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回顾新中国历次宪法制定与修改的历史,其中,2018年宪法修正案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典型特征。分析新中国宪法修改的成效:既实现了依法治国目标的确立,又体现了人民的意志,还保障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总结新中国宪法修改的经验:我国宪法修改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严格的宪法修改程序,要保持与时俱进,要体现宪法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2.
宪法修改程序是宪法修改制度的重要方面,对规范宪法修改、维护宪法的稳定性、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现今的宪法修改程序却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与我们的宪政精神也相去甚远。本文针对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的问题与不足,基于宪政的视角,结合宪政的法治、民主、人权这三大要义对其进行分析,进而作出宪政环境下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的思考设计。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质询制度的再思考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人大的质询权作了不同的规定,影响了宪法的权威性;修改宪法和法律的部分条款,扩大人大的质询权,增加对司法机关的质询。开展“人大质询权问题”的讨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宪法修改方式的选择和规范影响着宪法修改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宪法修改有全面修改和局部修改两种基本方式,而宪法的局部修改又主要表现为修改决议和修正案两种具体的形式。这些方式各有其利弊,故需要针对不同情势适时选择我国宪法修改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宪法典具有有限性,不能苛求宪法文本表述的完美而频繁修改宪法,宪政制度应该对于追求人权与自由具有宽容性。加强行政审判独立和加大对公民权益保护的力度这两个基本问题容纳了行政诉讼制度修改的主要内容,发挥行政诉讼对符合宪法精神的宪政制度的建设功能既可以促进宪政发展,又可以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修改提供宪政空间。  相似文献   

6.
宪法颁布实施后 ,一般就应当尽可能保持其稳定性 ,如果频繁的修改会有损它的权威。但如果片面强调稳定性可能会适得其反 ,所以 ,对宪法进行适当的修改 ,不仅不会影响宪法的稳定 ,反而能维护宪法的权威。本文从宪法修改的一般原理出发 ,结合我国第四次修宪情况 ,探究了修宪与宪法权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宪法颁布实施后,一般就应当尽可能保持其稳定性,如果频繁的修改会有损它的权威。但如果片面强调稳定性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对宪法进行适当的修改,不仅不会影响宪法的稳定,反而能维护宪法的权威。本从宪法修改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我国第四次修宪情况,探究了修宪与宪法权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共制定了四部宪法,现行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也经历了四次修改。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要保持其稳定性,同时宪法又必须与现实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修改宪法又是必要的。即便如此,修改宪法毕竟是极端严肃和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正确处理宪法稳定和修改的关系至关重要。本将从宪法修改的理由、宪法修改权以及宪法修改与宪法解释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与此同时,我国的宪法也开始了与时俱进的修完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宪法也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是宪法修改的核心精神,宪法修改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和借鉴不同国家宪法修改程序理论成果.针对我国宪法修改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完善我国修宪程序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宪法在制订时,某些规定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倾向;某些术语存在落后于时代的地方;某些表述基本符合实际,但不完全符合实际.在修改中,宪法颁布时就存在问题的某些内容,或者修改不够及时,或者一直没有修改;宪法颁布时不存在问题而后来根据实践的发展需要修改的某些内容,或者修改得不彻底,或者没有修改;某些可改可不改或者说根本不必修改的内容做了修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总起来说,虽然坚持、体现和突出了改革的精神,但是不够全面和到位.在解释中,某些提法带有历史局限性.在实施中,某些规定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宪法,增强宪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12.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非常严肃的大事。宪法的适时修改与维护宪法的稳定并不矛盾。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宪法哲学为指导 ,分析宪法变化发展的一般原因 ,并对我国宪法修改的原因进行研究 ,且对如何处理好宪法修改与宪法稳定的关系及完善我国宪法进行必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陈冬 《红领巾》2004,(5):50-52,55
宪法变迁具有特定的含义,它不同于宪法的产生、发展和现宪法变迁,避免频繁修改宪法,有利于良好宪政秩序的构建和宪法权威的树立.宪法解释是宪法变迁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于此,应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宪法解释权,使其与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权力衔接,形成二元宪法解释体制,并为宪法变迁的实现提供制度基础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刘永和 《辽宁教育》2013,(16):25-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因为我国一切法律法规都要依据宪法制定,违背宪法的各种法律法规都是错误的和无效的。因而,宪法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概括性与原则性、适应性与广泛性、纲领性与权威性。"启发式教育法"也是全世界教育教学方法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根",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法都是从这个"根"上生长出来的枝叶和花果。因为,"启发式教育法"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广泛的适应性、权威的原则性。  相似文献   

15.
宪法修改与宪法权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的稳定性对于维护宪法权威是重要的,但片面强调稳定性可能会适得其反,当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通过修改宪法规范来解决矛盾,适时,科学的修宪是维护宪法权威所必需的,在修宪时,应当调整修宪的指导思想,增强宪法的适应性,完善宪法实施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宪法颁布于1982年12月4日,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八二宪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型塑我国宪政秩序的首要法律文件。随着十六大报告的诸多理论创新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使宪法面临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现行宪法自颁布之日起已先后经历了三次修改,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修正案“的方式完成了对我国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正。一、正确的修宪方式的选择宪法修改一般有全面修改和部分修改两种方式。全面修改是指在国家政权性质及制宪权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2018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根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对我国宪法中的一些内容提出修改建议,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此次宪法修改内容包含面广,影响深远。监察是宪法中确立的一项行政监督制度,是我国专门的反腐败机构,监察体制改革不仅是我国国家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项,也是我国政治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领域的问题,包括宪法、行政监察法、反腐败体制等。本文从监察体制改革的角度对这次宪法修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监察体制的改革需要遵循宪法的指示,有效的分配监察权,建立检察权监督模式,最终建立一个有效运行的监察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8.
叶剑英为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完善尤其是为我国宪法的创制作出了贡献。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出台后,叶剑英一直关注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完善,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中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针对这个教训,叶剑英强调,一个国家非有法律和制度不可。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叶剑英作了(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并主持通过了1978年宪法。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1980年9月,叶剑英主持召开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正式开始对1978年宪法进行全面修改。并于1982年12月通过了新宪法。他说:这部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新…  相似文献   

19.
修宪的原因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修改的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1、改革开放21年的社会变迁引发了不同的利益诉求,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之间的平衡是修宪的基本原因。2、中国加入WTO、加入国际人权两公约和党的“十六大”的基本精神是我国提出修宪的现实要求。3、中国目前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各界对修宪问题的共识和学术界提供的学理资源使我国修宪完全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我国修宪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中国特色与世界潮流的结合,应是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结合。修宪的基本方式可考虑从局部修改、全面修改和折中式修改三种方式中选择其一。  相似文献   

20.
苏联宪法与我国宪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采用了苏联1936年宪法为监本的较成熟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理论和原则,制定了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随着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我国逐步摆脱了苏联宪法在和结构上的缺陷屯较完备的1982年宪法并进行了三大次修改,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我国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