雨降下来,把运动会冲得直到两天后才进行,造成抢发“今日新闻”的报纸“集体失实”,更可怪的是,一些报纸明知16日的报道失误了,可在他  相似文献   

11.
读《星期天》5月4口一版,有一则“更正”,为了引人注目,黑底“白”字.是力更正上一期一篇稿件中两个字误。为了两个也许并不十分重要的字误而在一版位置加以更正,足见编者对报纸和读者认真负责的精神。何以有此感想?笔者常看报纸,发现有的报纸长期未见“更正”,并非报纸无错。有家报纸,将“半坡饭店”误为“半破饭店”,“土”、“石”之误,“坡”、“破”之差,意思何其远矣!不仅应予更  相似文献   

12.
姜新 《青年记者》2010,(4):51-52
随着中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全国大市场风生水起,有的依靠产业集群,把市场办得红红火火。2003年全国报刊治理整顿,200多家县市报被取消刊号而停办,38家保留下来的报纸开始由“党报”向“党报和市场报”转型。他们中有的开始把触角伸向有产业集群的大市场,创办了全国大市场类周刊。  相似文献   

13.
杂文“不景气”已有年头,个中原委,似雾里看花,难以厘清。而随着如今大多报纸的“时评”栏目已成“满城尽戴黄金甲”之势,就使得本已“夕阳西下”的杂文,更加雪上加霜。在此种氛围下,许多报纸原来很有名、很著名、很受读者和杂文作者欢迎的杂文栏目没了踪影,有的报纸虽说仍保留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杂文栏目,但却是“偶尔露峥嵘”。眼下,全国发杂文的报纸,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三五家,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报纸的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4.
千河 《报刊之友》2008,(12):42-43
杂文“不景气”已有年头,个中原委,似雾里看花,难以厘清。而随着如今大多报纸的“时评”栏目已成“满城尽戴黄金甲”之势,就使得本已“夕阳西下”的杂文,更加雪上加霜。在此种氛围下,许多报纸原来很有名、很著名、很受读者和杂文作者欢迎的杂文栏目没了踪影,有的报纸虽说仍保留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杂文栏目,但却是“偶尔露峥嵘”。眼下,全国发杂文的报纸,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三五家,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报纸的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5.
报纸出现文字差错,也是一种社会污染。消灭报纸差错决不是什么咬文嚼字的“雕虫小技”,而是事关新闻宣传质量和报纸生命力的大事。报纸文字需要综合治理。仅就稿件处理流程讲,至少需要把好“三关”。作者严把“书写关”。稿件书写得潦草,往往是报纸文字差错的“污染源”。有的作者写起字来龙飞凤舞,“五”“王”不分,“3”“了”一样,“干”“于”相似,“土”“士”无异,让编辑简直像认天书一样猜字。编辑很是有些苦衷。有的报纸将。货款”误为“贷款”,将“牧区”误为“特区”,将“四川省井研县”误为“四川省井不开县”,将“电话一拨就通”误为“电话一拔就通”等等,原因之一是字迹潦草造成的。不是有家小报上还出现“31人注目”(应为“引人注目”)的笑话吗?这  相似文献   

16.
培养新闻界的“明星”——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编、名总编的问题,近来又开始议论了。有的同志在新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专论,有的新闻学术讨论会上被列为议题,有的报纸上还发表评论,切盼新闻界出名家。其实,这个问题早就该提出并着手解决了。只是由于过去曾长期把“成名成家”当成  相似文献   

17.
评头品足     
“扩版”的忧虑●顾冰清现在的报纸,几乎各家都实现了扩版,从对开4版扩至对开8版,甚至是12版、16版。有的即便没有扩版,但也增出了诸如周末版、星期刊等等。从人们需要丰富多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和报家的经济效益这两个方面来看,报纸的扩版,对广大读者和报纸业的繁荣生存,是一件有着双重效益的事情。因此,报纸扩版本是件喜事。但由于有的报家在对待这双重效益的时候,往往考虑到自身的效益多些,而  相似文献   

18.
剽窃他人的文字,古今中外一向被视为禁例。近来发现有的报纸记者、编辑,对通讯员的稿件,实行“拿来主义”,经过一番改头换面,据为己作;有的照直抄来,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本报记者专讯”发表。这算什么? 眼下就有这样一件事情:有家报纸发表了一篇署名本报记者某人的新闻,报道的是一个先进典型。新闻中主人公所在地的通讯员看后不禁惊呆了:这不是我们供给这位记者、他又  相似文献   

19.
新闻真实性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松  唐天啸 《现代传播》2001,(6):128-129
1999年初,北京一家报纸登了一篇消息《中国发现160岁老寿星》,不仅登消息,有的报纸还报道了这位“老寿星”的养生经,搞得沸沸扬扬,炒遍大江南北。可过了不久,有家报纸用《99年假新闻第一案》的标题,揭露这是一则假新闻,是20年前的假新闻卷土重来,是有人借“老寿星”办班赚钱的宣传伎俩。采访者是个聘用记者,压根儿就没有见过“老寿星”本人。凡是刊登和转载此报道的报纸都被“涮”了一回,被人戏弄,无比的尴尬和遗憾。 这种无中生有的假社会新闻,只是贻害受众,败坏传媒名声,有的涉及政策、法规的造假,其危害性就…  相似文献   

20.
翻阅报纸,常看到有些新闻报道随便给所报道的人物加“封号”。诸如什么家、星、帝、后、王子、状元、大王、天皇等等。这些“封号”,如果恰如其分,与人物的身份、事迹相当还说得过去,如果滥封,则难免引起反感。比如有的人刚在某个地方题写几个字,便称之为“书法家”,有的歌唱演员唱了几支歌,便称之为歌星。还有“影星”、“球星”、“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