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课程,测绘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利用现有的军队和院校测绘资源,建立军事测绘部队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机制,实现人员、设备、资料、知识、技术等的共享,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是高等院校培养合格GIS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GIS专业的实际出发,对建立“军-校”测绘合作的内容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军-校”合作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建立实习基地、双向交流等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
高职"双一流"院校建设重在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动态调整可使人才培养能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可有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进而进一步提升高职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形成专业群品牌效应.建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应坚持以下理念:努力突出学校特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以专业群协作组织为重点的合作模式,如政行企校合作模式等;要准确及时预测专业群人才需求;在资源建设中应形成校企、校校、专业群间以及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享模式."双一流"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应以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3.
中东部高职"校-校-企合作"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校-企合作"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校际合作或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所需的人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及东部模具企业通过实现模具专业"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实现了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和相互促进,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借鉴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家校合作理念源于美国,我国对家校合作的研究在上个世纪80年逐步走上正轨,并日益受到重视,为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家校合作实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剖析了家校合作的内涵,明晰了"双减"政策赋予家校合作新的使命,提出了"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构建"整合-互动"(Ⅱ)型高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符合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实际的专业教学模式--"整合-互动"(Integration-Interaction,简称"Ⅱ")型高职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模式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学的理想和创新的模式.作者在对"整合-互动"型高职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模式的背景、内涵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模式运行的基本框架及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6.
构建"整合-互动"(Ⅱ)型高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符合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实际的专业教学模式--"整合-互动"(Integration-Interaction,简称"Ⅱ")型高职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模式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学的理想和创新的模式.作者在对"整合-互动"型高职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模式的背景、内涵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模式运行的基本框架及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7.
"政行企校"协同海外办学是职业教育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形式."政行企校"合作虽得到了职教领域广泛关注,但从"政行企校"合作角度分析其联动耦合作用在高职院校海外办学中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以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样本,构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模型,探索其在中赞职院管理组织架构、处室及院系设置、职业教育型孔子课堂中的作用,并总结中赞职院四方联动的办学机制,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贡献智慧和方案.  相似文献   

8.
万卫 《教育与职业》2021,996(20):12-19
"双高计划"是我国重点高职院校建设政策新的样态,兼具国际性和本土化,其基本特点是以特色为建设目标、以高水平专业群为建设基础、以改革为建设动力和以动态调整为管理手段.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须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基础.然而,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却以体制变革为前提.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问题集中表现在尚未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民办高职发展步履维艰,"体系封闭"与"权责模糊"并立,"总量不足"与"效率不高"并存.为了"双高计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可采取的策略是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大力发展民办高职、正确处理政校关系和完善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专业坚持实践和能力导向,通过社会工作专业能力体系,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搭建校内和校外两个服务平台,汇聚优质的教学资源,拓展专业发展空间,实现"校、社"协同、"校、府"协同、"校、社、府"大协同的三个协同,通过三阶段实践培养路径,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研究探索社会...  相似文献   

10.
构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网络,增进残障大学生对资源的可获得性与可利用性,是保障残障大学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网络资源—综合赋权"整合分析框架,两个高等融合试点高校——C校和N校均从个体、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参与三个层次为残障大学生提供了融合环境资源、专业学习资源、网络参与资源、志愿服务资源以及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