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道言悖论”及庄子对言说方式的 怀疑、改造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语言本身的怀疑是庄子怀疑论不同于西方怀疑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怀疑语言,故庄子主张“无言”,认为“道不可言”,然而“道”作为本质的“言”就决定了“道”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脱离“言”。“道”与“言”的悖论使庄子最终不可能抛开“言”而显示“道”,而只能对言说方式进行改造与创新。这种由庄子独创的言说方式以言而无待、两行以明、不谴是非为其特征。正是这种言说方式的改造使庄子的哲学得以通往艺术与美学之域。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类用来传情达意的工具,如果没有语言,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神话世界里,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在叙述石猴(即孙悟空)出世后,就假定“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使石猴得以与众猴沟通,顺利登上了“美猴王”的宝座。语言是如此重要,那么何谓“语”,何谓“言”?“语”“言”并举,为什么就能指代人类的交际工具?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说文解字注》使用的训诂术语“浑言”、“析言”:“浑言”、“析言”术语的提出在训诂学史上的意义;“浑言”、“析言”在汉语词汇学方面的成就;“浑言”、“析言”对语言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熊伟 《福建教育》2009,(12):29-30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语言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关注语言形式——课文是怎么写的。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追求的目标。如何做到“言”“意”兼得,不少专家已有过精辟的论述。笔者认为巧用图解品味文本,也不失为一种让学生“言”“意”兼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言”主要是词语的积累、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则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亚玲 《考试周刊》2009,(23):31-31
方智范教授把文言文分为“文”和“言”:文者,文学;言者,语言。还有一种分得更细:“文”者,就是文章、文学、文化;“言”者,就是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语法的积累,文言文本身的诵读方法、文言文的语感,其中最后一条是“言”的最高层面。借助于专家对“文”与“言”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薛瑄,明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在他的著作《读书录》、《读书续录》、《从政名言》、《理学粹言》中对于“言”(主要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上的口头语言)与思想、感情的关系,“言”与道德、伦理的关系,“言”与交际、结友的关系,“言”与立身、齐家的关系,“言”与为官、治国的关系,都有阐述;特别对于“言”应遵循的规范标准,论述较多,有独到的见解。研究薛瑄关于“言”的论述,不但具有鲜明的历史认识价值,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的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交际观以及对研究宋明理学都有明显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言”和“语”都表示语言行为,但是古代的分别是很清楚的。可用“言”的情况:1.动词,谓。《礼记》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言观色也。”  相似文献   

9.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的“文亡离言”究竟指代何意义,尚有疑问。本文通过对“文”、“言”在孔子的话句体系中的能指与《诗》教体系中所能进行分析,清楚地揭示出“文亡离言”中的“文”实质在孔子《诗》教体系中指书面语言,“言”实质是口头语言,反映了孔子《诗》教体系对《诗》的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教化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犹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言语之中。语文学科正是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然后再回归语言,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即 “意”由 “言”生而又归于 “言”。这里的“意”即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到的知识和精神,“言”指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能力等。两者是和谐的融合,而不是牵强的相加。这也正是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 “无痕”体现。请看下面 《小珊迪》一课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通过字词理解、朗读指导,在“言”中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