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古典诗歌中"景""情"关系,如果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如果从感情色彩角度来说,  相似文献   

2.
<正>"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情"是情感的,主观的;"景"是形象的,客观的。"情景关系"即是情与景的组合手法。从不同角度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因果关系,包括时间上的先后,有时候先景后情,也称之为触景生情、即景生情;有时候先情后景,以情设景,缘情写景。二是手段目的关系,"情为主,景为宾",以言情为目的,绘景为手段。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诗.小雅.采薇》评语中提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观点,不惟与诗意不合,也有悖其本人的诗歌情景观。"乐景"、"哀景"说将属人之情归为属物之性,与其"性性"、"物物"的哲学思想及"心目所及"、"貌其固有"、"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等写景原则相矛盾;将"昔我往矣"等四个景句从全章抽离并前后割裂,拟想出"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两组"相反相成"的情景关系,立论虽新,却陷入了"分疆情景"、"一情一景"等以景就情的"阱"梏"。体会《采薇》原意,卒章乃是以节候物态的整体变化和对照,烘托因征戍日久、战事艰辛、思归心切等引发的无尽哀伤,其感人至深者,正缘于诗中所呈现并为船山反复推崇的真情实景和整体意境,而非缘于其所拟想的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的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4.
<正>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与景的关系有三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所以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情与景的关系,我  相似文献   

5.
<正>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以看出,景与情相依相成,不可分离。古代诗歌是这样,现当代诗歌也是这样。现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简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相似文献   

6.
现代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必须把握住文本里描述的"景",通过"景"传达给学生一种特别的"情"。学生通过认知不同的"情"来理解文本蕴含的"情",从而产生共振与共鸣。本文以现行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中几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为例,从"细品文本,情感共鸣""情境感染,融情入境"和"以情引情,情感共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教育中,历来讲求"景(境)生情、情生智,情景(境)交融"的心与物关系。教师若在课堂活动中借助"景(境)"帮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既可有效地淡化课程形式,又能获得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高中政治课的导入、教学过程和收尾环节等方面,试作阐述。  相似文献   

8.
"情"字是写景作文贯穿始终的主线。拟结合《江南的冬景》,从"妙心感知,另眼观察景物;浓墨绘景,勾勒斑斓画卷;以景迁情,唤醒细腻情感;动静结合,静景动态描绘"几个维度,对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来了解即景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作者选择并精心描绘"荷塘"、"月色"这些"景(形)",正是作者本身"情(神)"的"物化",景赋于情,情润泽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审美主体入手进行整理,从景与环境、景与情节、景物与人物、景与情、景物与心理刻画五个方面论述川端文学的自然美的特点:物化于情,情化于物;哀中写景,景中抒哀;交互熔铸,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11.
散文的教学内容应紧紧抓住"情"和"我"。教学散文,就要深究"我"之"情",怎样统摄人、事、景、理。也就是说,散文教学,不应只把目光放在事如何之奇,景如何之妙上,而应去深究人、事、景、理之后的"情",深究"情"之投射如何使人、事、景、理变形、纯化、美化。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诗之情",王夫之从"表现主体、表现对象、表现手段"三个维度,将"道性之情"作为表现主体,将"写景之情"作为表现对象,将"以声情生色"作为表现手段,并对诗的"性之情""景之情"与"声情"展开详细论述。王夫之主张,在"道性之情"时,诗人应以情为道路,进而"泳游以体情",以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写景之情"时,诗人应以"现量"之法,让景与情互相生成、互相包含,使其臻达"情景妙合无垠"之至境;在"以声情生色"时,不宜先以议论入诗,而应"长言咏叹"以写情,以雅致谐韵而见情,从而营造"明朗疏淡"之妙境。  相似文献   

13.
历代文艺评论家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的构成无外乎"情"与"景"两个因素,在"情"与"景"之中,"情"居主导地位,这是历代文学家在不断创作中逐步认识到的。写诗评诗要做到情景交融。"真"是情景交融的基础。"真"即自然,对生活有真知灼见,才可能写出真实、自然之语,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堇斋诗话>以"意"为论诗主旨,并把"意"展开为"情"、"景"两要素."势"作为"意"的下属形态,与"情"、"景"一样构成了"意"的丰富内涵.这一切,皆源自先儒所揣摩出的心性"中和"之度对从生活到做诗各种活动的生动性把握.  相似文献   

15.
<正>范仲淹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之丰富不足以动人,唯情之变幻乃能感染。诗人笔端的人物活动,自然景物,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诗人个性的事物,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则万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家表情寄意的载体,或是自然景物牵动他们的情思,促其有感而发付诸文字;或是他们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所以,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移就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情景交融的田园诗的解读、鉴赏,揭示其"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独特风格,并进一步分析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在其田园诗中的巧妙应用。  相似文献   

17.
匡武 《教师》2013,(10):70-70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真实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只有注重写作情感的培养,以情融情,小学生作文才能充满真情与活力。本文针对作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问题,着重从导语调动情感、范文引入情感、创景丰富情感三个方面做有益探析。  相似文献   

18.
抒情诗在由情感化向情境化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诗歌在情与景的表现中渗入哲理,在情、景、理的关系中,情和景上升到达理;二是玄言诗以阐述哲理为主旨,“理过其词”、“淡乎寡味”,极少出现的景与情也成为了阐述玄理的手段;三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把玄学理论中的自然意识由哲学境界发展到了审美境界,他的田园诗以及谢灵运开创的南朝山水诗,将抒情诗从情感化引向了情境化。这三个发展阶段正展示出了魏晋文人诗歌发展情、景、理三者关系中理的渗入、异化和复归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有一句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言确实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古今中外一切写景状物文章之真谛。"情"和"景"两个字,可以说是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无景即无情,有情方有景。古代诗人将这  相似文献   

20.
南宋词的煞尾主要有"景结、情结、事结"三种,以情作结主要包括以问句抒情作结和以陈述句抒情作结两种。在南宋词中以情作结占的比重较大,这是因为南宋词中大多是上景下情的创作模式。以辛弃疾、姜夔的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南宋词以情作结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